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柳宗元的祖籍是河东郡,在792年,柳宗元被选为乡贡,得以参加进士科考试。793年,21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名声大振,可谓年少成才,对当时的贡献记载较多的有、兴办学堂、开凿水井、释放奴婢等等。
柳宗元的祖籍是河东郡,在792年,柳宗元被选为乡贡,得以参加进士科考试。793年,21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名声大振,可谓年少成才,对当时的贡献记载较多的有、兴办学堂、开凿水井、释放奴婢等等。
开荒建设:柳州城外有着大片大片的荒地,柳宗元以父母官的身份,号召组织乡间的闲散劳力,开荒垦地,种树种菜,鼓励发展生产。
开凿水井:柳宗元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播,更致力于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他使从来不敢打井的柳州,接连打了好几眼井,世世代代靠天吃饭,靠喝雨水和河水长大的柳州人,从此喝上了干净甘甜的地下水,这不能不说是柳州人民的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兴办学堂:柳宗元上任后,亲手创办了很多学堂,采取各种方法鼓励小孩积极念书,从根本上提高民族的素质。同时推广医学,培养出当地自己的医生为民众服务。
释放奴婢:政令中制定了一套释放奴婢的办法,规定已经沦为奴婢的人,在为债主服役期间,都可以按劳动时间折算工钱。
提起柳宗元,朋友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是《江雪》中“独钓寒江雪”的“千万孤独”,还是《扑蛇者说》中“苛政猛于虎也”的心忧天下?
一千两百多年前的某个夏天,在时属南荒边地的广西柳州,天空阴云密布,旷野暴雨打墙,刚刚到任的刺史大人登上城楼,远望岭南千里山川,胸中块垒浇筑愈盛,有感于自己数十年来的不平际遇,挥毫写下此诗: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那时的百越之地远未开发,本是一片莽苍葳蕤、蕴含生机的自然之境,作者的诗中,尽管“惊风乱飐”“密雨斜侵”,但我们感受到的却仿佛是一幅黯淡沉郁、顿挫凝滞的黑白照片,生命荒远之感久久不能释怀。
刺史的名字叫柳宗元,他的人生,始终处于一种荒远离心的状态;一生所做之事,也可用向心用力来总结概括。
从实现理想的角度而言,命运有时更像是一台功率巨大的离心机,在无情的旋转运动中把我们甩向边缘,而要想不被彻底抛入深渊,努力向心而行是唯一的选择。
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
唐代宗大历八年(公元773年),柳宗元生于京城长安。
柳氏一门祖籍蒲州解县,旧属河东郡辖地。尽管祖上历代游宦,早离故籍,甚至连祖坟都已迁到长安万年县内,但与人结交时,柳宗元还是喜欢自称“河东解人”,这也是其后世称为“柳河东”的来源。
有人推测说,柳宗元可能从未回过故乡,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终其一生以河东柳氏宗族为荣,也因此播下了达济苍生、光耀门楣的理想种子。
柳氏一族自北朝以来,“充于史氏,世相重侯”。入唐后,作为“关陇集团”一员延续了显赫地位,且跻身于权臣贵戚一流。但后来因卷入高宗王皇后被废一事,遭武则天打击治罪,沦为一般官僚地主家庭。安史乱起,柳宗元的父亲柳镇刚入仕就带领家人辗转避难,生计艰难困窘,也更加远离政治中心,仕途波折困顿。但柳父性格刚直,身负政能文才,又怀济世之志,交友很广,时名甚高。从他的身上,柳宗元看到的不仅是对腐败黑暗的政治现实的悲愤鸣放,更有坚持探索以文正道、救时济世之路的亲身作为。
为人子者,最大的孝义莫过于接过父辈的旗帜,并继续前行下去。
