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军“常青树”:15cm sFH 18的战场一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3 21:51 1

摘要:提到二战德国重武器,人们总先想到虎式坦克、V-2火箭,却鲜少关注一款“默默输出”的牵引式榴弹炮——15cm sFH 18。它有个诗意的昵称“Immergrün”(常青树),从1935年服役到二战结束,跟着德军打遍欧洲、北非、东线,甚至还曾帮中国军队对抗日军。这

提到二战德国重武器,人们总先想到虎式坦克、V-2火箭,却鲜少关注一款“默默输出”的牵引式榴弹炮——15cm sFH 18。它有个诗意的昵称“Immergrün”(常青树),从1935年服役到二战结束,跟着德军打遍欧洲、北非、东线,甚至还曾帮中国军队对抗日军。这款看似“老旧”的火炮,靠可升级的设计和灵活的战术,成了德军炮兵的“顶梁柱”,甚至战后还在芬兰军队服役到2007年。今天就来拆解这款“常青树”榴弹炮的故事,看它如何从一战设计升级,成为贯穿二战的“战场老兵”。

一、诞生:从“缝合怪”起步,解决德军“重炮荒”

15cm sFH 18的研发,最早能追溯到1926年。当时德国刚摆脱《凡尔赛和约》的军备限制,急缺一款能替代一战老旧重炮的新型榴弹炮。最初,莱茵金属和克虏伯两家公司各自提交设计方案,却都有明显缺陷:莱茵金属的炮管性能好,但炮架不够稳定;克虏伯的炮架可靠,炮管射程却不足。

德军高层干脆提出“混搭方案”:用莱茵金属的150毫米炮管,搭配克虏伯的开脚式炮架(split-trail carriage),像“缝合怪”一样把两家的优点拼在一起。1933年,这款“混搭炮”定型,为了掩人耳目,故意标注“1918年型号”(sFH 18中的“18”),假装是一战武器的改进版,避免引起协约国警惕。

1935年,sFH 18正式列装德军,很快成为师级单位的核心重炮——每个步兵师配一个重炮营,装备12门sFH 18,负责远程火力覆盖。到1939年二战爆发时,德军已装备1353门,是当时数量最多的重型榴弹炮。

二、设计:看似传统,却藏着“小心思”

sFH 18的外观很“传统”:长长的炮管、分开的炮架、木质轮圈(早期),但细节设计里全是为实战考虑的“巧思”:

1. 开脚式炮架:打炮稳,还能快速转移

它的炮架像“张开的双腿”,展开后能牢牢扎在地面,射击时后坐力被分散到两侧,就算发射43公斤重的高爆弹,炮身也不会剧烈晃动。炮架两侧还装了“驻锄”(spades),展开后插入泥土,进一步提升稳定性——这让sFH 18在松软的东欧平原、北非沙漠都能精准射击,不会陷进泥土或因后坐力移位。

更实用的是,炮架能快速折叠:收起驻锄、并拢炮架,就能用拖车或马匹牵引转移。早期版本用硬橡胶轮胎,靠马匹拖拽(当时德军还没完全实现摩托化);后期换成带减震的双轮 bogie(转向架),能用SdKfz 7半履带车牵引,公路速度能到25公里/小时,勉强能跟上坦克部队的推进节奏。

2. 弹药:从常规弹到“火箭增程弹”,射程一路追

sFH 18的标准弹药是43.5公斤的高爆弹(HE),装药量足,爆炸威力能覆盖半个足球场,对付步兵阵地、碉堡绰绰有余。但它的短板也很明显:早期射程只有13.3公里,比苏联同期的152毫米ML-20榴弹炮(17.3公里)短了4公里,在东线经常被苏联炮兵“远程压制”——苏联炮能打到sFH 18,sFH 18却打不到对方。

为了弥补射程差距,德军做了两次关键升级:

- 1942年sFH 18M版:给炮管加了制退器(muzzle brake),能减少30%的后坐力,这样就能用更大号的发射药(“特种7号/8号装药”),射程提升到15.1公里;还加了可更换的炮管内衬(barrel liner),磨损后不用换整根炮管,只需换内衬,节省成本和维修时间。

- 1943年火箭增程弹:推出R. Gr. 19 FES火箭增程弹,炮弹尾部装了小型火箭发动机,发射后火箭点火助推,射程直接冲到18.2公里——终于能和苏联ML-20“打个平手”,不用再被动挨炸。

3. 轻量化尝试:可惜“太贵”或“太重”

二战中后期,德军发现sFH 18太重(行军状态6.3吨),在东线泥泞地形里转移困难,于是尝试减重:

- sFH 36版:用轻合金做炮架,重量降到3.45吨,可惜轻合金当时是稀缺资源,成本太高,只造了原型机就放弃;

- sFH 40版:加长炮管、换新型炮架,射程提升到15.4公里,却把重量加到5.68吨,比原版还重,士兵们抱怨“拆运更麻烦”,最终只生产了少量炮管,装在原版sFH 18的炮架上,成了“sFH 18/40”混合版。

