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琉璃厂到胡同深处,解码哈氏风筝的百年匠心与当代困境百余年前,北京琉璃厂的风筝哈记前,“进北京,逛厂甸儿,玻璃琉璃大沙燕儿”的民谣响彻街巷;如今,这只承载老北京民俗记忆的方头沙燕,却在城市肌理中渐失踪迹。7-9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哈鸢穿巷”实践团,在历史
从琉璃厂到胡同深处,解码哈氏风筝的百年匠心与当代困境
百余年前,北京琉璃厂的风筝哈记前,“进北京,逛厂甸儿,玻璃琉璃大沙燕儿”的民谣响彻街巷;如今,这只承载老北京民俗记忆的方头沙燕,却在城市肌理中渐失踪迹。7-9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哈鸢穿巷”实践团,在历史学院文化遗产专业负责人王铭老师的指导下,循着哈氏风筝的百年传承脉络,走访旧址、探馆寻物、对话匠人,开启一场关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北京风筝哈制作技艺活态传承的深度调研——我们不仅要找到这只“消失的沙燕”,更要为它探寻在当代北京重新展翅的路径。
访旧址探根源:触摸哈氏传承的历史印记
实践团的首站,锁定在与哈氏风筝传承紧密相关的护国寺西巷大杨家胡同。这里曾是哈氏风筝传人的居住之地,也是百年技艺从家族走向民间的重要起点。实践团成员带着史料记载的“风筝哈记”故事,在胡同中走访调研,与周边居民交流,了解胡同的历史变迁与哈氏家族的居住往事,试图从街巷肌理中捕捉技艺传承的细微痕迹。
实践团队成员在什刹海周边走访(实践团摄)
实践团查阅了胡同的历史档案,结合《帝京岁时记胜》等文献中关于厂甸庙会、沙燕风筝的记载,梳理出哈氏风筝从“琉璃厂摆摊”到“前店后厂”的发展脉络,为后续研究积累了鲜活的历史背景素材。实践团的同学们说:站在胡同里,仿佛能想象到当年哈国梁先生制作沙燕风筝的场景,这种与历史对话的感觉,让我们更明白了传承的意义。
探场馆寻藏品:梳理哈氏风筝的文化价值
为系统了解哈氏风筝的藏品留存与文化展示情况,实践团先后走访了中国美术馆与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遗馆)。依据公开信息,两馆藏有哈氏风筝代表性作品(如第四代传人哈亦琦的“五龙燕”“苍龙训子”等),实践团成员重点与场馆工作人员沟通,查询藏品档案,了解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技艺特点及展陈规划。
在交流中,实践团不仅记录了哈氏风筝藏品的材质、尺寸与艺术风格,还结合场馆的非遗展区布局,探讨北京风筝制作技艺的展示路径。同时,实践团还收集了潍坊风筝等其他流派的展示案例,为后续分析哈氏风筝的文化定位与传播方向提供了参考。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遗馆)的工作人员也对实践团的调研表示支持,期待未来能有更多青年力量关注北京本土非遗。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遗馆)风筝展台(实践团摄)
对话传人析困局:聆听哈亦琦先生的传承思考
9月初,实践团有机会访谈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哈氏风筝第四代传人哈亦琦老师,通过深度交流,从传承人视角解锁技艺传承的密码与困境。
谈及自己的传承之路,哈亦琦老师回忆道,一切始于童年的耳濡目染。他10 岁左右便随父亲、三伯父参与填色、辅助制作骨架等简单工作,虽只是业余爱好,却埋下了传承的种子。不过他的技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70年代初他先学油画,后在工会工作,因当时社会对民间手工艺关注度低,曾一度未优先选择风筝技艺。直到70年代末,为满足朋友出国赠礼需求,他首次尝试制作5寸风筝,才发现艺术间的相通性。而父亲的“激将法”更成为关键节点——他被要求制作1米高的高难度风筝后,终于耗时一个多月完成了4件可稳定放飞的作品,自此正式开启此后四十余年的职业传承之路。
哈亦琦老师与哈氏风筝(哈亦琦供图)