柳宗元少时身处动乱,不同于当时官僚地主子弟那样凭父荫进官学,靠着“乡闾家塾,考厉志业”,加之与社会现实的深刻接触,他积累了丰富的知识,锻炼出杰出的文才,形成了勇于进取、善于思索、孜孜求道的宝贵品格。在家族长辈的指引下,先后游历江陵、邠州等地,对唐王朝的内地和边防现状有了较为全面地了解,也更加坚定了他从政经国、澄清世事的理想抱负。
贞元九年二月,柳宗元及进士第,同榜中有他此后一生在精神与事业上的双重挚交刘禹锡。
三个月后,柳父在长安病逝,享年五十五岁。
尽管未来不可知,但作为父亲,离世之时,对儿子的人生必然寄托了无限的期许与祝福。
有些人,开局不久就是高光时刻,但怕的恰是昙花一现,落寞得也快。
对青年柳宗元来说,王叔文是赏识自己文才的伯乐,更是他在朝堂政治上的引路人,不管别人如何评价,柳宗元的内心始终对他充满感激。
通过拥立顺宗李诵继位,王叔文执政集团正式上台,以“二王八司马”为骨干,开启了中唐时期著名的永贞革新。
由蓝田尉被提升为监察御史里行,柳宗元很珍惜这一进入中枢、参画机要的机会,这也是他一生中距离自己“辅时及物”、“利安元元”的政治抱负最近的一次,所以,他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改革斗争的激流之中。
激流之险,不仅是发展之快,更在于变幻莫测。
不到五个月时间,顺宗病体难支,太子李纯承继大统,尊李诵为太上皇,标志着改革事业彻底破产。
新朝建立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对前朝改革派的彻底清算打击。
三十三岁的柳宗元,由此踏上余生流贬之路,离开了政治斗争的中心漩涡,被迫走到了田夫野老、谪吏流人身边。
对不起,父亲,还是让你失望了,我将要去一个遥远的地方。
在灞桥回望长安城的那一刻,柳宗元越发地想念父亲,他不知道自己这一生还能否归来。
守先圣之道,不更乎其内
蛮荒的湖南永州,为柳宗元展开一片新天地,推动着他的思想与创作进入了一个新境界。
现实残酷,似乎没有出路。待罪荒僻,老母病逝,苦闷孤囚。
煎熬过后,柳宗元开始劝自己,心志还在,行囊中的笔墨还在,能做的事还有很多。
每天醒来,作为“闲员”的他,总要在心里提醒自己一遍。
感到烦闷,那就出去走一走好了,永州有的是好山水,多的是可以交心的百姓。
当然,那时的山水虽好,可百姓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蓐食徇所务,驱牛向东阡。
鸡鸣村巷白,夜色归暮田。
扎扎耒耜声,飞飞来乌鸢。
竭兹筋力事,持用穷岁年。
尽输助徭役,聊就空自眠。
子孙日以长,世世还复然。
抛弃了官身桎梏的柳宗元发现,自己向往的田园诗般的务农生活与农民在严重剥削压榨下的劳动生活完全两样,这里的农民吃着粗劣饭食,鸡鸣即出,戴月而归,官府还时常催缴徭役,只能竭尽一生维持艰苦生活,最可悲的是子孙后代还要继续这种牛马生活。
看清了这些,柳宗元的感情极其沉痛,他强忍着去捕捉那些反映生活本质、折射人性光辉的动人细节,并把自己的热烈感情灌注其中,在创造出一幅幅极其朴素却又惊心动魄的艺术画面的同时,不知不觉间将杂文这一文体推上了古典文学发展的新高峰。
我们常钦佩鲁迅先生以笔作投枪,生活在封建时代大背景下的柳宗元,以杂文敲响警世之钟,就已经做到了远超同时代,引领后来人。
《捕蛇者说》这篇古文至今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占有一席之地,没有夸张的铺陈描写,只用平实的家常口述。
蒋氏三代以贡毒蛇代输赋役,捕蛇数十载,几次险遭丧身之害,柳宗元听后实在于心不忍,当他表示要向地方官说情使其用平常纳赋代替捕蛇之役时,蒋氏却在涕泪交零中断然表示拒绝:就算被蛇毒死,也比我的乡亲们活得更久,所以不能替换。
那一刻,柳宗元惊呆了,无语的表情下覆盖着的是崩溃的内心。高居庙堂,施政划策,如何能真正理解孔子发出的“苛政猛于虎也”的慨叹。
就算此时难有作为,但写下此文,也一定要让“观人风者得焉”。
这,不就是自己的初心、先圣的大道么?
