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是否知道,现实中手机地图能精确导航、跨海大桥能完美合拢、海底隧道能顺利贯通、违法用地能智能识别、地质灾害能提前预警、无人飞机能精准飞行、城市实景能三维虚拟等科技的实现,背后都离不开一个曾经默默无闻的行业——测绘地理信息。
从“画地图”到“赋智能”
--测绘地理信息的智能升级之路
你是否知道,现实中手机地图能精确导航、跨海大桥能完美合拢、海底隧道能顺利贯通、违法用地能智能识别、地质灾害能提前预警、无人飞机能精准飞行、城市实景能三维虚拟等科技的实现,背后都离不开一个曾经默默无闻的行业——测绘地理信息。
测绘在人们传统意识里,就是“画图的”。现在,它不再只是“测坐标、画地图”的技术活,而是正成为驱动自然资源管理、城市建设、灾害预警甚至日常生活智能化的新质生产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测绘地理信息的世界,看它如何从“幕后”走向“台前”,完成一场华丽的智能蜕变。
一、传统测绘:
低调的“制图工匠”
传统测绘工作,靠测量工程师们扛着全站仪、水准仪、GNSS接收机,趟水过河,翻山越岭,测量每一个点的位置和海拔,再把这些数据绘制成图。
传统测绘成果通常包括一套标准的电子数据,比如地形图、影像图、高程模型,我们称之为“测绘4D产品”,此外还有坐标、海拔、航片数据等。测绘成果一般提供给交通、国土、建设等部门用于勘察、设计、规划等业务。
测绘4D产品
广西自然资源博物馆存有大量传统测绘成果——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坐标数据、历史航片等,它们记录了广西山川河流、城乡变迁的历史脉络,至今仍为许多重大工程的勘察、设计、分析等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传统测绘生产模式有三个明显的“痛点”:
数据睡大觉:90%的数据交付后便“沉睡”在档案柜或硬盘里,未被深度分析和利用。广西自然资源博物馆档案库房存放大量纸质或电子测绘成果,尚未充分释放其潜在价值。
服务跟不上:只能提供“静态图纸”,一般是每个项目每次申领一批图形数据,在CAD或GIS软件中进行规划设计或简单分析,无法满足动态监测和智能分析的需求。
角色边缘化:总认为测绘只能是测坐标绘地图,其战略性、决策支撑性价值未被挖掘。
传统测绘服务模式
二、新型测绘:
不仅是数据,更是“智能引擎”
随着卫星导航、无人机、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测绘地理信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它不再是静态的“图纸提供者”,而是变成了动态、立体、智能、服务型的时空信息引擎。
1. 从“静态”到“动态”,构建“天空地海”一张网
以前测制一幅地形图可能需要几年,人们难以及时了解地表现状。现在通过卫星、无人机、地面传感器(GNSS基站、各类摄像头、形变传感器)和无人船等,我们可以实现分钟级响应的动态监测。比如:
卫星每天扫描区域,做生态监测、看庄稼长势、查违章建筑;
无人机从“机巢”自动起飞,进行交通、电力日常巡检或响应突发灾害;
地质灾害点装有传感器,实时监测位移变化,提前预警。
不仅如此,用户通过将历史地形图、航片与当代卫星影像、无人机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实现对地表变化的长时序监测。分析海岸线变迁、城市扩张、植被覆盖变化等,为生态修复和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在这一过程中,广西自然资源博物馆馆藏传统测绘资料价值得到逐步挖掘,通过与新科技融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无人机“机巢”自动起飞
海岸线变迁分析
2. 从“平面”到“立体”,打造高精度“数字孪生地球”
传统地图是二维的,缺乏真实世界的立体感和细节。现在通过倾斜摄影和激光雷达扫描技术,我们可以构建厘米级精度的实景三维模型。
规划师可以在三维城市模型中“漫游”、“量测”、“分析”,生态廊道连通性、城市通风廊道、日照分析等复杂空间问题迎刃而解,决策更科学、更直观。
得益于历史风貌、名胜古迹、珍稀文物实景三维,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提供全新可能,游客通过VR设备,足不出户即可沉浸式领略。
利用广西自然资源博物馆中的历史测绘数据,结合现代三维技术,可重现某时期某区域立体,用于展示和分析。
实景三维支撑红线边界优化
历史街区风貌AI评估
VR看敦煌
3. 从“数据”到“智能”,AI让数据“会说话”
以前测绘给出来的是一堆坐标点或抽象线条,是原始的、需要人工解读的“数据”。
现在利用AI和大数据技术,让测绘数据“活”起来、“聪明”起来,自动提炼信息、发现规律、辅助决策。比如:
智能识别技术,自动识别违法用地、森林病虫害;
基于历史数据和机器学习,推演城市扩张趋势、预测地质灾害风险;
构建“自然资源知识图谱”,智能分析项目对生态、水源的影响。
通过对历史测绘资料进行AI解译,还可自动提取耕地、建筑、道路、河道等的变迁信息。构建“时空知识图谱”,进一步提升决策支持的智能化水平。
AI让数据“会说话”
4. 从“交付”到“服务”,全链条赋能管理
新型测绘不再止步于“交数据”,而是深度融入自然资源管理的每一个环节。
规划阶段:用实景三维辅助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节省大量人力物力;
执法阶段:卫星发现违建,APP指挥外勤现场核查,效率大大提升;
救灾阶段:无人机快速生成灾区三维模型,为救援开辟“生命通道”。
将来,广西自然资源博物馆有望收集更多多源数据,并借助新技术转变服务模式,从被动提供数据转为主动赋能,建设“历史—当代”时空平台,推动数据开放与协同创新,真正让传统测绘成果“活”起来。
三、结语:
拥抱智能测绘,构建美好未来
从静态的图纸到动态的感知,从被动的数据提供者到主动的决策智慧引擎,这是测绘地理信息的华丽蜕变。未来的测绘地理信息将更智能、更主动、更融合,服务更精准,从“你要什么我给什么”转向“我知你需要什么”。
测绘地理信息的这场转型,不仅是技术的飞跃,更是理念的重构,将为我们构建一个更安全、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未来。广西自然资源博物馆所珍藏的测绘资产,也将在智能升级中焕发新生,赋能千行百业,共创智慧明天。
来源:小桃说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