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学期我承担的表观遗传学课程有幸参加了学校的本科教学评估,这既是对我数年教学工作的检视与改进,也是一次深刻的反思与提升过程。借此,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学校在40年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中
持续优化课程建设、提升教师能力、
改善学习体验
有力保障教学质量
擦亮"学在海大"品牌
小海邀请了7位在评估中获评优秀等级的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与体会
海洋生命学院 刘金相
回归育人初心 坚守教学使命
本学期我承担的表观遗传学课程有幸参加了学校的本科教学评估,这既是对我数年教学工作的检视与改进,也是一次深刻的反思与提升过程。借此,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教书育人并重 落实立德树人
高校教师不仅要“授业解惑”,更应“育人”。在表观遗传学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人文素养相结合。课程内容紧扣科研和就业方向,引导学生建立科学思维与伦理意识。如讲授“基因组印记”时引发对生殖医学伦理的讨论,讲解“X染色体失活”时结合临床案例拓展认知,在帮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同时,坚持教书育人的有机融合。
教学方式持续优化 强化科研导向
为适应新时代教育需求,我不断完善教学方式,提升课堂的互动性与启发性。一是优化课程结构,分设基础理论、典型实例和前沿进展模块,建立知识框架。二是不断探索将水产物种的表观遗传研究内容转化为适合课堂的教学资源,引入科研案例,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其对表观遗传学现实应用的理解,实现科研与教学的相辅相成。三是通过小组讨论、拓展阅读、随堂测试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教学参与度,营造“教学在课上,育人在课下”的氛围。四是融入科研训练,培养学生资料整合和问题发现、分析与表达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评估反馈引发深思 教学相长不断进步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成长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平等视角与学生共同成长,因为学生的反馈常常会带来新的思考和改进空间。教师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要做好引领者、主导者、组织者、监督者的角色,要引导调动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成为教学过程中的探索者、发现者,成为自主的学习者,努力调动教和学的双方共同做好课程的教学工作。
未来展望:教学改革持续推进
教学改革持续推进未来我将通过持续学习、教学竞赛与培训,不断提升个人教学素养;进一步推动课程内容与科研实践融合,提升课程体系的时代性与前瞻性;建设教学案例与可视化资源,探索翻转课堂与项目式学习等模式,强化学生的主动学习机制。同时,结合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医药学院 卢玲
回归育人初心 坚守教学使命
14年前,我曾参加过课程评估并获评优秀等级,而今,身处教育数字化转型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时代,面对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的时代,我选择以归零者的姿态重新出发,以20年的积淀重塑每一堂课。
科学为本 创新为魂 重构教学内容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是药学专业的基石课程,为做好课程教学工作,我坚持与时俱进,以“科学性、系统性、前沿性”为核心原则,不断进行课程的建设:针对大一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抽象的生理机制转化为生动的药学案例,贯穿教学全过程。例如,在“循环系统生理”一章引入心脏骤停案例,阐释胃酸分泌机制时结合抑酸药物作用靶点。动态更新知识体系,引入生理学前沿进展与科研实例;对于神经系统释放的物质多巴胺的生理功能的阐述,引用发表在国际顶尖杂志Nature上关于其在吗啡成瘾中的作用的研究成果,而且多巴胺与对伴侣的忠诚度密切相关,紧紧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效果良好。
以生为本 分层互动 激活课堂生命力
学情调研显示,42名学生中有3名高中未学生物。面对差异化背景,我设计了“三阶递进”教学策略:为零基础学生提供课前资料与一对一辅导;为大多数同学设计“案例闯关”任务,如分组分析麻醉药物靶点;为学有余力者推荐英文文献与科研进展。个性化教学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幅度提升了学生们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有两位同学参加并获得了全国基础医学大赛省级一等奖。
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以“大健康”理念重塑学习意义
我系统构建了“九大人体系统,六大思政主题”育人体系。在消化系统教学中融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与膳食变迁,引导学生思考“预防为主”方针;循环系统结合心肺复苏实训,培养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我还系统梳理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背后的科研故事和生命教育案例库,包括遗体捐献、罕见病关怀,实现了知识传授、科学精神培养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和统一。
创新教学方法 打造高效课堂
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打造高效互动课堂。通过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整合优质解剖图像、充分利用模型教具等,提升课程教学的生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引导,如课前设置悬念问题引导学生预习和激发思考,课中运用比较教学法突破难点,课后布置拓展性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同时,融合多学科知识,将物理学原理应用于尿液浓缩机制等内容。课堂氛围活跃严谨,学生参与度高。
