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各县市区地名由来,可能好多人不知道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20 10:47 1

摘要:自1994年南阳地区改为南阳市以来,共辖2个区、10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总面积2.66万平方公里(全省最大),常住人口949.7万。南阳设立地级市的同年,南阳县级市改作卧龙区,南阳县结束县治设立宛城区。在这些县市区里面,有些名字极具三国时期的色彩,有的以国号

自1994年南阳地区改为南阳市以来,共辖2个区、10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总面积2.66万平方公里(全省最大),常住人口949.7万。南阳设立地级市的同年,南阳县级市改作卧龙区,南阳县结束县治设立宛城区。在这些县市区里面,有些名字极具三国时期的色彩,有的以国号为名。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南召县是典型的山区县,境内早在五六十万年前,就有猿人活跃,并以出土地命名为“南召猿人”,被誉为中原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南召在秦昭襄王时被纳入雉县范围,唐初属向城县,北宋时并入南阳、方城二县,金元时期为南阳府的三鸦巡检司,明初改置鸦路镇巡检司。

明朝成化十二年(1476年),析南阳县北境置南召县,因治所南召店而得名。清初因县域内人烟稀少再度并入南阳县,直到雍正十二年(1734年)得以复置属南阳府。

1915年南召县曾析置李青县,半年后两县合并。

1947年南召县析置白河县,也存在半年,就再度合并为一县。

1974年南召和方城二县一度析出部分辖区组建云阳工区(县级),1977年云阳工区裁撤后,所辖区域复属南召、方城二县。

1994年南召县隶属南阳市。

镇平县因金朝末年金军平叛后改名而来的,以当时的县治阳馆镇为首字,加上平定叛乱之意,定名为“镇平”。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成书地,彭雪枫将军的出生地。

镇平县境内在西汉初年还有一个地名,叫做“涅阳”,因吕胜在乌江围困项羽时获得功劳,被汉高祖刘邦封作涅阳侯,汉文帝时因其后裔在继承问题上违背汉朝律法,涅阳侯国被除,改为涅阳县。

汉光武帝时封次女刘中礼为涅阳公主,此间,涅阳为公主邑,后复为县制。

北魏时郦道元曾对涅阳有过一段描述“涅水出涅阳县西北岐棘山,东南经涅阳故城西。”,根据记载,推断出涅阳城在今镇平县侯集镇和邓州市穰东镇之间。

隋朝初年涅阳被改为课阳,唐太宗时并入穰县,后属邓州,公元1226年置镇平县,诗人元好问为首任县令。

内乡县经历过两次反复改名,先是西魏文帝时由盖阳县改为内乡县,不久改为中乡县,隋文帝时因避其父杨忠的名讳,又从中乡县改回内乡县,此时的内乡县治还在西峡境内,不是如今内乡县衙的所在地。

金朝末年(1230年)哀宗把内乡县治从西峡口迁移至渚阳镇,县名不变,元朝时先后将顺阳、博山二县并入内乡县,同时为了彰显内乡县的宏大,公元1304年渚阳巡检司故址上营建内乡县衙,明朝时几经重修扩建形成如今模样。

成化年间将内乡西部十保划出,重建西峡县。

淅川县是全国第一移民大县,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和楚国第一座都城所在地,因淅水纵贯全境所形成的冲积平川地貌而得名。

淅川古时是与陕西的商洛等地组成的商於之地,张仪曾以此地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诱骗楚怀王,使得楚国遭遇重大打击。楚怀王之所以如此重视商於之地,倒不仅仅贪念这六百里土地,这里是尧帝之子丹朱的封地,也是楚国先辈们的兴旺发达之地,因此也有“丹淅”之称,战国时期大部分区域为秦国夺去。

秦朝时始置丹水县,西汉时增设顺阳侯国,东晋时改置顺阳郡,北魏时分设西析阳县和东析阳县,北周时东析阳县并入内乡县,唐初改置为淅川县,还曾一度做过淅州州治。

金元时期淅川县并入内乡县,明宪宗时为安置山西流民,于公元1470年复置淅川县。

清朝时淅川县因处在豫陕鄂三省通衢之地,久而久之形成了商业重镇,清嘉庆七年(1802年)升格为淅川厅,1905年还一度升格为直隶厅与南阳府齐名直属河南省,1913年复为淅川县,1948年划属南阳地区。

新野县

新野县是南阳盆地的中枢,自古就是连接南阳与襄樊(襄阳)的纽带,从县名上来看和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无关系,这里是白河、唐河、湍河等诸多河流交汇之地,再由此南下汇入汉江,是一块由沼泽向新生陆地演变的过程。

新野成县于西汉初年,后增设棘阳、朝阳诸县,东汉初年云台二十八将之首的邓禹出生于此。《三国演义》中火烧新野的桥段,把新野的名气推向一个高峰,给这一地区烙上了三国元素,虽是演绎,但也足够证实了新野的重要性,而且新野也实打实的在曹魏时期做过一段时间荆州州治。

