难忘的摇篮——渑池县曲剧团那些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22:53 1

摘要:渑池县曲剧团素以演员优秀、演艺精湛而著称,深受观众欢迎,挂的是县级剧团牌子,却享有地市级剧团的声誉。从这个团里曾同时走出了两位河南曲剧流派的创始人,先后走出了两位河南省戏剧家协会的领导人。培养的学员中,有的成了著名演员,有的成了著名剧作家,其作品有的拍成电影,

渑池县曲剧团素以演员优秀、演艺精湛而著称,深受观众欢迎,挂的是县级剧团牌子,却享有地市级剧团的声誉。从这个团里曾同时走出了两位河南曲剧流派的创始人,先后走出了两位河南省戏剧家协会的领导人。培养的学员中,有的成了著名演员,有的成了著名剧作家,其作品有的拍成电影,有的获国家级奖项,甚至走出了国门,渑池县曲剧团是个出人出戏的摇篮。

1955年,我从开封艺术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渑池县千秋乡常村小学教音乐美术,课余写了一篇《如何演戏与排戏》的文章,县政府文教科科长杨建武看后,把我调进了渑池县曲剧团。人常说隔行如隔山,我刚进入剧团,什么都不懂,基本处于吃闲饭状态。乐队师傅教我拉大弦,当时虽然学得很不到家,但却知道了曲剧头把弦的指法和弓法,对于后来干音乐设计受益匪浅,不至于写出的曲子让乐队无法伴奏。演员师傅教我起霸、马趟子、走边、捋髯、抖袖等表演程式,虽然说也学得很不到家,但对于后来干导演,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避免了瞎指挥的弊病。

1958年大跃进,剧团去掉县字改名为渑池曲剧院,领导看我在剧团的文化水平最高,指派我下乡体验生活,写一个剧本。我从未写过剧本,回来后苦思冥想,无从下笔,思来想去,忽然想到我爹,对,就按他老人家的样子,在剧本里写了个老头。武育民是这个戏里的主演兼导演,在他的帮助下,经过多次修改,剧本逐步成型,投入排练。在审查彩排时,县委书记魏良命名该剧为《南千岭之歌》。后来这个戏代表洛阳地区参加河南省现代戏调演,剧本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当时我并不知道作家写熟悉的人和事,是一条艺术创作规律,误打误撞地走上了戏剧创作道路。

1965年,泥塑《收租院》发表后,轰动全国。当年我到北京看望中国作家协会秘书长杨子敏(任中央农村文化工作队副队长时,曾在渑池县曲剧团搞过整顿),问他各地有没有剧团演过《收租院》?他说:没听说有,想演你们也可以自己编嘛。临走送我一套泥塑《收租院》的出版物。县委宣传部听取汇报后,支持改编此剧,并要求在全县三级干部会议上演出。三级干部会议召开在即,没有时间改剧本了,只好在导演场现编现排。想不到这个赶出来的戏,为三级干部会议演出时,大受欢迎,当演到卖孙女时,台上台下哭成一片,当演到农民造反时,剧场里掌声雷动!十分难得的是,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慕百锁老师,把《收

租院》的演出台口设计为张着的老虎嘴,寓意贫苦农民生活在虎口中,堪称神来之笔。剧团每到各地演出,都是先演一场移植的样板戏,接着演《收租院》。在临汾日夜两场演了将近一个月,临近年关了,还不让剧团走。剧院经理说,连从台湾驾机起义的徐庭泽,在剧场里看戏都看哭了,河南戏受欢迎,把包出去的场子演完再走吧!直到接到县里通知,让剧团回县慰问部队,才离开了临汾。兄弟剧团来观摩演出,要剧本,没有,不是保守,是真没有,因为戏已演出了,就没有再整理剧本。多亏戏补丁(生旦净丑缺啥补啥)常炳勤把每个演员的唱词、话白、动作记录下来,串在一起,才算有了剧本。再有人来要时,就悄悄让他们抄一下。来者为了表示感谢,或者请吃顿饭,或者送条烟。此后洛宁、汝阳等多家曲剧团也演出了《收租院》。此剧之所以能连演数百场而不衰,原因有三:内容符合时代潮流,有马骐、周玉珍等好演员人包戏,满足了观众想看新戏的要求。

