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星期至少要写四次教学反思,每次课要拍十几张照片,录视频,上传平台,还得给每节课配图配文字发群。要是忘了发,领导电话立马就来。”
有句话最近在老师圈子里很火:“现在搞教育,得看谁会演。”
县里的中学,尤其是重点高中,
原本应该是教书育人的地方,
但现在却变成了某些人升官发财、刷存在感的“秀场”。
而这一切的背后,其实只有四个字:权力的春药。
一位县重点高中的化学老师说,他最近最大的烦恼,
不是学生不听课,而是“太多事不教书”。
“一个星期至少要写四次教学反思,每次课要拍十几张照片,录视频,上传平台,还得给每节课配图配文字发群。要是忘了发,领导电话立马就来。”
听起来是不是像个段子?
但这是许多老师的真实日常。
教学的主角,原本是“学生学得怎么样”。
现在却变成了“材料有没有齐、照片有没有拍、群里有没有发、汇报PPT做得够不够炫”。
形式主义,正在吞噬教育的本质。
最近几年,“智慧课堂”“教学节”“示范课”“数据教研”“课堂大比武”等“创新项目”在县级中学遍地开花。
但问问一线老师,这些项目真正提高了教学质量吗?
答案往往是摇头。
“一个所谓的教研示范课,前前后后筹备两周,彩排三次,上课那天学生都像演员;课后写材料写到夜里十二点;最后领导讲半小时,说我们‘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你说累不累?荒不荒唐?
这些“创新”,根本不是为了教学,
而是为了让某些人有话题可说,有政绩可报,有台阶可爬。
这就是权力的春药,一旦尝到了“创新带来的升迁感”,
他们就会上瘾,疯狂地制造“动静”。
更夸张的是,各种“特色办学”“教育亮点”“智慧校园”,
像开盲盒一样往学校头上砸。
今天通知你明天要开一个“师德专题会”,
后天又通知做个“家校共建视频访谈”,
下周还得“线上打卡+云课堂示范+学情数据分析汇报”。
老师早就不是“教书匠”,变成了全能打工人:
要会拍视频剪辑、写脚本做PPT、对接平台报材料、搞直播搞宣发。
你不配合?
那就是“态度不端正”“思想不过关”“有抵触情绪”。
而真正踏实肯干、钻研教学的老师,往往最吃亏。
他们不会溜须拍马,不会搞“政治正确的表演”,更不会抢镜头露脸——
于是也就成了被边缘的对象。
教育系统的上下级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权力流动。
上级教育部门出一个“建议性意见”,
到了县里变成“必须落实”,
到学校成了“考核项目”,
到了老师这儿就成了“不得不做”。
“本来是个试点,结果我们全校都上马;
上头说是探索,校长直接列入绩效;
明明是自愿参与,最后变成全员被动卷。”
一纸文件,一张照片,一个PPT汇报,足以掀翻一所学校的节奏。
谁还敢说“不”?
谁还在意学生有没有真正学进去?
就在一片浮夸和疲惫中,有一条来自北京十一学校的制度,像一道光,照进了许多老师的心:
“校长好不好,老师说了算。”按章程,教职工代表20人及以上联名提议,可召开教代会,提请对校长的弹劾议程。经全体代表60%以上同意,可启动弹劾校长的程序。
看到这里,不少网友直呼:“这一条,封神!”
它不是在挑事,而是在还权于师、还责于校。
它提醒每一位掌权者:你不能乱来,因为老师有权说“不”。
这不是“闹事”,这是让学校回归常识——
老师不是附庸,不是工具,
他们是教育的主体,是最该被尊重的一群人。
教育,是一件缓慢而深刻的事。
它不是靠文件堆出来的,也不是靠平台造出来的。
它需要安静的课堂,需要专注的老师,需要不被折腾的时间。
而现在,权力成了某些人手里的春药,
他们上头了,学生就得陪着跳舞,老师就得陪着折腾,学校就得跟着失焦。
我们不能再沉默了。
不是为了抱怨,而是为了守住一份最基础的清醒:
教育的好坏,不能只看PPT的美观程度,不能只听台上的发言内容,应该回到课堂、回到学生、回到老师的呼吸之间。
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谁有话语权,而是谁愿意扎根泥土。
别让那些沉迷春药的人,把教育折腾成一场笑话。
来源:初中物理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