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人类起源的问题困扰了科学家数百年。提到人类祖先,你可能会想到北京猿人,但在智人出现之前,地球上还生活着一群关键的“过渡者”——南方古猿。他们既有猿类的长臂,又能像人类一样直立行走,530万年前的他们,如何为现代人类的进化铺路?被称为“露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人类起源的问题困扰了科学家数百年。提到人类祖先,你可能会想到北京猿人,但在智人出现之前,地球上还生活着一群关键的“过渡者”——南方古猿。他们既有猿类的长臂,又能像人类一样直立行走,530万年前的他们,如何为现代人类的进化铺路?被称为“露西”的化石又为何能改写人类进化史?今天就带大家穿越数百万年,探索南方古猿与早期人科动物的崛起,看看我们的远古祖先究竟长什么样。
人类的起源始终引人着迷,也不断引发讨论,因为科学界的认知尚未能勾勒出清晰的全貌。
虽然我们能看到进化的关键节点,尤其是研究古代灵长类动物时,但新的发现仍在不断涌现。
今天,我们将聚焦可追溯到53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探寻它们与现代人类之间至关重要的联系。
这个属的名字意为“南方的猿”,是已灭绝的早期人类群体。科学家将南方古猿归类为人科动物属,隶属于人科。
南方古猿出现在“人属”(Homo)之前,并逐渐进化。
这种人科动物的特征兼具猿类和人类的特点:它们的手臂更长,科学家认为这是为了攀爬;大脑比人类小,更接近现代猿类;面部突出、额头倾斜,整体看起来更像猿。
骨骼证据表明,这些人科动物能够直立行走。部分南方古猿物种的牙齿具有人类特征,这说明人类祖先在大脑变大之前,就已经学会了直立行走。它们的后牙比现代人类大,犬齿则比猿类小。
确定谁是人族最早的成员并非易事,因为现代人类的祖先外形与猿相似。化石记录显示,最早的人类同时具备人类和猿的特征。
一些科学家将乍得沙赫人(Sahelanthropus tchadensis)定为首个人类物种。这种物种的面部突出程度较低,犬齿较小,但大脑尺寸与猿类更接近,科学家尚未确定它们是否能直立行走。
图根原人(Orrorin tugenensis)的直立行走(双足行走)特征十分明显。这种物种的遗骸发现于肯尼亚中部,科学家称其为最早的人族成员。它的臼齿、前臼齿和犬齿周围有厚厚的牙釉质,这是猿类的特征;而股骨则具有人类特征,这成为它们能直立行走的证据。
卡达巴地猿(Ardipithecus kadabba)也能直立行走。研究表明,它的大脑和体型与黑猩猩相似,犬齿与后来的人族动物相似,但仍有突出。这种人族动物以纤维性食物为食,而非黑猩猩常吃的软树叶和果实——这一点从它较大的后牙中可看出,其前门齿较窄,适合咀嚼纤维蔬菜、坚果等难啃的食物。
科学家还命名了拉密达地猿(Ardipithecus ramidus)。这种人族动物的每只脚都有一个大脚趾,化石复原显示,它们的脚既能行走,也能爬树。拉密达地猿与黑猩猩并不相似,其化石发现于林地地区,这与“双足行走起源于稀树草原”的理论相悖。
拉密达地猿似乎是杂食性动物,喜欢吃水果、植物和肉类,不吃粗糙坚硬的食物——这一点从它既不薄也不厚的牙釉质中可证实。
湖畔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anamensis)兼具人类和猿的特征。它的胫骨上部较宽,踝骨的朝向表明它能用两条腿行走;而特化的腕部特征和较长的手臂,则证明它具备攀爬能力。
此外,这种物种的面部突出,脑壳较窄,牙釉质较厚。
目前已发现至少400件阿法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的化石标本。这种物种同样兼具人类和猿的特征:口鼻部、牙齿和牙弓与猿相似,脑容量仅为现代人类的三分之一。
阿法南方古猿用两条腿行走,脚踝、髋部、骨盆和膝盖与现代人类相似;但弯曲的脚趾和手指,又让人想起它们的猿类祖先。
它们的上肢比下肢长,脊柱的弯曲度与人类脊柱相似。
伽鲁西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garhi)与阿法南方古猿有一些共同特征,但颊齿更大,脑壳中线处有一道脊。
这种物种被认为生活在约260万至250万年前的埃塞俄比亚地区,可能是人类谱系的直系祖先。
不过,也有科学家认为它并非直系祖先,而是进化分支。
这种物种的化石标本已出土多件,其中一件来自非洲的儿童个体,其他则来自南非的马卡潘斯加特(Makapansgat)。
这些遗骸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没有石器;颊齿较大,下颌尺寸也有所增加;头骨的其他变化,有助于它们咀嚼难啃的食物。
“露西”是最早出土的人族动物化石之一,声名远扬。科学家找到了它40%的身体化石,在当时,它是已发现的最完整的早期人族动物化石。
考古人员花了数周时间,从原本应有的207块骨头中,发掘出了47块,其中大部分手骨和脚骨已缺失。
骨盆的形状表明露西是雌性,身高1.05米,体重约28公斤。部分骨骼已融合,智齿也已萌出,说明露西是一位年轻的成年个体。
CT扫描显示,露西的手臂和肩关节有骨折痕迹,这表明它的死因是从高处坠落——似乎它曾伸手试图阻止坠落。这些骨折发生在它死亡前,并非骨骼石化过程中造成的损伤。
研究人员还指出,这些伤势严重到可能导致露西内脏受损,因此专家推断露西死于从高大树木上坠落;也有科学家认为,露西死后可能遭到了兽群踩踏。
源泉南方古猿这种物种的首个标本是一块年轻雄性人族动物的锁骨和下颌骨,发现于南非的马拉帕洞穴(Malapa Caves)。
科学家还发掘出了两具不完整的人族动物骨骼:一具是成年雌性的完整手臂骨骼,另一具是年轻雄性的头骨。
有证据表明,源泉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sediba)是非洲南方古猿的直系后代,其标本兼具猿类和人类特征。
成年雌性的拇指表明,源泉南方古猿可能使用过简单工具或石器;也有证据显示,这种物种可能是现代人类最早的祖先之一。
这种物种曾被称为埃塞俄比亚傍人(Paranthropus aethiopicus),是所有粗壮型南方古猿中最早的一种。“粗壮型”指的是具有极大的颊齿、厚实的下颌和有脊的脑壳,这类物种现被归类为傍人属(Paranthropus)。
埃塞俄比亚南方古猿的咀嚼能力很强。在埃塞俄比亚奥莫河(Omo River)发现的一件化石表明,这些早期人类非常适应吃坚硬的食物,这件化石被称为“黑色头骨”。
该化石有非常大的前臼齿和臼齿,还有刀片状的矢状脊、厚实的腭骨和宽大的颊骨,前门齿较大,下颌突出。
这两种南方古猿以“粗壮”著称:它们的颞肌附着在发育完全的头骨脊上,再加上巨大的颊齿、强健的颊骨和厚实的下颌,使它们能够咀嚼坚硬的食物。
这些夸张的咀嚼特征,让它们的头部与现代人类头部差异显著,其中鲍氏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boisei)被归类为“超粗壮型”。
科学家认为,南方古猿属与人类属(Homo)曾同时存在,但生活在不同的栖息地。粗壮型南方古猿的体型较小,但大脑比非洲南方古猿大。
它们的化石常与生活在干旱草原的哺乳动物化石一同被发现,这证明粗壮型南方古猿以草为食。
来源:小土豆讲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