十年间,走遍了永州山川草木,看遍了社会民生疾苦,用手中的一支狼毫笔,柳宗元与同时期的韩愈一道,正在推开一扇跨越唐宋、光耀后世的古文革新大门。
那时的他只是觉得,自己在以文宏道的这条路上,走得越发坚定了。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长安人送游子远行安西,总喜欢吟唱“春风不度玉门关”,可在他们的心中,却很难记起贬谪到南荒的一众“罪官”。
朝廷早已经把自己忘了吧,夜深人静之时,柳宗元总也抑制不住自己对长安的思念。
世事万幸有转机,元和十年的早春二月,皇帝的一封特旨破天荒般降到永州,征召他重返京城。柳宗元觉得,自己“起复为人”的机会终于来了。
满怀欢欣,车马又到了长安灞桥,难免忆起当年被贬出京时的情景。
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
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
心中喜悦难以言表,终于又可以重申抱负了,有了永州十年的积淀,他相信这次可以做得更多更好。
然而,朝廷还是那个朝廷,对改革派深为忌惮的政敌们还是不肯放过,新的打击与迫害接踵而至。
他和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五人二月回到长安,不到一月时间,就于三月十四日当天,一同被遣出做远州刺史。表面上看,官位晋升了,实际上是离核心更远了。
柳宗元被任命到更加辽远荒僻的柳州,好友刘禹锡则要去播州做刺史。
唐宋时官员赴任多携家眷,刘禹锡上有八十多岁的老母亲,播州路途崎岖、遥远荒凉,老人家要是跟着去,一路颠沛,路上安危实难估测。
一想到这里,不待和刘禹锡商量,他已准备上疏,请求对调任职。
如同鲁迅与瞿秋白的友情一样,“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相同的命运早已把他们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刘柳不分家,柳宗元死后,就是刘禹锡站出来为其整理遗稿,编撰《河东先生集》。
后来,在御史中丞裴度的劝说下,皇帝改任刘禹锡为连州刺史,柳宗元仍赴任柳州。
在柳州,他度过了人生最后的四年。
既为一州刺史,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总可以做一些实实在在有益民生的事。他这么想,也是这样做的。
唐时的岭南地区,奴婢买卖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官府和豪绅蓄奴成风,除罪犯外,很多贫苦人为了活命,被逼无奈只能卖儿卖女。柳宗元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很多人读过他写的《童区寄传》,文中歌颂了一个与掠卖奴隶的强盗机智勇敢做斗争的英雄少年。在柳州,为了防止百姓因无法偿还高利贷而被迫卖身,他专门作出规定:为奴者以自身劳役报酬抵消债款,偿清后即自动解除奴役关系。这让许多人重获自由新生。韩愈对他的这种办法大加赞叹,在做袁州刺史的时候,也采取过类似办法。
既姓柳,更爱柳。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社会经济,他又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发展生产,而且亲自动手,带头参加劳动。开荒地,种柑橘,植药材,打水井,如同今日的下乡扶贫干部一般,一项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德政,让“柳民既皆悦喜”。
当然,他也时刻不忘普及文化,以文章教授后学,在偏远的柳州大修孔子庙。
有人说,这个时期的柳宗元在思想上的斗争性衰退了,但谁又能否认做一个“补偏救弊”的“循吏”不是为了向理想更靠近一步呢?
一个封建官僚,能在艰苦的境遇中实干之举不断、救世济民之志不衰,遗惠一方,纵死而无憾。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四十七岁的柳宗元病逝于柳州。
不能否认,柳宗元的一生,终究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甚至没能实现返回家乡的愿望。
换句话说,他始终没有摆脱“边缘人”这个角色。
但,谁又能说他是一个失败者呢?