西晋时为义阳郡郡治,后一度改设新野郡,隋朝时新野郡制被废,唐末新野县被降格为镇属穰县,蒙元时期(1265年)复置新野县属邓州,1949年改属南阳管辖。

唐河县

唐河境内在尧帝时是唐国的分封地,与后世恢宏的大唐王朝是有区别的,秦朝时为湖阳县治,唐太宗时划属唐州,是真正意义上以古国之名命名的州县。

唐玄宗时析出上马县,后称泌阳县,和邻居驻马店市泌阳县是一个整体,不过县治在今天的唐河县城,公元906年唐州州治也迁驻于此,更名为泌州。

五代十国时泌州改回唐州,境内依旧分为泌阳、湖阳二县,金朝后期一度仅存泌阳县,元朝初年境内的泌阳、湖阳连同桐柏镇一并并入唐州,成为不领县的散州属南阳府。

明初(1369年)唐州降格为唐县,此后唐县的辖区逐渐缩小,原来降县为镇的泌阳、桐柏纷纷析出置县。

1913年唐县改作沘源县,1923年改为唐河县。

桐柏县

桐柏县是淮河之源,是中国南北地理和气候的分界线,有着悠久的淮河文化。

桐柏县在秦朝时为湖阳县的乐乡,西汉时为平氏县治,同时期汉高祖封将军陈胥为复阳侯,境内置有复阳侯国,汉武帝时因继承问题被除国,此后合并为平氏县。

曹魏时平氏县析义阳乡,组建了义阳县,成为义阳郡的郡治,西晋时平氏县改属义阳郡,隋朝时新置桐柏县,与平氏县同属显州,唐朝时显州改为唐州。

北宋初年平氏县被降格镇,仅存桐柏县,南宋时桐柏县也被降格为镇属唐州管辖,元朝时并入泌阳县,明初改置巡检司于桐柏镇,成化十二年(1476年)复为桐柏县,清末时桐柏县的军事属性被加强,于道光年间增设守备府,直到民国初年被废。

方城县

春秋时期楚国在此修建长城,并增设了一座常备城池,以防中原各诸侯国的南侵,因其兴胜得名“方城”。

在楚国之前方城县境内还分布有缯国,是少康次子的封地,前后存在了1400年,后被鲁国、吕国所灭,春秋中后期辗转到楚地,秦朝时始置阳城县,西汉时增设了堵阳县,历经东晋十六国乱世后,境内的县治被废,北魏时改置为方城县属襄阳郡,隋唐时期划属唐州。

金朝时方城县改置为裕州,元明清时期以散州形式存在直属南阳府,民国初年改裕州为方城县。

西峡县

西峡县与东面的邻居内乡县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是内乡县早期的县治,金末元初时才迁往今址。

不过西峡的历史远不止于此,是西周初期的白羽之地,春秋时期曾做过许国国都,秦昭王时(前272年)始置析县。

曹魏时期析县纳入南乡郡,后属顺阳郡,北魏时一度为淅州州治,此后县域被拆解,西魏时整合为中乡县治,隋文帝时因避其父杨忠名讳改为内乡县治属淅阳郡,唐玄宗时曾析置菊潭县,后周时县域合二为一。

宋金之际内乡县成为拉锯之地,反复分割,金末元初时内乡县治东迁,原有的治所改称峡口镇,并以方位改置为西峡巡检司,明清时期沿用。

1948年析内乡县西5区组建西峡县,1949年初再度并入内乡县组建西峡市,半年后被撤销,重建西峡县。

社旗县

社旗县古时为赊店镇,因“地濒赭水,北走汴洛,南船北马,总集百货”是历史上“万里茶道”的重要中转站,明清时期的豫南巨镇,至今城内还保存有七十二条古街道和中原最大的清代建筑群,山陕会馆巍巍壮观,同时还是赊店老酒的出产地。

据说两汉之际,刘秀在此设立旌旗反抗王莽的篡权,久而久之演化为赊旗店,隋唐宋金时期属唐州,元朝时分属南阳、裕州、泌阳等州县,1965年成立社旗县,驻赊旗镇。

邓州市(县级)

我们耳熟能详的《岳阳楼记》,就是范仲淹被贬谪河南邓州时在花洲书院所写的,而不是湖南省岳阳境内,早年藤子京曾赠与范仲淹一幅《洞庭晚秋图》,有感而发遂写下传世名篇。

邓州市临近南阳市区,南水北调工程穿境而过,境内曾出土过仰韶文化遗址,距今已超过6000年的历史,夏商时期邓国在此建都,楚文王(前678年)为楚国所灭,传国先后达1200多年,可以说是见证了夏商西周整个时代的变迁,邓国被灭的同年改置为楚国穰邑,取“禾实丰登”之意,楚怀王时被韩国夺去。

秦朝时为穰县,三国时期曹操曾围困张绣于此,后来为便于向赤壁战场运输物资,在穰县境内开凿运粮河,这一举措直接使得穰县的地理位置凸显出来,成为南襄盆地上的水陆码头,北魏时将荆州州治迁驻于此,隋朝时始置邓州,以穰县县城为州治,后周时升格为武胜军。

元朝时邓州划属襄阳府,后随着治所迁往南阳县,邓州改属南阳府,州治仍在穰县,1381年穰县并入邓州,传承近两千年的穰县(邑)自此与邓州融为一体。

民国初年邓州改为邓县,解放后属南阳专区,1988年邓县撤县设市,改称邓州市(县级)由南阳市代管。

宛城区

宛城一名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楚国灭申国后始建宛邑,战国时期纳入韩国,公元前272年始置宛县为南阳郡郡治,王莽时曾改置为南阳县,东汉时复称宛县。

北周时宛县改置为上宛,隋朝时(583年)改称南阳县属邓州,唐初一度改置宛州后再度为县。

金朝末年南阳县为申州州治,元朝时申州升格为府,府治南阳县,明清时期沿用。

1914年南阳府被撤销保留南阳县,1949年南阳县市分治,1994年随着南阳地区改建地级市,南阳县改置宛城区。

共辖6个街道、6个镇、3个乡,总面积68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3.41万。

卧龙区与宛城区一河之隔,因诸葛孔明在卧龙岗隐居而得名,与宛城区都曾是南阳县的一部分。

解放后与南阳县分治,成为南阳县级市,起初主要范围是南阳镇附近,1994年南阳县级市撤市设区,改为卧龙区。

共辖9个街道、9个镇,总面积101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6.67万。

来源:月半潜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