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跟小区里开小卖部的张叔聊天,他叼着烟叹气道:“我这店开了二十年,每天开门、卖货、关门,日子稳得很,可你看对面那小伙子,去年还跟我借酱油,今年倒好,开了家社区团购公司,听说赚的钱能买我十个小卖部,这世道,真是越折腾越有钱,越安分越受穷。”
前几天跟小区里开小卖部的张叔聊天,他叼着烟叹气道:“我这店开了二十年,每天开门、卖货、关门,日子稳得很,可你看对面那小伙子,去年还跟我借酱油,今年倒好,开了家社区团购公司,听说赚的钱能买我十个小卖部,这世道,真是越折腾越有钱,越安分越受穷。”
这话戳中了太多人的困惑:为啥有人兢兢业业一辈子,守着 “铁饭碗”“安稳生意”,最后还是没攒下多少钱?而马斯克这种 “不安分的主”,从 PayPal 到特斯拉,从 SpaceX 到星舰,折腾来折腾去,反而越折腾越富,甚至能把火箭送上天?
很多人把马斯克的成功归为 “天赋”“运气”,却没看到他身上最关键的特质,“不安分”,更颠覆的是:马斯克的智慧里藏着一个反常识真相,一个人开始变富的信号,从来不是 “找到稳定的饭碗”,而是 “主动跳出安稳的舒适区”,不是 “守着一亩三分地”,而是 “敢对‘理所当然’说不” 。
今天咱们就扒一扒 “不安分” 的真面目,别再用 “安稳” 当 “遮羞布”,真正能变富的人,都在偷偷 “不安分”;而那些一辈子穷的人,往往败在 “太安分”。
先问个扎心问题:你嘴里的 “安稳”,到底是 “踏实过日子”,还是 “不敢面对变化的借口”?
我有个亲戚老林,在国企做行政,干了二十年,每天的工作就是 “收文件、发通知、帮领导订盒饭”。工资不高,但胜在 “稳定”, 他总跟我说:“年轻人别瞎折腾,国企铁饭碗最靠谱,饿不死也富不了,这辈子就这样了。”
结果去年国企改革,他所在的部门被裁撤,五十岁的人被迫下岗。
找工作时才发现,自己除了 “收文件、订盒饭”,啥技能都没有,最后只能去小区当保安,工资比之前少一半,还得倒班。他每次跟我打电话都叹气:“早知道当初不安分点,学个技术,也不至于现在这样。”
你看,老林口中的 “安稳”,其实是 “自我麻痹的保护色”—— 他把 “不敢尝试、不敢改变” 当成 “踏实”,把 “重复无价值的工作” 当成 “稳定”,最后时代一变,“铁饭碗” 碎了,他连还手的力气都没有。
这就是马斯克最看不起的 “安分思维”:把 “不变” 当成 “安全”,却忘了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 “变化” 。
就像温水里的青蛙,以为待在温水里舒服,却没发现水温在慢慢升高,最后想跳也跳不出来, 这不是 “安稳”,是 “慢性自杀”。
反观马斯克,他的人生从来没有 “安分” 二字。年轻时他在斯坦福读博士,按理说拿到学位后能进谷歌、微软,找份 “安稳高薪” 的工作,可他读了两天就退学了,因为他觉得 “研究电池技术太慢,不如直接创业做互联网”。
后来他做 PayPal,做得风生水起,被 eBay 收购后赚了 1.65 亿美元,按理说能 “安分” 地当富豪,天天度假晒太阳,可他又把钱投进了两个 “疯狂” 的项目:特斯拉(当时电动车还被当成 “玩具”)和 SpaceX(当时民营航天没人敢碰)。
有人骂他 “疯了”:“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折腾这些没谱的事,不怕把钱亏光?” 马斯克却笑着说:“如果我安分地过日子,现在可能很舒服,但十年后一定会后悔,因为我知道,那些‘不安分’的事,才是真正能改变世界、也能让我变富的事。”
结果呢?特斯拉成了全球电动车龙头,市值一度超过丰田;SpaceX 实现了火箭回收技术,把太空旅行的成本降低了 90%,还拿到了 NASA 的大订单,马斯克的身家也从 1.65 亿美元,涨到了如今的两千多亿美元,翻了一千多倍。
荣格说过:“人的潜意识会指引你走向命运,但你会把它叫做‘巧合’。” 其实 “安分” 的人,不是没遇到过机会,而是机会来的时候,他们用 “安稳” 把机会推开了;而 “不安分” 的人,会主动抓住机会,哪怕要承担风险,这就是 “变富” 和 “贫穷” 的分水岭。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我也不安分啊!去年开奶茶店,今年做直播,明年想搞电商,可还是没赚到钱,为啥马斯克折腾能变富,我折腾就亏光?”