我们看到的、记住的并怀念的,更多的是一个朝着心中信仰而不懈奋斗者的身影。
造化弄人,也许命运更偏爱制造悲剧,但悲中蕴喜,未来总有光亮可见。
我们踟蹰辛苦一生,就算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也大可不必遗憾,因为已经活成了最好的自己。
谨守初心,向心而行,你我就都身在宇宙中央。
千百年间,八桂大地廉脉延绵不绝,清气长盛不衰。近年来,广西大力推进清廉建设,努力将“清廉”打造成为壮美广西的金色名片。为此,“方志广西”微信公众号陆续推出“广西廉吏”系列推文,介绍广西廉吏的清廉思想和廉政事迹,鼓励后人引贤为鉴、学古思今,让清廉之风吹遍八桂大地。
走进位于柳州市柳江北岸的柳侯公园,碧水曲桥,林木葱茏。这座百年公园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是柳州人民为纪念曾任柳州刺史的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柳宗元而建的历史文化名园。
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祖籍河东蒲州 (今山西永济) ,生于长安 (今西安) 。唐贞元八年 (792) 被推为乡贡,次年中进士,十二年任中书省校书郎,十四年中博学鸿词科,旋授集贤殿书院正字,之后历任蓝田尉、监察御史里行、礼部员外郎等职。元和十四年(819)病逝于柳州。
柳宗元在中国文化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有文集《柳河东集》传世。在柳州期间写了百篇优秀诗文,人们称他为“柳柳州”。
家风廉正 才气过人
柳宗元的父亲名为柳镇,为人刚正,数次因秉公办案得罪上司。在他担任监察御史时,曾因秉公执法审理一地方官的遗产案而得罪丞相窦参而被贬官夔州。柳宗元因父亲被贬受之牵连,一直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直到永贞八年,窦参获罪,柳镇冤案得雪,柳宗元才得以参加科举考试。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柳宗元自小具备着极高的文化、政治素养。唐贞元九年(793),柳宗元凭借自身才华,成功考取进士。当时,有不少举人在考前托关系、走门路,而柳宗元则是光明正大地以自身实力取胜,在科场一举成名,赢得不少人的关注。
造福柳州 恩泽四方
柳宗元于唐元和十年(815)被贬为柳州刺史。当年6月27日,柳宗元抵达柳州。
彼时的柳州地处荒凉,杂树参天,毒蛇猛兽出入其中,民众生活困苦,迷信盗杀之风盛行,整治工作刻不容缓。柳宗元作为新到任的一州之长,随即投入到工作之中。
废除奴俗,解放奴婢。柳州作为当时的边远地区,使用和残杀奴婢现象非常严重。穷苦百姓若借了富豪的钱财不能及时偿还,就以自己的子女为抵押,当债款与利息相等时,他们的子女就会终身沦为富豪家的奴婢。这种恶俗使得无数穷人饱尝家庭破碎的痛苦。为解放已经沦为奴婢的良人,柳宗元根据朝廷颁布的法令,规定:穷人的子女到债主家服役,按时间计算工钱,当工钱与债款相等时,债主必须将人质释放回家。措施实施一年之余,就使近千人还清债务回到家中。
开荒掘井,发展生产。唐代的柳州生产技术落后,生活卫生条件极差,一口饮用水井都没有。柳宗元结合需求状况拨出公款,组织人力在城北开掘水井,解决了老百姓的饮水问题,也推广了打井饮用清洁水的良好生活习惯。为了引导当地百姓发展林业水果生产,柳宗元还组织民众栽种竹木,开垦荒田,亲自在城西北种植柑子树,在柳江边种满柳树,大力推行“柳州植柳”。同时引进中原地区的先进科技知识,教导百姓养鱼、养猪、修房建厢、造船筑路,使柳州贫穷落后的旧貌得到了根本改变。
破除旧俗,问药治病。为了破除陋俗,柳宗元用佛教中生死轮回的教论来启发人们不要滥杀牲畜。为此他在柳州修复大云寺,“崇佛庙,为学者居。会其徒而委之食,使击磬鼓钟,以严其道而传其言。”对当时柳州地区盛行的杀牲祀鬼之风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柳宗元在兴佛制鬼的同时,还注意搜集民间药方,提倡医药治病。当时柳州正流行霍乱,民众患疔疮、脚气病的情况非常普遍。为了治病,他亲自到民间寻医问药,先后找到医治霍乱的《盐汤方》和治疗疔疮的《治疗疮方》、治脚气病的《治脚气方》。他以亲身经历向群众提倡医学,破除迷信,还在庭前屋后栽种草药,做移风易俗的带头人。
兴办学校,提倡教育。柳宗元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到任的第三个月,他便下令把残破的文宣王庙(即孔庙)整修一新。又立即兴办学堂,把废弃多年的“府学”恢复起来,并作《柳州新修文宣王庙碑》,刻石立于庙门。接着他又亲自登坛讲学,宣传进步的文学思想,吸引了许多青年学子不远千里慕名前来学习,柳州旧志称“柳人知学自此始”,大大提高了柳州以至岭南地区的文化水平。
诗文风流耀柳州
柳宗元精于政理,勤于政务,治理柳州四年间成效显著。在韩愈以及后来史学者的记载中都不约而同地赞扬道:他治理下的柳州呈现出生产发展、文化提高、社会进步、生活富足、风气文明等社会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
英名在史 泽被后人
柳州任职四年期间,柳宗元时常顾不上吃饭,白天四处巡行查访,晚上思考着治理办法。夜以继日的操劳让他“气少筋骨露”,健康每况愈下,甚至濒临险境,但柳州的社会“健康”却得到极大改善。