非常荣幸的是,因为干剧团,我曾两次见到过周恩来总理。第一次是1957年4月21日,周总理到三门峡大坝视察的时候,渑池县曲剧团正好在大坝东工地演出,那天得知这个惊喜的消息后,演员们纷纷跑出俱乐部,和当地的职工、农村的社员齐聚在通往招待所的路上等候总理。从公安干警维护现场秩序的举动上看,总理一定会从东边过来,大家正在翘首以望的时候,没想到周总理和彭德怀、习仲勋、张澜、傅作义、吴芝圃一行却从西边过来了,人群中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彭德怀满头白发,笑眯眯地从人群中抱过一个小孩儿亲了亲。当时已是初夏,周总理站在招待所台阶上向群众招手,只见他穿一身灰色中山装,汗水把两个肩膀都湿透了。剧团的一个小学员陈庆奎从人群中钻了过去,拉住总理的手紧紧握着不放。保卫人员送他回剧团时,对剧团领导严肃说道:你们剧团要加强纪律性,不要乱跑。事后他在全团大会上检讨时,一脸高兴地说:“虽然我犯了无组织无纪律的错误,可能和周总理握手,心里觉得一辈子都老是美!”当晚,剧团接到任务,去工人文化宫演出现代戏《刘介梅》,洛阳市豫剧团同台演出古装戏《二度梅》。后台门口、电闸边都站着便衣。开演前,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周总理一行和苏联专家进来了,他们坐在前排正中央,边排和后排坐满了其他观众。演出中间,周总理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正演着忽然停电了,漆黑一片,剧场里静地掉根针都能听见。我吃惊地暗想,难道有特务破坏?电来了继续演出。演出结束后,市长上台转告演员们:周总理本来要上台接见大家,因为下边有乐池隔着上不来,委托我来问候大家,总理说:你们演得很好,辛苦啦!市长走后,保卫人员向电工调查停电的原因,电工哭着说:“接受任务后,检查了线路,更换了设备,想不到新保险丝也会烧断……”文化宫的领导证明电工说的是实话,排除了人为因素。

第二次是1973年10月14日,周总理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夫妇到洛阳龙门参观,洛阳地区曲剧团加入火车站的欢迎队伍,被安排在前边,我近距离看到周总理陪着特鲁多夫妇从面前经过,周总理和从前相比瘦了许多,后来才知道他那时已经患病了。特鲁多夫人扛着个大肚子,跟在丈夫身边,她怀的就是现在的加拿大总理小特鲁多。能两次见到周总理,是我一生中最大 的荣幸!

在渑池工作十八年,我有三个收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打下了从事戏剧工作的基础;和渑池女子刘笑霞结婚,有了五口之家。应该说,我端的戏剧饭碗,是渑池县曲剧团发的,因为在这里剧团赋予我担任作曲、导演、编剧的机会,支持我的工作,原谅我的失误,使我由原来对戏剧的一知半解,不断成长,也能为剧团出点力了。1973年我调离渑池县曲剧团,先后担任洛阳地区曲剧团负责人、洛阳地区戏剧创作研究室主任、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一直干到退休。渑池待我不薄,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

由于工作关系,我见证了马派艺术和周派艺术两个流派的形成过程以及戏剧人才的成长环境。1956年,渑池县曲剧团代表洛阳地区参加河南省第一届戏剧会演,演出了现代戏《第一眼井》和古装戏《杀齐王》。中国唱片社要为马骐出唱片,因他扮演的是受批判人物,编辑让换个戏,马骐临时抱佛脚,把豫剧《寇准背靴》中“下朝来一边走一边长叹”的唱段移植为曲剧应对。

唱片发行后,大受欢迎,剧团到哪里演出,观众都要求看《寇准背靴》。应观众的要求,剧团排演了《寇准背靴》全剧,马骐扮演寇准,张秋兰、周玉珍扮演柴郡主,在渑池首演。后来马骐、周玉珍调入洛阳地区曲剧团,联袂主演了电影《背靴访帅》,马骐成功塑造的寇准和周玉珍成功塑造的柴郡主,引起了多方关注。专家学者认为,马派艺术和周派艺术发祥于渑池,发扬于洛阳,符合历史事实。

这两个流派的艺术特色、代表剧目和传承关系,有待戏剧评论家做专题论述。在这里,笔者就曲剧马派艺术和周派艺术于渑池发祥的成因、以及戏剧人才的成长环境,谈一下自己的切身感受。

渑池县地处河南、山西、陕西三省交界的黄河岸边,坐落于洛阳至长安的崤函古道,和南村至韩城的河洛古道十字交叉口,东西南北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在这里交汇碰撞,上演了多部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或是随军戏班子唱戏,活跃官兵生活;或是商人请戏敬神,乞求财源旺盛;也有些艺人因战乱和灾荒,流落渑池煤窑和农村唱戏教戏。天长日久,在这块土地上形成了兴趣广泛的观众群,无论是豫剧、曲剧、越调、二夹弦,还是皮黄、秦腔、眉户、蒲剧来渑池演出,都很受欢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渑池老百姓热戏懂戏,对待梨园子弟亲如家人,包括马骐、周玉珍在内的各路演员纷纷在此落脚谋生。