这些尝试虽然没大规模推广,却能看出sFH 18的“可升级性”——只要换炮管、改炮架,就能适应不同战场需求,这也是它能“常青”的关键。

三、战场:从中国到芬兰,打遍三大洲的“全能炮”

sFH 18的实战足迹,比很多德军武器都广:不仅跟着德军打遍欧洲、北非,还曾出口中国,甚至战后在芬兰服役到21世纪。

1. 中国战场:曾是“抗日神器”,压制日军重炮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中国从德国进口了24门sFH 18,还专门定制了“长炮管版”(sFH 18 32/L)——炮管加长到32倍口径,射程提升到15公里,比日军当时的96式150毫米榴弹炮(射程12公里)还远。

在淞沪会战、徐州会战中,这些sFH 18成了“抗日利器”。1938年台儿庄战役中,中国炮兵用sFH 18轰击日军阵地,一轮齐射就摧毁了日军的炮兵观察所,还压制了日军的92式步兵炮,为步兵冲锋扫清障碍。可惜当时中国进口量太少,加上后期弹药短缺、战场损耗,到抗战后期只剩少数几门,如今只有2门保存在博物馆里。

2. 东线战场:从“压制者”到“被压制”,靠升级续命

二战初期,sFH 18在波兰、法国战场表现亮眼——1939年波兰战役中,德军用它轰击华沙的防御工事,厚重的混凝土碉堡也扛不住43公斤高爆弹的轰击;1940年法国战役,sFH 18配合坦克部队,快速摧毁法军的战壕和火力点,为闪电战开路。

但到了东线,sFH 18遇到了“劲敌”:苏联的122毫米A-19加农炮(射程20.4公里)和152毫米ML-20榴弹炮(射程17.3公里)。这些苏联炮能在sFH 18的射程外开火,德军炮兵只能“挨炸却打不到人”。直到1943年火箭增程弹和sFH 18M版列装,这种被动局面才有所缓解——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升级后的sFH 18能在18公里外轰击苏联坦克集群,配合“胡蜂”自行火炮(用sFH 18的炮管),总算能和苏联炮兵抗衡。

3. 北非、西线:适应恶劣环境,成“救火队员”

在北非沙漠,sFH 18的开脚式炮架派上了大用场——沙漠地面松软,普通炮架容易陷车,而sFH 18的驻锄插入沙子后,能稳定射击,还能快速收起转移,躲避英军“沙漠鼠”部队的偷袭。1942年阿拉曼战役中,德军用sFH 18轰击英军的装甲部队,高爆弹虽然打不穿坦克装甲,却能炸断履带、杀伤伴随步兵,延缓英军推进。

到了1944年诺曼底登陆后,sFH 18又成了西线的“救火队员”——盟军掌握制空权后,德军的自行火炮容易被空袭,而sFH 18能快速隐蔽在树林、村庄里,趁盟军空袭间隙开火,轰击盟军的登陆场和补给线。直到1945年柏林战役,还有少量sFH 18在柏林市区抵抗,用高爆弹摧毁盟军的装甲车。

四、衍生与传承:从牵引炮到自行炮,战后还在发光

sFH 18最成功的衍生,就是我们之前聊过的“胡蜂”自行火炮(SdKfz 165 Hummel)——把sFH 18的炮管装在Panzer III/IV的混搭底盘上,变成“能跟着坦克跑的重炮”。1943年库尔斯克会战中,100辆“胡蜂”和sFH 18配合,前者伴随坦克冲锋,后者在后方远程覆盖,形成“远近搭配”的火力网。

更让人意外的是sFH 18的“长寿”:二战结束后,很多国家继续用它:

- 芬兰:1940年从德国买了48门,命名为“150 H/40”,1988年还进行现代化改造(换炮管、加新型火控),改名为“152 H 88”,一直用到2007年才退役,服役时间超过60年;

- 捷克斯洛伐克、葡萄牙:把sFH 18的口径改成152毫米(适配苏制弹药),继续在军队服役到1970年代;

- 南美国家:阿根廷、智利等国甚至把它装在卡车底盘上,改成简易自行火炮,用于边境防御。

直到今天,在很多军事博物馆里还能看到sFH 18的身影——它不仅是二战武器的“活化石”,更见证了牵引式重炮从“马拖时代”到“摩托化时代”的转变。

五、结语:“常青树”的启示——实用比先进更重要

sFH 18不是最先进的重炮:它没有苏联ML-20的远射程,没有美国M1 155毫米榴弹炮的自动化程度,甚至设计基础来自一战。但它胜在“实用、可靠、能升级”——能适应泥泞、沙漠、城市等各种战场,能通过换炮管、加火箭弹提升性能,还能低成本量产(1944年单价4.04万马克,比虎式坦克便宜90%)。

在二战的重炮中,sFH 18就像“老兵”:没有耀眼的战绩,却默默完成了每一次火力支援任务;没有炫酷的设计,却靠扎实的性能贯穿整场战争。它的“常青”,恰恰证明了一个道理:战场上的好武器,不一定是最先进的,但一定是最适应需求的——这或许就是“常青树”这个昵称最贴切的含义。

#二战德军sFH18榴弹炮# #150毫米重炮# #战场常青树# #胡蜂自行火炮原型# #抗日战场德军重炮# #芬兰军队退役武器# #开脚式炮架# #火箭增程弹# #二战牵引式火炮# #德军师级重炮#

来源:博学喜鹊i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