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2025年第3期要目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20 10:07 1

摘要:《知识产权》 已加入“北大法宝”法学期刊数据库,请登录www.pkulaw.com查看全文并订阅后续更新。“北大法宝”法学期刊库已收录315家期刊,其中核心期刊(含CLSCI、CSSCI及扩展版、北大中文核心、AMI综合)148家,非核心期刊51家,集刊105

《知识产权》 已加入“北大法宝”法学期刊数据库,请登录www.pkulaw.com查看全文并订阅后续更新。“北大法宝”法学期刊库已收录315家期刊,其中核心期刊(含CLSCI、CSSCI及扩展版、北大中文核心、AMI综合)148家,非核心期刊51家,集刊105家,英文期刊11家。截止2025年3月31日“北大法宝”法学期刊库共收录了107340位作者的324159篇文章,总期数20307期,总字数30亿,诚挚邀请您的期刊入驻“北大法宝”,扩大影响,增进传播,服务法治。

《知识产权》2025年第3期要目

【理论探索】

1.法哲学作品观视阈下AIGC的作品定性再分析

张玲

2.理解作品概念的三个维度:理论、规范与司法

曹博

【专题评述】

3.使用开源代码训练大模型的著作权法评价

——以全球首例机器学习诉讼为研究样本

张韬略

4.智能时代“本领域技术人员”标准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以DeepSeek为例

高佳佳

5.利益平衡视角下AIGC服务提供者著作权侵权的认定

武长海、黄静怡

【实践探讨】

6.论数据技术措施的法律定位和制度建构

司马航

【理论探索】

1.法哲学作品观视阈下AIGC的作品定性再分析

作者:张玲(南开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在司法判决、学术文献中,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品肯定说对著作权法核心概念“作品”“作者”“创作”的不同解读,促使我们向深层次挖掘问题根源,探寻法理基础。历史上形成的版权体系的作品财产观、作者权体系的作品人格观经不起实践和理论检验,存在脱离社会现实、混淆法律概念等缺陷。作品的法哲学本质应是人类智力创作成果。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品肯定说主张的作品外观主义不符合著作权法的底层逻辑;介入、控制标准颠覆了合作作者的本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与人类作品平等保护论加剧了“劣币驱逐良币”等负面效应。基于“人类智力创作成果”的作品本质,人机互动是人机各司其职,而非人机合作创作。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是人工智能自主生成的算法创作成果,属于人工智能制品,与人类作品本质不同,法律应给予不同的制度评价,进行区分保护。

关键词: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非作品定性;人类智力创作成果;创作

2.理解作品概念的三个维度:理论、规范与司法

作者:曹博(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内容提要:对作品概念的理解与阐释可以从理论研究、法律规范和司法裁判三个维度展开。理论研究维度对作品概念的解析体现为事实描述与理念构建两种思路,最终通过思想/表达二分法的创设统一于对作品客观性的有限排除与主观性的事后构建。法律规范维度对作品概念的解读旨在实现将作品拆分为构成要件,从而降低法律解释的不确定性。司法裁判维度对作品概念的解释集中于独创性的实质性评判。不同维度下作品概念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如何沟通客观化的作品外观与主观性的创作过程。类型化的作品体系结构,能够在抽象概念与个别现象之间形成中间层面的作品形态,为构建作品独创性的具体评价标准提供方向。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作品属性等疑难问题,可以在作品类型化保护的规范体系中寻求答案。

关键词:作品;作者;著作权;独创性;人工智能生成内容

【专题评述】

3.使用开源代码训练大模型的著作权法评价

——以全球首例机器学习诉讼为研究样本

作者:张韬略(同济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从法解释论视角评价使用开源代码训练大模型行为的著作权法合法性时,应先分析在先许可协议对开源代码使用的约定。尽管大模型开发商可能违反了开源许可协议,且在模型训练或者输出阶段可能存在复制、修改、传播开源代码乃至删除作品来源信息的行为,但训练数据集不公开在多方面限制了著作权侵权认定。司法机关以大模型输出端为规制对象并以合理使用为利益调节器的务实思路,向大模型产业传递了友好信号,刺激了降重技术的开发,并可能进一步降低著作权人提起侵权诉讼的概率和理论正当性。个案分析过程还暴露出我国著作权法在应对大模型训练著作权侵权问题时的优缺点。我国亟需修正合理使用制度以应对大模型开发对数据训练的需求,同时应从立法和技术角度推动训练数据著作权权属信息的透明化,以保护作者著作人身权和电子权利管理信息。