工程学院 张开升
因材施教 化理为用
理论力学的课程教学可以用“分析-设计-实施-评价”来概括,体现出来则是“因材施教,化理为用”。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进一步明确“培养成什么人”。理论力学是机械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它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力学原理,并能解决相关的复杂工程问题。具体分解到每一次课,就应分析学生需掌握哪些知识,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塑造哪些价值。如此,纲举目张,才能更为合理、有效地组织好课程的教学内容和采取适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对象分析,则是在明确“培养什么人”的基础上,要强化学情分析,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实施个性化教学。学生的知识基础是有显著差别的,且学习的目标和动力也有很大差异,要做到心中有数。再就每次课而言,也需要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知识基础等学情进行分析,如此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课程内容分析是确定“培养什么”。整体上,该课程的主要特点是理论性强、内容丰富、知识点零碎繁多。因此,要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要求出发,该课程要为学生建立起理论框架,启发学生去发现和总结力学规律,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教学设计
我有意识地在教学内容上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措施,简言之就是“化理为用”,通过常见的工程、生活实例分析,将枯燥的定理融入其中,使这些抽象的理论具象化。
我在教学方法上特别注重启发式教学,这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专注度,与我保持同样的节奏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案例教学、对比法教学等方法则比较适用于相对抽象的定理理解和应用,能使学生通过现实案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针对重要内容也可采用问题强化、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
我在教学手段上采用课外学习资源、多媒体、板书、动画、课堂实验、)答疑等多种方式,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是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从着装、教室环境、语速、音量,到内容的讲授、学生提问、课堂实验的开展等,都根据教学设计以及课堂效果来做选择和安排。另外,根据学生的自我要求不同,我在教学过程中还有意区分了教学内容和难度,让自我要求高的同学“吃得饱”,也让要求较低的同学能够“吃得下”。
考核评价
在每次课后我都会安排一次雨课堂的当堂任务测验,平时还采用随机提问、课后作业、每章知识点总结等考核方式,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课堂专注度,还可以把重要知识进行强化。
法学院 瞿灵敏
多方会诊 扬长补短 助力教学能力提升
教学评估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我通过参与2025年春季学期民法III:物权法课程的教学评估,深刻体会到多方会诊式的教学评估不仅能有效促进教学反思,更能系统提升教学质量。
走出误区
认真对待评估许多教师初评时难免心存疑虑,认为教学是个性化活动,不宜用统一标准衡量。这种认知偏差往往源于对教学评估的误解。实际参与后就会发现,评估专家均为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虽学科背景不同,但教学规律相通。他们虽不一定精通授课教师的专业内容,却能够从课件设计、课堂节奏、师生互动等教学共性环节提出专业建议,因此不存在“外行指导内行”的问题。
教学评估也并非要抹杀教师个性。多专家会诊的模式正是在尊重教学共性的基础上,帮助教师更好地展现教学特色。不同专家的多元视角反而能为教师提供更多可借鉴的个性化经验,实现博采众长、融合创新。
扬长补短
实现教学全面提升教师因热爱教学而选择这个职业,但也容易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境。教学评估通过外部视角,既帮助教师发现不足,也助其发掘自身特色。
针对课堂互动不足的问题,我在网上购买了桌签盒,并为每个同学制作了桌签。每次上课时,同学都将桌签摆放在前面。通过这种“显名”方式,学生在课堂的每一次好与不好的表现都会直接被老师记住,课堂专注度和参与度提升十分明显。
我在讲授法律概念时注重语境分析,强调日常生活用语与专业术语的区别与联系,这一教学方法得到专家的充分肯定,并建议进一步提炼为教学成果。这种“以评促建”的机制,为教师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基础教学中心 刘蕊
以跆拳之道 践育人之本
2025年春季学期,我主讲的跆拳道课程在本科教学评估中获评优秀,这也是继2018年秋季学期参评并获得优秀等级后,再次获得这份荣誉。欣喜之余,我深知“优秀”不仅是对课程规范性、教学环节完整性的肯定,更是对“以体育人、以体树人”教学理念的认可。
跆拳道精神与人格教育的结合
跆拳道于我,不仅是专业与职业,更是倾注了深厚情感的事业。它远非简单的踢腿挥拳,其核心蕴含着“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的精神内涵。我的教学理想,是将这项运动从技术提升至精神的淬炼过程,融入大学育人实践,使学生在汗水中强健体魄,更在对抗与协作中磨砺心性、领悟为人处世之道。
