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陪读时候的我,难免会有这样的心酸时刻:明明前一晚对孩子的功课都逐字逐句的教过了,可就是早上班级听写错漏百出;明明反复的强调了“计算别粗心”、“别着急”等一一的诸多警告,可就是试卷上还是出现了低级而又不应该的错误……
陪读时候的我,难免会有这样的心酸时刻:明明前一晚对孩子的功课都逐字逐句的教过了,可就是早上班级听写错漏百出;明明反复的强调了“计算别粗心”、“别着急”等一一的诸多警告,可就是试卷上还是出现了低级而又不应该的错误……
陪读初中生的学习作业远不止简单的“坐在旁边盯着写”就能完成的。借助这初二开学三周的陪读的酸甜苦辣的经历中,我也踩了不少的坑,最后也算是摸透了陪读的核心:原来陪读的不是去“管”他,而是真正的“陪他一起练”!。
刚开始的陪读生活就如同一场“互动的教学实验”,我会随孩子的步调一一跟进,一边陪着他一起写作业,一边的我也会不时地将自己深藏的“教学本能”一一发挥出来,如“写一题我看一题”,当孩子的笔尖稍微停顿了一下就不经意地追问他“怎么卡壳了?”“是不是上课没听?”这样的细微的“点点滴滴”就像一粒粒的种子一样不断的在孩子的心中播下着一颗颗的“学习的种子”!
但渐渐地我发现,陪读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给安全感”上,我越陪读就越觉得这是一份充满着被动的工作,越觉得自己好像一只被雇佣的“监视”一样的存在,既不能给孩子带来太多的物质上的安慰,也不能给孩子的教育带来太多的精神上的安慰,反而自己也开始了对孩子的“监视”,也开始了对孩子的束缚,对孩子的限制。
之前啊,孩子跟我说“这道物理题我解不出来”,我二话不说,抓过草稿纸就开始演算,把每一步都写得明明白白的,让他照着抄;后来他又说“写作文没啥想法”,我就帮他理了个提纲,连开头都给他写好了。
随后我便对他的做法做了一个彻底的改弦更张:只要他一说“不会”就先问他“把题目里的已知条件先画出来”再说;他一说“没思路”就陪他聊聊生活中的一些小事。
慢慢才琢磨出来,孩子其实不是“真不会”,是“怕犯错”,总想着“依赖你帮他避开错误”。但在孩子刚一喊出“难”的那一刻,我们经常都忍不住要立刻冲上去替他“拔一拔”的似的解决掉他的难题,这不仅会使孩子长期的依赖我们,无法自己“碰一碰”自己的难题,也会使孩子在遇到真正的困难时一无所知,束手无策。
常常就他和“隔壁班的学霸”相提并论,“你看人家就每天10点就能把作业写完,还能看会课外书”“人家这次的月考就又是我们年级的前10名”等等一一的对比。每次刚说完,孩子要么就一声不吭,要么把笔一摔,气呼呼地说:“我咋就这么笨,就是比不过别人!”。
那一晚,我在桌子上都快趴过去了,他小声的说:“爸,别老盯着我也吃点儿什么啊”。可我却总是把自己的心思都往他那一揽,忽略了他也正经历着初中生的那些“煎熬”,也正默默地为我担心着,我都不知道他已经这样地为我心疼了。
不少的陪读者都曾经在孩子的身上,把自己的焦虑都给了孩子,也曾经把孩子的那些没说出口的"我也在加油"都给听到了吗?
如今的我,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一坐就是一整天的陪伴孩子做作业的“座机”了。就这样我一边陪他一起做作业,一边自己也静静的读书或者处理自己的事情,他遇到一道难解的题就会喊我,我就先让他自己把自己试过的哪些方法都说出来,然后再根据他的思路给他指点一二;他一考下来就又会先问我“这次你觉得我哪个地方没做好”,再一起对着错题的分析找原因……
来源:哈哈哈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