怀乡之苦、政事之累、生活的贫病,多重因素导致了柳宗元身体更为恶化。元和十四年(819),柳宗元病逝于柳州,时年四十七岁。柳宗元作为一州之长,生前为官清正,死后家境艰难,以至无力治丧。最终由友人为其筹措丧葬费用,其灵柩才得以回到长安下葬。
柳宗元才高而早逝,引起社会广泛的同情和悲痛。刘禹锡在祭文中感慨他是“生有高名,没为众悲”;好友崔群也发出“古今同悲”之叹。
长庆二年(822),柳州人民为纪念柳宗元,按照他“馆我于罗池”的遗愿,在罗池旁修建了柳侯祠,后经多次修葺扩建为柳侯公园。2013年1月,柳侯祠被命名为第一批广西廉政教育基地。通过挖掘、整理、宣扬柳侯祠和柳宗元政治思想中蕴含的勤政廉政资源和廉洁文化,面向全体党员干部和全社会进行全方位的廉洁教育。
柳宗元的祖籍是河东郡(河东柳氏与河东薛氏、河东裴氏并称“河东三著姓”),祖上世代为官(七世祖柳庆为北魏侍中,封济阴公。柳宗元的堂高伯祖柳奭曾为宰相,曾祖父柳从裕、祖父柳察躬都做过县令)。其父柳镇曾任侍御史等职。柳宗元的母亲卢氏属范阳卢氏,祖上世代为官[7]。柳宗元只有两个妹妹。
773年,柳宗元出生于京城长安。四岁时,母亲卢氏和他住在京西庄园里,母亲的启蒙教育使柳宗元对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柳宗元的幼年在长安度过,因此对朝廷的腐败无能、社会的危机与动荡有所见闻和感受。(九岁时遭遇建中之乱,建中四年,柳宗元为避战乱来到父亲的任所夏口。年仅12岁的柳宗元在这时也亲历了藩镇割据的战火)[8]公元785年(贞元元年),柳镇到江西做官。柳宗元随父亲宦游,直接接触到社会,增长了见识。他参与社交,结友纳朋,并受到人们的重视。不久,他回到了长安[9]。父亲柳镇长期任职于府、县,对现实社会情况有所了解,并养成了积极用世的态度和刚直不阿的品德。能诗善文的父亲和信佛的母亲为他后来“统合儒佛”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少年成才
792年,柳宗元被选为乡贡,得以参加进士科考试。793年,21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名声大振。不久,柳宗元的父亲柳镇去世,柳宗元在家守丧。796年,柳宗元被安排到秘书省任校书郎。798年,26岁的柳宗元参加了博学宏词科考试,并中榜,授集贤殿书院正字(官阶从九品上)。801年,柳宗元被任命为蓝田尉(正六品)。803年十月,柳宗元被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从此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更广泛,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革新期间
805年(贞元二十一年)1月26日,唐德宗驾崩,皇太子李诵继位,改元永贞,即顺宗。顺宗即位后,重用王伾、王叔文等人。柳宗元由于与王叔文等政见相同,也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掌管礼仪、享祭和贡举。(此时,在王叔文周围还有许多相同政见的政治人物,包括韩泰、韩晔、刘禹锡、陈谏、凌准、程异、陆质、吕温、李景俭、房启等人,他们形成了一个政治集团)。王叔文等掌管朝政后,积极推行革新,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永贞革新。(主要采取的革新措施有,抑制藩镇势力,加强中央的权力;废除宫市,罢黜雕坊、鹘坊、鹞坊、狗坊、鹰坊的宦官(称为五坊小儿);贬斥贪官污吏;整顿税收,废除地方官吏和地方盐铁使的额外进奉,并试图收回在宦官和藩镇手中的兵权。)随着顺宗的病情加重,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朝臣联合外藩联合反对改革派向朝廷施加压力,要其引退。
805年(永贞元年)4月,宦官俱文珍、刘光琦、薛盈珍等立广陵郡王李淳为太子,改名李纯。5月,王叔文被削翰林学士一职。7月,宦官,大臣请太子监国。同月,王叔文因母丧回家守丧。八月五日,顺宗被迫禅让帝位给太子李纯,史称“永贞内禅”。李纯即位,即宪宗。宪宗一即位就打击以王叔文和王伾为首的政治集团。8月6日,贬王叔文为渝州司户,王伾为开州司马,王伾到任不久后病死,王叔文不久也被赐死。永贞革新宣告失败,前后共180多天。
左迁永柳
永贞革新失败后,9月,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11月,在赴任途中,柳宗元被加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政治集团的其他人也被贬为远州的司马,后称“二王八司马”。)到职后的柳宗元暂居在龙兴寺。经过半年,柳宗元的母亲因病去世。
815年,柳宗元离开永州,生活在永州的10年中,柳宗元在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进行钻研,并游历永州山水,结交当地士子和闲人,他写下《永州八记》(《柳河东全集》的540多篇诗文中有317篇创作于永州)。
815年(元和十年)1月, 柳宗元接到诏书,要他立即回京。2月,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柳宗元回到了长安。在长安,柳宗元没有受到重用,由于武元衡等人的仇视,不同意重新启用。3月14日,柳宗元被改贬为柳州刺史。3月底,柳宗元从长安出发,赴柳州,六月二七日抵达。