因此,我的课堂从不满足于单一的技术动作学习。每一节课,我都力求用心设计、用情投入。我坚信,教育的温度源于师生间真诚的情感互动与精神共鸣。课前,我会认真了解选课学生的整体情况,精心准备教案;课上,我既是一名严格的教练,要求动作标准、纪律严明,也是一名耐心的朋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状态,鼓励他们突破自我极限,为他们点滴进步由衷喝彩;课后,我乐意与学生们交流,倾听他们关于课程、甚至学业与生活的困惑,尝试以跆拳道精神中蕴含的智慧给予他们积极引导。这种“严”与“爱”的结合,“师”与“友”身份的切换,源于我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深度认同,我希望学生们能感受到,这门课传递的不仅是技能,更是一种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
回顾探索 总结梳理
在参与评估的同时,我还有幸代表学校参加了山东省普通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这一过程,于我而言,不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次对11载教学生涯的回溯与凝练。在反复打磨现场汇报材料的过程中,我不断梳理、总结多年来教学路上的探索与实践,逐渐使报告条理更加清晰、内核愈发坚实。
当我一遍遍审视那些来自学生的真实反馈,不禁会心一笑。十年如一日地付出,在这一刻化为更深一层的理解与包容,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育人初心。恍惚之间,仿佛又看见那个刚从国际赛场转身、初登讲台的自己。当年的我与现在的学生们一样,怀揣热忱,勇敢走向陌生与不擅长的领域,在一次次挑战中蜕变成长。最终,我荣获省赛二等奖。我深深感到:唯有保持初心、持续精进,才能在育人之路上步履不停、方得始终。
马克思主义学院杨智雄
讲好海大特色的思政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是引领青年学生筑牢理想信念的关键课程。作为涉海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如何将课程理论与海洋强国建设、涉海人才培养需求相结合,打造有海洋温度、有专业特色的思政课,是我长期探索的方向。
让教学质量“优”起来
做好学情分析是讲好课的必要条件。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多数学生认可这种思政课的创新形式,认为“海洋案例贴近校情,更容易产生共鸣”。同时与教学专家进行交流,他们指出,需进一步加强“海洋特色理论”的系统性,应让海洋相关理论在各个章节链接,形成逻辑关联。针对这些反馈,形成了本学期“以‘蓝色’给‘红色’注脚”的教学方案。
学情分析示例
让思政课堂“活”起来
传统思政课易陷入“理论空转”,为打破这一困境,我尝试将“海洋元素”全面融入教学。讲解“绿色发展理念”时,我以青岛近海海洋牧场建设为案例,详细介绍科研团队如何通过人工鱼礁修复海洋生态、带动渔民增收,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变得可触可感;探讨“高质量发展”时,结合本地远洋渔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海洋经济如何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引擎。这种“蓝色案例+理论阐释”的模式,让课堂氛围从“被动听”变成“主动议”,学生参与度显著提升。
让教学方向“明”起来
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的思政课建设会议,为这种有专业特色的思政课的推进提供了关键指引。教研部进行了教学研讨,我们共同梳理了“海洋强国”“海洋命运共同体”等思政教学切入点,建立起“思政资源库”,收录了黄旭华、叶聪等海洋领域模范人物的事迹材料。正是这场会议,让我的教学探索从“单打独斗”变成“集体攻坚”,也让这种有专业特色的思政课建设路径更加清晰。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牟宏玮
唤醒沉睡的潜能 照亮生命的航程
在大学生心理潜能开发与拓展这门课中,我始终坚信,教育不是单向灌输,而是一场师生共同奔赴的心灵远航。我们从传统“讲授-接收”的课堂模式中跳脱出来,以“团体训练+体验反思”为核心,构建了一套契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的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在认知、体验与领悟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成长。
明确教学目标
课程以“认知-体验-领悟”为基本链路,融合多种心理训练方法,如“20个我”自我探索、“价值拍卖”价值观澄清、“人生撕纸”时间感知、“压力圈图”情绪识别等,帮助学生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真实能力。我们强调“小班互动、全员参与”,在小组讨论、情景模拟和户外拓展中,推动学生从“知道”变为“触到”,让心理素养成为可运用、可转化、可陪伴一生的内在资源。一名曾经沉默的理科男生在课后的反馈中写道:“我原以为潜能遥不可及,今天才发现,它一直都在——在我解题的思路中,在我专注的眼神里。”
这样的转变,让我更加坚定:教育的目标,是让知识回归生命,让觉察照亮现实。尤其在这个“内卷”加剧、注意力分散、意义感脆弱的时代,这门课尝试为学生构筑一处“心灵避风港”。我们引入正念训练、情绪调节、沟通技巧等内容,帮助他们从被动的“工具理性”中觉醒,重新掌握专注、平和与共情的能力。一名长期处于焦虑中的女生在课程结束时分享:“我不再拼命向外寻求认可,而是学习在风暴中释放自己。”更让我感动的是,通过“深度聆听”“信任跌倒”“小组协作”等环节,那些习惯“在线隐身”的年轻人,逐渐在真实世界中重新建立联结。有学生说:“在这里,我不是孤岛,我们是一个共同探索的团队。”
不断反思与提升
作为教师,我也在这场航行中不断成长。学生的提问、困惑甚至挑战,都成为我反思教学、重构课堂的契机。我深刻体会到,教育是一个生命影响生命、心灵唤醒心灵的过程。每一次备课、每一次互动、每一次课后反思,都是对我教育理念的持续打磨与升华。
未来期许
课程虽已结束,但我相信,真正的教育从不随下课铃声终止。我们在课堂中播下的种子——可能是情绪的觉察、优势的认知、沟通的勇气,或是自我的关怀——将在学生今后的人生中悄然发芽、静待花开。这门课并非要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希望赋予学生绘制自己人生星图的勇气与罗盘。
培根铸魂 匠心育才
精进教育课程
落实教育本质
总结反思 标新立异
为精益求精的他们点赞!
来源 / 中国海洋大学报 高教研究与评估中心
编辑 / 陈奕璇
责任编辑 / 刘莅 张慧
投稿邮箱:GUANHAIweixin2022@126.com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