关键词:开源代码;大模型;机器学习;著作权侵权;合理使用

4.智能时代“本领域技术人员”标准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以DeepSeek为例

作者:高佳佳(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

内容提要: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正重构科学研究范式,催生出人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在此模式下,人类认知主体性与人工智能赋能自主性间的耦合效应,导致“本领域技术人员”标准面临双重挑战:理论上,人工智能对人类认知能力的增强导致现有知识和能力架构失衡;实践中,可能引发人工智能“常规”使用认定失准、“一般技术能力”界定困难以及“后见之明偏见”加剧等问题。对此,可采取“动态调整式”的应对策略:构建基于人工智能使用程度的二元区分制框架;建立涵盖相关技术领域扩展、“一般技术能力”提高以及人工智能技术能力回溯的认定标准;推进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专利审查程序;基于诚实信用原则细化充分公开要求。通过上述四个维度的系统调适,既能维护专利制度的稳定性,又能增强对技术变革的适应性,推动形成更加高效、公平的创新生态系统。

关键词:人工智能;人机协同创新;本领域技术人员;人类中心主义;一般技术能力

5.利益平衡视角下AIGC服务提供者著作权侵权的认定

作者:武长海、黄静怡(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

内容提要:AIGC著作权侵权主体认定须关注技术自主性和多方参与对侵权结果的共同作用,明确“人”在责任承担中的核心地位。将AIGC服务提供者前后端行为划分为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为侵权行为认定提供科学分类依据。然而,法律适用中,“避风港”规则仅能切断传播,不能为权利人提供实质性保护,“实质性相似+接触”因忽视技术生成的复杂性易致利益失衡;司法裁判中,细化的权利类型致权利吸收、遗漏或错判,责任分配不确定性增加。此外,技术监管与经济成本的限制使司法效果也难以实现。因此,引入利益平衡理念,以债权保护方法和绝对权保护方法构建AIGC服务提供者侵权认定的二元结构。通过多层次的侵权认定机制,结合动态“接触”的认定、合理注意义务的履行和责任豁免等措施,实现权利保护与技术发展的平衡。

关键词:AIGC服务提供者;利益平衡;侵权行为;法律责任;著作权

【实践探讨】

6.论数据技术措施的法律定位和制度建构

作者:司马航(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

内容提要:在数据产权立法中,是否应引入技术措施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第18条引入了技术管理措施的概念,但仍存在法律定位不清、制度目标不明的情况。在域外典型数据立法例中,日本的“限定提供数据”制度和欧盟《数据法》的技术措施条款均存在正当性不明、价值错位等严重问题。数据技术措施是保护数据产权的工具,其正当性源自其财产支配力、制度有益性和所保护底层权利的正当性。数据技术措施的保护,应尤其注重保障其有效性、相关性和创新性,以实现对数据技术措施适用范围的合理限制。在规则建构层面,应维持数据技术措施“保护—限制”制度框架,以保护“利用控制”技术措施,并注重数据技术措施和既有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协调。

关键词:技术措施;数据产权;限定提供数据;欧盟《数据法》

《知识产权》是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主管,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主办的学术期刊,是中国中文法律类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和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

责任编辑 | 郭晴晴

审核人员 | 张文硕 韩爽

本文声明 | 本文章仅限学习交流使用,如遇侵权,我们会及时删除。本文章不代表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宝)和北京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律意见或对相关法规/案件/事件等的解读。

来源:卫卫综艺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