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从高原烟花看品牌营销翻车:创意的尽头是共识而非冒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20:02 1

摘要:一场在高原点燃的烟花,一段关于“生活毒打”的说教,一种“处女地”的隐喻,一个“陪领导出差”的暗示……从媒体报道看,9月以来,多家知名品牌接连“翻车”,道歉声明此起彼伏。它们分属不同行业,文案各异,形式多样,却在同一片舆论场中栽了跟头,让人感慨。

未来的企业营销,必须从吸引眼球转向赢得尊重;创意不应以冒犯为代价,而应以理解为基础

一场在高原点燃的烟花,一段关于“生活毒打”的说教,一种“处女地”的隐喻,一个“陪领导出差”的暗示……从媒体报道看,9月以来,多家知名品牌接连“翻车”,道歉声明此起彼伏。它们分属不同行业,文案各异,形式多样,却在同一片舆论场中栽了跟头,让人感慨。

↑图据央广网

表面上看,是用词不当、选址失察、创意跑偏,实则暴露出同一种致命伤:品牌对当代公共情绪的误判。这些翻车案例,其实共享着一套底层逻辑:将争议性等同于传播力。一些营销团队或许以为,只要激起讨论,就是成功。于是,“生活的毒打”被包装成人生哲理,“陪领导出差”被美化为职场智慧,“处女地”被当作诗意表达。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预设优越感、试图以单一价值观规训多元受众。这种思维,本质上是一种过时的“广播式营销”:我说你听,我教你活。

可今天的传播环境早已被颠覆。社交媒体不是扩音器,而是放大镜,它能放大每一种微小的不适感,让一句轻佻的文案瞬间演变为群体声讨。消费者不再是被动接收者,而是意义的共同生产者。你说“五仁不好吃是因为没饱尝生活的毒打”,他们回敬“谁要你教我做人”;你说“喜欢和领导出差”,他们反问“你是想升职还是想丢人”。

从营销学角度看,话题性并不等于共鸣。真正有效的创意,应建立在对社会情绪的深刻洞察之上,而非对禁忌的有意或无意的触碰。在以前,品牌可以靠夸张、戏谑甚至轻微冒犯来抢占注意力。那时流量稀缺,渠道集中,一次出位就能换来巨大回报。但今天,注意力已极度碎片化,用户话语权空前提升,任何试图操控或教育消费者的姿态,都会被迅速打回原形。

具体来说,桃李面包的文案看似在制造“共鸣”,实则是单向输出某种价值观;南孚的广告试图用双关语制造幽默,却忽略了公众对职场权力结构的敏感;迪卡侬的“处女地”自以为文艺,实则暴露了性别话语的迟钝。它们似乎都忘了,真正的共鸣,是倾听之后的回应,而不是预设结论的宣讲。

而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这些企业对公共议题的管理能力存在缺失。现代品牌不再只是卖产品,它必须表态,必须参与社会对话。气候变化、性别平等、职场文化、生态保护,这些议题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消费者的选择。

一个品牌若不能建立清晰、一致、真诚的立场,就难免会在每一次危机中显得手足无措。始祖鸟赞助艺术项目本无可厚非,但选择在生态与文化双重敏感区实施大规模的爆破性活动,显示出其ESG(环境、社会、治理)评估的空白。他们考虑了视觉冲击,却忽略了文化禁忌;强调了材料可降解,却无视高原降解的现实困境。这不是简单的公关失误,而是系统性风险管控的失败。

当下舆情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必须重构营销逻辑。过去是“创意—发布—传播”的线性模式,现在则是“创意—发布—反馈—修正”的循环博弈。一则广告上线,几小时内就可能被截图、解构、批判、发酵。企业也不能再依赖传统的“危机公关”去灭火,而必须在创意诞生之初就植入“共情基因”。这意味着,营销团队不能只由广告人员组成,还需要社会学者、文化研究者、伦理顾问的参与。每一则文案、每一帧画面,都应经过“社会影响评估”,预判其在不同群体中的各种解读可能。

换句话说,未来的企业营销,必须从“吸引眼球”转向“赢得尊重”。创意不应以冒犯为代价,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品牌要学会谦卑,学会倾听,学会在表达前自问:这句话会对谁造成伤害?这个创意是否尊重了多元价值?我们是在参与对话,还是在强行灌输?这也是必要的边界意识。

创意的尽头不是冒犯,而是共识。谁摸清了社会情绪的脉搏,谁才能真正出圈。否则,每一次的“爆火”,都可能是口碑崩塌的开端。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毕舸

编辑 汪垠涛

审核 冯玲玲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来源:红星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