819年(元和十四年),宪宗实行大赦,宪宗在裴度的说服下,敕召柳宗元回京。十一月初八,柳宗元在柳州因病去世。享年47岁。
1158年(绍兴二十八年),宋高宗加封柳宗元为文惠昭灵侯。
主要作品
作品分类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其骈文有近百篇,古文大致为六类。
(一)论说: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笔锋犀利,论证精确。《天说》为哲学论文代表作。(《封建论》《断刑论》为长篇和中篇政论代表作。《晋文公问守原议》《桐叶封弟辩》《伊尹五就桀赞》等为短篇政论代表。)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其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进步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也受佛教影响,尤是政治失意时,往往向佛教寻找精神上的解脱。
(二)寓言:继承并发展了《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传统,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传》《罴说》等篇。)嬉笑怒骂,因物肖形,表现了高度的幽默讽刺艺术。
(三)传记:继承了《史记》《汉书》传统,又有所创新,(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状》《梓人传》《河间传》《捕蛇者说》等),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有夸张虚构,似寓言又似小说(如《宋清传》《种树郭橐驼传》)。
(四)山水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均写于被贬后,以永州之作更胜。(典范之作为《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作品中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他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
(五)诗词骚赋:独具特色(代表作《惩咎赋》《闵生赋》《梦归赋》《囚山赋》等,均用《离骚》《九章》体式。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伤,或寓言寄讽,幽思苦语,深得屈骚精髓。《天对》《晋问》两巨篇,则为另一种类型,形式仿照《天问》《七发》,造语奇特深奥。此外,柳集中也有不少有关佛教的碑、铭、记、序、诗歌等作品,对禅宗、天台宗、律宗等学说有所涉及。)柳诗现存140多首,均为贬谪后所作。前人把他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其部分五古思想内容近于陶渊明诗,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另外一些五古则受谢灵运影响,造语精妙,间杂玄理,连制题也学谢诗。但柳诗能于清丽中蕴藏幽怨,同中有异。柳诗还有以慷慨悲健见长的律诗。(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为唐代七律名篇,《江雪》《渔翁》《溪居》在唐人绝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
(六)作品集:刘禹锡始编柳集《河东先生集》。宋代注本较多,韩醇《诂训柳先生文集》为现存柳集最早本子。明蒋之翘辑注有《柳河东集》。事迹见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文安礼《柳先生年谱》。
文学特点
诗歌
柳宗元的诗,共集中140余首,在大家辈出、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上,是存诗较少的一个,但却多有传世之作。他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代表当时一个流派的杰出诗才。苏轼评价说:“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把柳宗元和陶渊明并列。现存柳宗元诗,绝大部分是贬官永州以后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他的叙事诗文笔质朴,描写生动,寓言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抒情诗更善于用清新峻爽的文笔,委婉深曲地抒写自己的心情。不论何种体裁,都写得精工密致,韵味深长,在简淡的格调中表现极其沉厚的感情,呈现一种独特的面貌。因他是一位关心现实、同情人民的诗人,所以无论写什么题材,都能写出具有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诗篇。
辞赋
