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藏着4个治家方:普通家族照做,后代少出败家子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3 20:00 3

摘要:1872年曾国藩去世时,没人觉得他的家族能走远——毕竟晚清那会儿,官宦家族“富不过三代”是常态。

前言

1872年曾国藩去世时,没人觉得他的家族能走远——毕竟晚清那会儿,官宦家族“富不过三代”是常态。

可谁也没想到,曾家往后10代,出了200多位人才,有举人、有学者,愣是没一个败家子。

反观同时期的胡雪岩,红顶商人,富可敌国,结果儿子沉迷享乐,没几年就把家业败光;

盛宣怀的儿子盛恩颐更夸张,一夜输掉上海数十处房产,显赫家族二代就垮了。

为啥曾家能打破“败家魔咒”?

答案藏在《曾国藩家书》里。

这不是什么豪门秘籍,就是4个普通家庭也能学的治家方,咱们今天就掰扯清楚,看看它到底藏着啥门道。

一、饮食治家:“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总督家的“苦日子”

先说个让你意外的事:曾国藩当两江总督那会,官衔够大吧?

管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按说吃穿用度该讲究些,可他每顿只吃一个荤菜,下属请他吃饭,见桌上摆满山珍海味,直接撂下话:“一食千金,吾不忍食”,扭头就走。

他不光对自己抠,对儿子更严。

给儿子曾纪泽的信里写得明明白白:“不许坐轿,不许使唤仆人,每日读书之余需扫地、擦桌”。

曾纪泽在北京读书时,真就天天自己扫地,同学见了纳闷:“你爹是总督,你咋跟个小杂役似的?”

你以为这是装样子?

曾国藩的原配夫人欧阳氏,在湖南乡下老家主持家事时,比他还“抠”。

曾家虽说后来出了大官,可欧阳氏从不挂“相府”匾额,自己动手下厨、纺织,子女穿的衣服和普通农家孩子没区别,手上全是做针线活磨的茧子。

清末太平天国战乱时,湖南不少官宦人家被乱兵劫掠,唯独曾家没遭难。

据曾氏后人回忆,乱兵见这家人住的房子普通,孩子穿得与农家子弟无异,压根不信是总督老家,扭头便走——朴素家风反倒成了“护身符”。

曾国藩后来在家书里跟弟弟解释:“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不是非要过苦日子,是怕子弟养出“优越感”。

你想啊,要是从小就觉得“山珍海味是该吃的,仆人伺候是该得的”,等家里没了权势,哪能扛得住?

所以他说“能勤能俭,永不贫贱”,管住嘴、管住手,贪欲就生不出来,家业自然稳得住。

湖南湘乡曾国藩故里

二、规矩治家:“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天没亮就起床的家族

曾国藩有个怪规矩:全家必须天没亮就起床,谁也不能例外。

他自己在北京当官时,不管冬天多冷,凌晨四点准起,先写日记,再读经书;

后来带兵打仗,军营里也立了这规矩,士兵没起,他先站在营门口等着。

给儿子曾纪鸿的信里,他把规矩写得更细:“每日起床后先去给你母亲问安,回来打扫房屋,再坐下读书,每日练1000个字,少一个都不行”。

曾纪鸿小时候贪睡,有回起晚了,曾国藩啥也没说,就坐在他书桌前等,直到他把当天的字练完,才冷冷补了句:“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你今天懒了一刻钟,明天就敢懒一个时辰”。

不光曾家,湖南的郭嵩焘家族,也践行“耕读传家”的家训——以“世家先立本,道德与文章”为准则,要求男子耕读结合、女子勤习女红,用日常劳作与读书的规矩磨性子,家族百年未衰。

郭嵩焘自己说:“治家没什么巧的,就是用早起这样的小事磨性子,磨出了规矩,人就不会偷懒”。

曾国藩的四弟曾国潢,原本性子急躁,处理族里事务时,动不动就跟人吵起来。

曾国藩写信骂他:“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治家亦是如此”,让他每天早起后先静坐一刻钟,再去处理事。

曾国潢照着做了半年,再遇到争执,先忍着不说话,等想清楚了再开口,后来乡邻都说:“曾四爷现在处事公允,比以前靠谱多了”。

你看,治家哪有什么大道理?

就是用“早起”“扫地”这些小事立规矩。

人一旦习惯了“到点就得做”,就不会生出“偷奸耍滑”的心思,不管是务农、经商还是做官,靠谱的性子走到哪都吃香,家业自然败不了。

两江总督府

三、教育治家:“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不给钱,只给书

曾国藩这辈子,没给子女留多少银子,却给他们留了一屋子书,还有一句家训:“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

他在给弟弟的信里解释:“莫怕家中穷,怕的是子弟不读书,不读书则眼界浅,易被小利诱惑”。

所以不管多忙,他都要给子女批改诗文,还特意拟定了“男子看读写作缺一不可,女子衣食粗细工缺一不可”的计划——男孩得会读书、会写文章,女孩得会做饭、会做针线,不能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闲人。

小女儿曾纪芬出嫁时,曾国藩给她的嫁妆才200两银子,比普通官宦人家的女儿少了一大半。

曾纪芬没抱怨,反而把父亲的家书带在身边,后来嫁入湖南聂家,也照着曾家的规矩教孩子:“每天必须读1小时书,不管遇到啥难事,都得先把书读完”。

受曾国藩这理念影响的,还有李鸿章家族。

李鸿章常跟子女说:“读书明理为先,勿以富贵为念”,他家六代人中,出了12位外交官、9位教育家。

长子李经方精通六国语言,后来成了清朝的外交官;