别急,这里有个关键误区:不是所有 “不安分” 都能变富,有的是 “自杀式折腾”,有的才是 “变富式突破” 。马斯克的 “不安分”,从来不是 “瞎蹦跶”,而是 “盯着痛点、带着目标的突破”,这才是他能变富的核心智慧。
先说说 “自杀式折腾” 的典型:我朋友小宇,去年看到直播火,就跟风辞职做直播,既没研究用户喜欢什么,也没准备好产品,每天对着镜头瞎聊,结果播了三个月,粉丝没涨几个,还亏了房租和设备钱;后来又看到电商火,没做市场调研就囤了一堆 “网红产品”,结果卖不出去,堆在出租屋里落灰,他这不是 “不安分”,是 “没脑子的瞎折腾”。
而马斯克的 “不安分”,每一次都瞄准了 “别人不敢碰、但有巨大需求的痛点”:
做特斯拉时,大家都觉得 “电动车续航短、充电慢,永远干不过燃油车”,可马斯克看到了 “全球能源转型的需求”,他没急着卖车,而是先花三年时间研发电池技术,把续航从 100 公里提升到 400 公里,还建了超级充电站,解决了 “充电难” 的问题。
最后特斯拉不仅卖爆了,还带动了整个电动车行业的发展。
做 SpaceX 时,大家都觉得 “太空是国的事,民营企业搞航天就是找死”,可马斯克看到了 “太空商业化的需求”,当时 NASA 发射火箭的成本是每公斤 1 万美元,他就想 “能不能把成本降到 1000 美元?”,于是带领团队研发可回收火箭,失败了十几次,终于成功了。
现在 SpaceX 的火箭成本比 NASA 低 90%,还能帮其他国家发射卫星,赚得盆满钵满。
你看,马斯克的 “不安分”,是 “先找到痛点,再解决痛点” 的突破,他不是 “看到什么火就做什么”,而是 “看到什么问题没解决,就去解决什么问题”。
这就是马斯克的智慧:“变富的不安分”,不是 “逃离安稳”,而是 “用新方法解决老问题”;不是 “追求新鲜”,而是 “创造别人没创造过的价值” 。
那些 “瞎折腾” 的人,之所以赚不到钱,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 “表面的机会”,没看到 “背后的痛点”,就像在沙漠里卖雨伞,再折腾也没人买。
很多人之所以 “安分” 一辈子,不是因为 “不想变富”,而是因为 “不敢打破‘默认选项’”,默认 “工作就该朝九晚五”,默认 “赚钱就该靠工资”,默认 “创业就该有大本钱”…… 而马斯克的 “不安分”,恰恰是从 “打破这些默认选项” 开始的。
先说说 “工作的默认选项”:大多数人觉得 “工作就是找个老板,拿固定工资,干到退休”,可马斯克打破了这个默认,他不是 “找工作”,而是 “创造工作”;不是 “拿工资”,而是 “拿股权,赚未来的钱”。
年轻时他做 PayPal,不是 “打工”,而是 “创业”,自己当 CEO,拿的是股权;后来做特斯拉、SpaceX,也是 “自己当老板,拿股权”,他知道 “工资只能解决温饱,股权才能让自己变富”。而大多数人,一辈子都在 “拿死工资”,就算工资涨一点,也赶不上房价、物价的涨幅,最后还是穷。
再说说 “赚钱的默认选项”:大多数人觉得 “赚钱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干得多赚得多”,可马斯克打破了这个默认,他靠的不是 “多干活”,而是 “杠杆思维”,用 “别人的钱、别人的时间、别人的资源” 来赚钱。
做 SpaceX 时,他自己只投了 1 亿美元,却撬动了 NASA 的几十亿美元订单,还吸引了谷歌、腾讯等公司的投资;做特斯拉时,他靠 “预售” 就回笼了几十亿美元资金,不用自己垫钱建厂, 这就是 “杠杆思维”,用 “小本钱撬动大财富”。
而大多数人,赚钱靠的是 “体力杠杆”,每天干 8 小时,赚 8 小时的钱,一旦不干活,就没收入 ,就像小区里的保洁阿姨,每天扫 10 小时地,赚 100 块钱,就算扫到 60 岁,也赚不到 100 万;而马斯克用 “资本杠杆”“资源杠杆”,一天赚的钱,比保洁阿姨一辈子赚的还多。
普通人要想 “不安分” 变富,也得学会 “打破这些默认选项”,不用 “默认工作只能拿工资”,可以试试 “做副业,赚额外收入”;不用 “默认赚钱只能靠体力”,可以试试 “用知识、技能赚钱”;不用 “默认创业需要大本钱”,可以试试 “小成本试错,先做最小的生意”。
我邻居家的姑娘小敏,之前是公司的文员,默认 “工作只能拿死工资”,后来她发现 “自己很会写文案”,就打破了这个默认,利用下班时间,在网上接 “文案代写” 的活,一开始一个月只赚几百块,后来客户越来越多,她辞职做了 “自由文案”,一个月能赚 2 万多,比之前的工资翻了四倍。
小敏跟我说:“之前我觉得‘工作就该朝九晚五’,后来发现‘打破这个默认,反而能赚更多钱’,现在我想什么时候工作就什么时候工作,还能陪家人,比之前舒服多了。”
所以说啊,“不安分” 的核心,不是 “叛逆”,而是 “不被常识绑架”;不是 “冒险”,而是 “不被别人的想法左右” 。
那些 “安分” 的人,之所以赚不到钱,是因为他们把 “别人的默认选项” 当成了 “自己的人生指南”,就像跟着别人走迷宫,别人走哪他走哪,最后只能走到别人走过的死胡同。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马斯克是大佬,能打破默认选项,我们普通人没那本事,怎么‘不安分’?”
