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乌克兰冲突陷入僵持的当下,军事手段早已难以撕开胶着的战局,炮火的迁延让国际社会对和平谈判的呼声日渐高涨。
文|馒头
编辑|江娱迟
乌克兰冲突陷入僵持的当下,军事手段早已难以撕开胶着的战局,炮火的迁延让国际社会对和平谈判的呼声日渐高涨。
就在这样的背景里,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采访时,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呼吁国际社会联手行动,构建政治、军事和经济的多重动力,推动乌克兰与俄罗斯重返谈判桌,以和平方式为这场持续太久的冲突画上句号。
“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我们需要政治、军事和经济动力来让他们回到谈判桌前。”马克龙的话语里满是推动冲突政治解决的迫切,这份迫切里藏着对战火蔓延的焦虑。
他进一步戳破了和平进程的核心,冲突的终结离不开直接对话,“我们现在需要乌克兰与俄罗斯坐在一起,就领土、安全保障、升级、重建等问题达成和平协议”。
这席话清晰地将领土归属、安全架构、局势管控及战后重建这些最关键的议题,直接摆上了拟议的谈判框架,没有丝毫回避。
但这份促和的倡议,仍带着西方对俄的固有姿态。
马克龙在采访中特别呼吁加大对俄罗斯的制裁压力,还指责莫斯科试图破坏欧洲稳定。
这种表态既呼应了欧盟此前对俄的制裁基调,也暴露了法国推动和谈的复杂逻辑,试图以施压手段为谈判创造所谓“有利条件”,仿佛唯有让俄方感受到足够的压力,才会愿意坐上谈判席。
值得细细品味的是,马克龙的倡议并非孤立的外交发声。
在这之前,俄美两国已就乌克兰问题展开了关键的高层接触。
8月15日,俄美两国总统在阿拉斯加举行会晤,这场专门聚焦冲突解决途径的会谈,会后竟收获了双方罕见的积极评价。
俄罗斯总统明确表示,乌克兰冲突是可以解决的,莫斯科正致力于达成长期解决方案。
而美国总统特朗普则透露,他与普京在乌克兰问题上就“许多要点”达成了一致,只是仍有不少问题悬而未决。
更耐人寻味的是,特朗普在同日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还特别指出,目前就乌克兰问题达成协议的重任,落在了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身上。
若将视野拉得更宽,便会明白这些外交动作绝非偶然。
当前的乌克兰冲突早已进入僵持阶段,前线的推进变得异常艰难,军事手段根本无法快速打破僵局,国际社会对和平谈判的呼声也因此持续上升。
马克龙此次呼吁构建“三重动力”推动和谈,既是对这份国际期盼的回应,更深刻反映出法国及部分欧洲国家在冲突长期化背景下的战略考量。
战火的持续不仅让无数民众陷入人道主义危机,家园破碎、流离失所的场景不断上演,更给欧洲的安全与经济带来了多重压力,能源、通胀等问题像巨石一样压在欧洲各国的肩头。
可和平从来不是喊一句口号就能实现的,推动谈判落地仍面临着太多难以逾越的挑战。
最核心的便是俄乌双方在领土等核心问题上的立场分歧,那道鸿沟深不见底,几乎没有调和的迹象。
与此同时,西方对俄的制裁与俄方的反制早已形成尖锐的对立态势,这种恶性循环至今没有缓和的迹象。
更关键的是,如何将马克龙呼吁的“政治、军事、经济三重动力”,真正转化为俄乌双方都能接受的谈判基础,这无疑是对各方外交智慧的极致考验。
此刻再回头审视这一系列事件,有几个角度格外值得深思。其一,马克龙的倡议究竟是“真心促和”还是“利益驱动”?
从表面看,他的呼吁顺应了和平潮流,彰显了大国的外交担当。
但深入分析便会发现,欧洲在冲突中承受的损失实在惨重,推动和谈更是为了让欧洲摆脱消耗的泥潭。
这种“理想与现实的交织”,让这份倡议多了几分复杂,却也更贴近现实,没有国家会在自身利益持续受损的情况下,单纯为了道义去推动某件事。
再有俄美高层会晤的积极信号是“希望曙光”还是“表面文章”?
双方都对会晤给予正面评价,普京的“冲突可解”与特朗普的“达成诸多一致”,确实让外界看到了对话的可能,尤其是在大国博弈主导冲突走向的当下,俄美的态度至关重要。
但细究之下,这些表态都显得模糊不清,“许多要点达成一致”究竟是哪些方面?悬而未决的问题又是否触及核心分歧?
特朗普将重任推给泽连斯基的说法,更像是在暗示大国间的协调虽有进展,但真正的难题仍在俄乌之间。
最后更重要的是“以压促谈”的思路真的可行吗?
马克龙一边呼吁俄乌重返谈判桌,一边却要加大对俄制裁,这种逻辑本身就充满了矛盾。
谈判的本质是平等协商,而非一方对另一方的妥协,若始终抱着“施压”的心态,只会让俄方更加警惕和强硬,反而会堵死对话的大门。
西方或许以为制裁能削弱俄方的谈判筹码,可现实是,制裁与反制早已让双方对立加剧,这种氛围下,根本不可能滋生出真诚对话的土壤。
更可恨的是,一旦法国制裁落地,中国的走欧洲的贸易必定会出很大问题,届时承担后果的还是我们的企业。
战火仍在继续,无数人的命运被裹挟其中。马克龙的呼吁与俄美的接触,为这片被炮火笼罩的土地带来了一丝微光,但要让这丝微光汇聚成照亮和平的火炬,仍需跨越无数艰难险阻。
我们期待着,那些关于领土、安全、重建的议题能最终在谈判桌上得到妥善解决,让炮火停歇,让流离失所的人们早日重返家园。
这不仅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期盼,更是对每一个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来源:江语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