宋人严羽说:“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此论相当中肯。柳宗元的辞赋继承和发扬了屈原辞赋的传统。他的辞赋,不仅利用了传统的形式,而且继承了屈原的精神。这或者是因为两人虽隔千载,但无论是思想、遭遇,还是志向、品格,都有相通之处。《旧唐书》本传云柳宗元“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数十篇,览之者为之凄恻。”与屈原之作辞赋,何其相似。柳宗元的“九赋”和“十骚”,确为唐代赋体文学作品中的佳作,无论侧重于陈情,还是侧重于咏物,都感情真挚,内容充实。
散文
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韩柳二人与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唐中叶,柳宗元和韩愈在文坛上发起和领导了一场古文运动。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论和文学主张。在文章内容上,针对骈文不重内容、空洞无物的弊病,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要求文章反映现实,“不平则鸣”,富于革除时弊的批判精神。文章形式上,提出要革新文体,突破骈文束缚,句式长短不拘,并要求革新语言“务去陈言”、“辞必己出”。此外,还指出先“立行”再“立言”。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主张。韩柳二人在创作实践中身体力行,创作了许多内容丰富、技巧纯熟、语言精练生动的优秀散文。韩柳的古文运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寓言
在游记、寓言等方面,柳宗元同样为后世留下了优秀的作品。“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其艺术上的成就,被人们千古传诵、推崇备至。除寓言诗外,柳宗元还写了不少寓言故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等,也已成古代寓言名篇。“黔驴技穷”,已成成语,几乎尽人皆知。有的寓言篇幅虽短,但也同他的山水记一样,被千古传诵。
主要成就
哲学思想
柳宗元是一个政治革新的人,推崇“古文”运动。他的哲学思想,是同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科学所达到的水平相适应的。他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中唐时代杰出的思想家。柳宗元的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等。在这些论著中,柳宗元的哲学论著中,对汉代大儒董仲舒鼓吹的“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说持否定态度。他反对天诸说,批判神学,强调人事,用“人”来代替“神”。柳宗元把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用唯物主义观点解说“天人之际”即天和人的关系,对唯心主义天命论进行批判。
柳宗元所写的一些关于社会政治的论著,是他的政治思想的具体反映,是他参与政治斗争的一种手段。柳宗元认为整个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有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他的言论从折衷调和的立场,来对儒、法、释、道等各家学说作调和的解说。
佛学思想
柳宗元一生好佛,他曾说:“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这三十多年大致可分为幼时的盲目、为政时期的附会时尚和贬官后的自觉三个阶段。他在长安应举和为政时期,曾与文畅等出入官场文坛的僧侣结交,很欣赏晋宋以来名家人与和尚支道林、释道安、慧远、慧休的关系,并极力称赞那些与自己同时代人的那种“服勤圣人之教,尊礼浮图之事”的亦儒亦佛的生活。柳宗元认为“佛之道,大而多容,凡有志于物外而耻制于世者,则思入焉。”这正是他改革失败后被贬永州的真实心理状态。于是,“自肆于山水间”,更有意识地从自然山水中寻找慰藉,以排解心中的郁结。
柳宗元绝不是生性淡泊之人,他对待人生的态度是积极执着的。他虽然好佛,但他的思想基本上还是儒家的。他一生有两项重大活动:一是参与永贞革新,一是领导古文运动。这二者都与他复兴儒学、佐世致用的思想有关。他既身体力行了“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的政治理想,又明确提出“文者以明道”“辅时及物”的主张和以儒家经典为“取道之源”的原则。
尽管柳宗元自称“自幼好佛”,天台宗也把他列为重巽的俗家弟子。但他却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博采众家,苏轼赞许他“儒释兼通、道学纯备。”他对佛教的接受,主要是领会佛教义理,以图“统合儒释”,把佛教思想纳入儒家思想体系。
家庭生活
曾祖父:柳从裕
祖 父:柳察躬
父 亲:柳镇
母 亲:卢氏属范阳卢氏
子:柳周六,柳周七
女:柳和娘
轶事典故
释放奴婢