1963年,中央农村文化工作队下派到渑池工作,队员中有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陈强,著名版画家古元,著名板胡演奏家刘明远,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党委书记、导演、演员,中国青年出版社社长,中央戏剧学院教师等。陈强还为剧团讲过一次表演课。他说,当年在延安排演歌剧《白毛女》,分配他扮演地主黄世仁,当时他还很年轻,害怕因为饰演黄世仁,遭女同志误解自己品质坏而找不来对象,所以彩排的时候,他尽量表现黄世仁风流潇洒的一面。彩排结束后,陈强高高地坐在桌子上等候表扬,想不到陈荒煤第一句话就说:陈强同志扮演的黄世仁丧失了党性!陈强当时羞愧难当,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散会后没脸见人,数日闭门不出。后来在组织的帮助下,陈强放下包袱,凭借自己的艺术才华,把黄世仁塑造成人见人恨的角色,入木三分。有一次为部队演出,当演到群众斗争黄世仁的时候,一个战士怒不可遏地举枪向他瞄准,多亏班长急忙把枪向上一推,子弹才射向了空中。以后每演到这里,跪在台子角的陈强,总是偷偷地向台下瞟着,防着有人再向他开枪。陈强现身说法的讲课,让演员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演戏要从人物出发。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青年教师赵常如,为剧团导演了《白毛女》《杜鹃山》,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的青年教师慕百锁,指导设计了灯光、布景。通过这两个戏的排演,全团上下等于上了一期中央戏剧学院的短训班。马骐、周玉珍等在表演的理论和实践上, 有了一次质的飞跃。张景贤能位居豫西四大舞台美术设计者之一,与穆百锁老师的指导是分不开的。

渑池县委县政府对曲剧团工作特别重视。新中国成立伊始,剧团登记时,就选派了政治指导员周玉印进入剧团,发展党、团员,建立了党、团支部。剧团纳入国营体制,县财政拨款,按行政级别为演职员工发放工资。马骐、张秋兰先后被选为县人大代表,参政议政,当家做主人。推选周玉珍出席全省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还选派她到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声乐,顺便医治嗓子。选派武育民、张秋兰、高光兴到河南省戏曲学校学习音乐、表演、导演;选派自己到河南豫剧院二团学习导演。多次下达招工指标,招收学员培养接班人, 其中佼佼者如:曲剧著名表演艺术家周玉珍,河南省戏剧家协会负责人韩尔德,洛阳市艺术研究所一级编剧李学庭,马骐的首位大弟子李润杰,鹤壁市戏剧家协会主席邵留群,郑州市曲剧团一级演员郭秋芳,渑池县曲剧团优秀演员王西社、许以诺、张万、杨青怡、刘云等。李学庭创作的剧本《金鸡引凤》《试用丈夫》《清风亭上》《九品巡检》等,有的拍成了电影,有的获得国家级奖项,有的远赴国外演出。渑池县曲剧团培养的学员,从农村草根小舞台走向国际大舞台,这对一个县级剧团来说,堪为奇迹!

新中国成立后,河南省首届戏剧会演,渑池县曲剧团代表洛阳地区参演的原创现代戏《第一眼井》,是当时的副县长茹明写的,县长为剧团写剧本全国绝无仅有。县委书记李克荣,为了不让把马骐、周玉珍等人调离渑池,在县委常委会上,与地委宣传部来的一位副部长拍了桌子,他抗辩道:培养一个县委书记容易,培养一个名演员不容易,渑池县几十万人民需要看戏,我们不同意把马骐、周玉珍调走!那位副部长被顶撞得当场犯了心脏病,倒在沙发上。当时要不是医生把这位副部长抢救过来,李克荣书记的下场可就惨了。试问,有哪个县委书记会为了几个演员的去留,赌上自己头上的乌纱帽?县委、县政府对剧团工作的高度重视,是马派艺术、周派艺术能够发源于渑池县的重要原因,也是戏剧人才成长的重要条件。

当然,马派艺术和周派艺术的形成,也是和马骐、周玉珍本人的努力和贡献分不开的。马骐工须生,唱腔纯正明亮,表演端庄大气,又不失机趣,他的代表唱段“下朝来一边走一边长叹”,传遍城乡。马骐在其代表剧目《寇准背靴》中,独创的踢靴子,前无古人,载入曲剧史册当之无愧。周玉珍工花旦,苦练了一身童子功,其身段如风吹杨柳,摇曳多姿,台步如行云流水,美不胜收。她善于吸收姊妹艺术的精华,熔于一炉,为我所用。唱腔俏丽,吐字精巧。在其代表剧目《寇准背靴》中,她成功运用【扭丝带垛】,说中带唱,唱中带说,说说唱唱,独树一帜。由于她对曲剧艺术的突出贡献,曾先后获得了河南省先进工作者和全国文化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

随着岁月的流逝,剧团老人有的调走了,有的退休了,有的去世了,但渑池县曲剧团年青一代仍然生气勃勃地活跃在中原大地。他们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河南省曲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的支持下,在马派和周派艺术的熏陶下,近年来,先后创演了现代戏《大山的女儿》《大山的儿子》和古装戏《渑池会》《曹端还乡》,获得多个省市奖项。更可喜的是《大山的女儿》《大山的儿子》,先后进京演出,受到热烈欢迎。专家和观众盛赞:一个豫西山区的县级剧团能有如此高的演出水平,实属难得。我们没有办到的事情,我们的接班人办到了,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沿着渑池县曲剧团奋进70年的足迹,继往开来,踔厉前行,为繁荣新时代戏剧事业而共同奋斗!

作者简介:

刘育州,著名剧作家、原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

编辑:许金安

来源:河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