孙子李国杰没靠父亲的权势,自己创办实业,成了著名的企业家。

左宗棠家更是把“慎交友,勤耕读”写进了家训。

左宗棠自己没考中进士,却格外重视子女教育,每天晚上都要查孩子们的功课,要是发现谁偷懒,直接罚站到半夜。

他的后代里,没出什么大官,却有数十位专家学者,大多投身教育、科研领域,靠学识站稳了脚跟。

曾国藩说得对,给后代留银子,不如留“读书的习惯”。

银子总有花光的那天,可读过的书、学会的本事,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让人有谋生的底气,这才是家族不败的根本。

四、人际治家:“勿与不三不四之人往来”——家族的“防火墙”

曾国藩在给侄子曾纪瑞的信里,写过一句狠警告:“若与浪荡子、赌徒交往,不出三年,必染恶习,家业难保”。

他自己在北京为官时,就很讲究择友。

有回一个同乡找他,说想拉着他一起“走门路”,靠送礼升官,曾国藩当场就把人拒了,后来再也没跟这人来往。

他在家书里跟子女说:“交朋友就像选庄稼,得选好苗,别跟野草混在一起,不然自己也会被带坏”。

湖南的郭嵩焘家族,把这规矩执行得更严——直接立了条家规:“凡赌博、吸鸦片者,必须改姓,不准进家门”。

郭嵩焘的儿子郭立辉,娶了个媳妇,后来发现她偷偷赌钱,郭立辉没犹豫,按家规把她送回了娘家,哪怕亲戚劝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也没松口:“我爹说过,坏朋友、坏习气,沾了就会败家,今天我纵容她,明天整个家就完了”。

左宗棠也在家书里跟儿子左孝威强调:“断不可恃乃父,乃父亦无可恃”,意思是别想着靠父亲的名声混日子,更别因为父亲当官,就跟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来往。

左孝威后来在军中任职,从不跟纨绔子弟厮混,只跟踏实做事的士兵、军官交朋友,曾国藩见了都夸:“左家这孩子,性子稳,能成器”。

你仔细想想,晚清那些败家的家族,很多不是因为没钱,而是子弟被坏朋友带偏了。

要么染上赌博,要么学会了挥霍,好好的家业,没几年就败光了。

所以曾国藩的“择友规矩”,就像给家族装了道“防火墙”,挡住了坏习气,自然就能守住家业。

胡雪岩故居

五、为啥这些家族败了?曾家的4个“避坑指南”

看了曾家的规矩,再回头看看那些败落的家族,就知道他们到底踩了啥坑。

第一个是胡雪岩家族。

胡雪岩发家后,生活越来越奢华,家里每天山珍海味,子女出门非轿不坐,还学着官场那套“用银子铺路”。

后来他的钱庄因挪用公款出了问题,对手一查,全是他和子女挥霍的证据,没几年就抄家了——这就是没守住“饮食治家”的坑,贪享乐必招祸。

第二个是盛宣怀家族。

盛宣怀是晚清的实业巨头,可他没给儿子立规矩。

儿子盛恩颐从小就睡懒觉,长大后人称“民国第一败家子”,不仅把进口奔驰车的把手换成银质,还沉迷赌博,一夜就输掉了上海的数十处房产。

盛宣怀留下的汉冶萍公司,因为没人好好管理,慢慢就衰败了——这就是缺了“规矩治家”,没规矩的人,守不住家业。

第三个是《清稗类钞·棍骗类》记载的“费老爹败家”事:费老爹靠捐官发家后,觉得“读书不如有钱”,不仅不教子女读书,还让他们跟着城里的举人子弟“混场面”,结果子女染上赌博恶习,把家产输光,最终沦为乞丐——这就是丢了“教育治家”和“人际治家”,轻教育、乱择友,早晚得垮。

对比下来就清楚了,曾国藩的4个治家方,其实就是4个“避坑指南”:不贪享乐、守住规矩、重视教育、谨慎交友。

别看都是小事,可正是这些小事,让曾家在晚清的乱世里站稳了脚跟,代代都有能扛事的人。

结尾

曾国藩不是什么“神仙”,他的治家方也不是什么“秘籍”,就是些普通人能做到的小事:吃朴素的饭,守该守的规矩,读有用的书,交靠谱的朋友。

他说“但愿代代有秀才”,这里的“秀才”,不是非要考中功名,而是希望后代有学识、有德行,能踏实做人、认真做事。

曾家后来的200多位人才,不管是当官的、做学问的,都没忘了这一点,所以才能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说到底,治家就像种庄稼,你得勤除草、多施肥,按规矩来,才能长好苗。

要是不管不顾,任由贪念、懒怠滋生,再好的家底也会败光。

最后送大家一句曾国藩的话,也是曾家的传家金句:“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这句话,不管放在哪个年代,都管用。

你家有没有传下来的治家小规矩?

是关于吃饭的,还是关于做事的?

评论区聊聊,看看谁的家风更实在!

参考文献

1. 《曾国藩家书》(岳麓书社,2011年版)

2. 《清稗类钞》(徐珂,中华书局,2010年版)

3. 《曾国藩传》(张宏杰,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9年版)

4. 《晚清四大名臣家训》(李瀚章等编,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年版)

来源:三湘过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