其实你错了, 马斯克的 “不安分”,不是 “造火箭、搞航天” 这种遥不可及的事,而是 “从身边的小事开始,打破一个个小的默认选项”。普通人要想 “不安分” 变富,不用 “学马斯克造火箭”,只要做好这三步,就能慢慢靠近财富。
第一步:“找小痛点,做小突破”,不用找 “全球级的痛点”,找 “身边人的小需求” 就行。
比如你是上班族,发现 “同事们中午吃饭难,外卖又贵又不好吃”,这就是小痛点;你可以 “不安分” 一把,每天早上在家做 “减脂餐”,带到公司卖给同事,一份赚 10 块钱,一天卖 20 份,一个月就能赚 6000 块,比工资还多。
比如你是宝妈,发现 “小区里很多宝妈想给孩子买性价比高的童装,却找不到渠道”,这就是小痛点;你可以 “不安分” 一把,找工厂直接拿货,在小区群里卖童装,赚差价,我邻居王姐就是这么做的,现在一个月能赚 1 万多,还能陪孩子。
第二步:“小成本试错,不赌全部”,“不安分” 不是 “裸辞创业,赌上全部身家”,而是 “用业余时间、小本钱试错”。
比如你想做 “短视频带货”,不用辞职,先利用晚上和周末拍视频,投入几百块买设备,就算失败了,也不影响工作和生活;比如你想开 “小吃摊”,不用租店面,先在小区门口摆个小摊,投入几千块买工具和食材,看看销量再决定要不要扩大规模。
马斯克做 SpaceX 时,也不是 “赌上全部身家”,而是 “先投 1 亿美元试试水”,如果失败了,他还有其他公司;普通人 “不安分”,也该学这种 “小成本试错” 的思维 —— 别把 “不安分” 当成 “孤注一掷”,要当成 “给自己多一个机会”。
第三步:“接受失败,持续调整”,“不安分” 不是 “一次就成功”,而是 “失败了再试,直到成功”。
马斯克做 SpaceX 时,火箭爆炸了十几次,花了几亿美元,才终于成功;做特斯拉时,也差点破产,靠融资才活下来 —— 他不是 “天生就会成功”,而是 “不怕失败,持续调整”。
普通人 “不安分”,也要接受 “失败”,比如你开 “小吃摊”,一开始没人买,别放弃,看看是 “味道不好” 还是 “价格太贵”,调整一下再试;比如你做 “短视频”,一开始没流量,别放弃,看看是 “内容不好” 还是 “标题不行”,优化一下再发。
现在的社会,太喜欢鼓吹 “安稳” 了:“找个稳定工作,嫁个好老公,这辈子就够了”“别折腾了,平平淡淡才是真”。
可马斯克用他的人生告诉我们:“安稳” 只能让你 “不饿死”,却不能让你 “变富”;“不安分” 虽然有风险,却能让你 “看到更大的世界,赚到更多的钱” 。
就像张叔的小卖部,守了二十年,还是那个小卖部;而对面的小伙子,“不安分” 搞社区团购,一年就赚了张叔十年的钱。这不是 “世道不公”,是 “选择不同”,你选择 “安分”,就只能赚 “安稳的小钱”;你选择 “不安分”,才能赚 “突破的大钱”。
所以,下次再想 “安安稳稳过一辈子” 的时候,不妨学马斯克那样,问自己一句:“我现在的‘安稳’,是‘踏实’,还是‘不敢改变’?我是不是也能‘不安分’一把,为自己多赚点钱,多活一种可能?”
毕竟,人这辈子,最遗憾的不是 “折腾失败了”,而是 “我本可以,却没敢试”。
来源:阿胖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