但这位资深传人的语气中也难掩忧虑,他坦言哈氏风筝正面临多重传承困境:年轻人被电视、手机等干扰,难以静心学艺,且非遗技艺难以支撑生计,导致参与积极性低迷;风筝制作需精通扎、糊、绘、放四艺与材料力学,尤其是需要保证风筝确实能放飞起来,七大类风筝还结构各异,完全掌握至少需十几年,门槛远高于普通展示类民间工艺;更严峻的是传承人稀缺,家族作坊式传承面临断层风险,再加上低价竞争导致高端市场萎缩,传统风筝的生存空间不断压缩。
面对困局,哈亦琦老师坚持“在传统基础上创新”。材料上,用无纺布替代易老化的传统纸绸,搭配合成胶与现代颜料解决掉色问题;产品上,通过合作公司将风筝元素融入家居,设计近2万种方案、700多种样本,仅青铜纹风筝灯就有100多种;文献上,出版技艺书籍、绘制一二百张画谱并捐赠美术馆,还将画谱与数百篇历史报道数字化存档。他尤其强调,非遗传承不能只靠博物馆展览,博物馆保存记忆虽必要,但更需通过社会交流、网络宣传让其“活”起来。对于高校合作,他支持开设相关课程,但反对仅停留在“半个月做成品”的浅层体验,呼吁从文化审美角度切入,挖掘真正热爱的青年传承力量。
融运河文脉:追溯哈氏风筝的诞生根基
哈氏风筝的起源与大运河有着深厚的历史羁绊。其发源地清末琉璃厂是北京南城文房古玩汇聚之地,居于北京中轴线附近,诸多文房用品制作技艺的匠人大多是历史上通过大运河从南方来到北京。前门外琉璃厂一带俗称“厂甸”,历史上是运河物资进京的重要集散地,这种地理关联使哈氏风筝从诞生之初便浸润在运河文化的多元包容氛围之中。
运河带来的南北文化交融,为风筝的造型设计提供了丰富灵感。正如实践团在调研中梳理发现,哈氏风筝中常见的沙燕造型,既保留了北方风筝的硬朗骨架,又融入了江南水乡的细腻彩绘,这种风格特质正是南北文化通过运河碰撞融合的直接体现。
沙燕图谱(哈亦琦供图)
而风筝制作的核心材料——竹子,更依赖大运河的漕运网络:历史上,运河沿线的泊头、通州等地是竹货集散中心,南方毛竹经运河水运至京,为哈氏风筝提供了坚韧轻便的优质原料,成为其扎糊坚实的技艺特点形成的物质基础。
在当代,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更成为哈氏风筝传承发展的新契机。通州区运河文化广场定期举办风筝赛事,哈氏风筝传承人哈亦琦老师常作为评委或指导参与其中,现场展示传统扎制技艺。在访谈中,哈亦琦老师也提及这类文化场景对非遗传播的价值,认为这正是让非遗活起来的重要实践——通过运河文化这一纽带,让百年风筝技艺在大众参与中获得新生。
研技艺促传承:输出青年视角的实践成果
调研过程中,实践团始终围绕传承与创新展开思考。我们系统梳理了哈氏风筝的历史沿革与技艺体系:从初代哈国梁奠定瘦沙燕基础,到第二代哈长英拓展题材、首创秃笔丝毛法,再到第三代哈魁明著《筝践》提六技理论,直至第四代哈亦琦融合西方绘画、创新碳纤维材料,每一代传人的突破都被详细记录。
同时,实践团还针对年轻群体开展问卷调研,了解大众对哈氏风筝的认知程度与参与意愿,并结合泥人张、皮影戏等非遗项目的成功经验,初步构思了哈氏风筝的传播与体验方案,如联合高校开设技艺课程、开发轻量化体验项目等。此外,实践团成员张巍瀚还牵头设计了《北京风筝与哈氏风筝非遗传承》教学教案,将调研所得转化为可落地的教育素材,为哈氏风筝走进校园、贴近青年搭建桥梁。
尾声:以青春之力,护“沙燕”高飞
整个暑期,“哈鸢穿巷”实践团的脚步遍布北京的胡同、场馆与匠人店铺,更循着大运河的脉络追溯哈氏风筝的文化根源。从历史溯源到技艺探究,从实物观察到方案构思,每一步都凝聚着对非遗传承的热忱。实践团表示,以前觉得非遗离我们很远,现在才发现,只要愿意走近、愿意行动,我们也能成为传承的牵线人。这只百年沙燕的翅膀上,始终承载着运河文化的基因。
实践团在了解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
未来,实践团还将继续整理调研成果,推动哈氏风筝技艺图谱的完善,并尝试与高校、社区合作,开展小型风筝体验活动,让更多人感受这只北京沙燕的魅力。青年力量的意义,正在于为这份传承搭建新的纽带:以运河为轴,串联起历史记忆与当代生活,让更多人读懂沙燕造型里的南北风情,知晓竹篾背后的漕运故事。我们坚信,当百年技艺乘着运河文化的东风,这只浸润着运河水汽的“沙燕”,必将在新时代的天空中飞得更高、更远。(朱子暄 陈明煜 张巍瀚 曲奕非)
来源:大运河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