柳州沿袭一种残酷的风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沦为奴婢。”柳宗元发布政令,“革其乡法”,使得那些沦为奴婢者,仍可出钱赎回。政令中制定了一套释放奴婢的办法,规定已经沦为奴婢的人,在为债主服役期间,都可以按劳动时间折算工钱。工钱抵完债后立即恢复人生自由,回家与亲人团聚。这一举动受到贫困百姓的欢迎,后来被推行到柳州以外的州县。
兴办学堂
柳宗元上任后,亲手创办了很多学堂,采取各种方法鼓励小孩积极念书,从根本上提高民族的素质。在政事之余,柳宗元还耐心接受青年学子的拜访,对他们循循善诱。针对当地百姓迷信落后的习俗,柳宗元严令禁止江湖巫医骗钱害人。同时推广医学,培养出当地自己的医生为民众服务。
开凿水井
柳宗元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播,更致力于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他使从来不敢打井的柳州,接连打了好几眼井,世世代代靠天吃饭,靠喝雨水和河水长大的柳州人,从此喝上了干净甘甜的地下水,这不能不说是柳州人民的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喝水的方式改变是生活方式改变的反映,从而也带动了人们思维方式的更新。
开荒建设
柳州城外有着大片大片的荒地,柳宗元以父母官的身份,号召组织乡间的闲散劳力,开荒垦地,种树种菜,鼓励发展生产。有了足够的土地才能生产出足够的粮食和蔬菜,人民的生活才能走出饥饿和贫穷。在柳宗元的努力下,柳州可耕种土地面积大增。柳宗元还重视植树造林,亲自参加植树活动。柳宗元在位期间,整治街巷,修筑庙宇,并开发了不少自然景观。
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柳宗元作品:
1、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溪居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3、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宦情羁思共凄凄,
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
榕叶满庭莺乱啼。
4、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破额山前碧玉流,
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
欲采蘋花不自由。
5、戏题阶前芍药
凡卉与时谢,妍华丽兹晨。
欹红醉浓露,窈窕留馀春。
孤赏白日暮,暄风动摇频。
夜窗蔼芳气,幽卧知相亲。
愿致溱洧赠,悠悠南国人。
6、酬王二十舍人雪中见寄
三日柴门拥不开,
阶平庭满白皑皑。
今朝蹋作琼瑶迹,
为有诗从凤沼来。
7、种柳戏题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8、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9、零陵春望
平野春草绿,晓莺啼远林。
日晴潇湘渚,云断岣嵝岑。
仙驾不可望,世途非所任。
凝情空景慕,万里苍梧阴。
10、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铓,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
散上峰头望故乡。
11、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12、南中荣橘柚
橘柚怀贞质,受命此炎方。
密林耀朱绿,晚岁有馀芳。
殊风限清汉,飞雪滞故乡。
攀条何所叹,北望熊与湘。
13、法华寺西亭夜饮
祇树夕阳亭,共倾三昧酒。
雾暗水连阶,月明花覆牖。
莫厌樽前醉,相看未白首。
14、早梅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15、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
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
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
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
谅无要津用,栖息有馀阴。
16、独觉
觉来窗牖空,寥落雨声晓。
良游怨迟暮,末事惊纷扰。
为问经世心,古人难尽了。
17、送元暠师诗
侯门辞必服,忍位取悲增。
去鲁心犹在,从周力未能。
家山余五柳,人世遍千灯。
莫让金钱施,无生道自弘。
18、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19、重别梦得
二十年来万事同,
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
晚岁当为邻舍翁。
20、离觞不醉至驿却寄相送诸公
无限居人送独醒,
可怜寂寞到长亭。
荆州不遇高阳侣,
一夜春寒满下厅。
来源:资深媒体人journalist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