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前与徕芬:怎样用好内容,带来商业增长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20 09:16 1

摘要:所以,面对用户的心结,除了影响、攻克……还可以浸润、甚至是跳过。而后者,一定是通过“内容”才能够做到的。

假如,我去买一个手机,我会关注这部手机的 ① ② ③ ④ ……这 4 个点都达标,我才会买。

这 4 个点,就是一个用户的“预期”、是他的认知和决策路径。

绝大多数公司的销售、商务,每天的工作就是找到这些点,影响、攻克,最终达成成交。

而打消用户的这 4 个疑问,罗永浩的方法是什么呢?发布会千言万语汇聚成一句话:

我是一个情怀理想主义者。

这个点一旦砸透,可以直接短路掉前面 4 个用户犹疑的点,可能直接就会下决心买了。

所以,面对用户的心结,除了影响、攻克……还可以浸润、甚至是跳过。而后者,一定是通过“内容”才能够做到的。

这可能不是理性的商业决策逻辑,而是给商业世界提供了另外一种影响人心的方式。

好内容带来高转化/ Part 1

制作能带来商业转化的内容,有个人在我心目中堪称天才——程前。

我印象中,不下 10 个企业家曾当面对我说,想做程前朋友圈那种访谈账号。

我给他们的建议就是:能不能承受一条视频,成本至少在 5 万块钱以上?能承受,那就做。

在我来看,今天、全平台、所有访谈类账号里,程前的内容质感是断层级的高。

在那段合作期间,我非常近距离地观察过程前团队是怎么做内容的,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

我也特别想分享一个案例:程前是怎么帮徕芬的创始人叶洪新,去做一条访谈内容的。

徕芬是国产科技品牌,做出了关键数据堪比戴森的高速吹风机。从数据上来说,这条视频在程前朋友圈的点赞量排名第二。

程前不是强行说这个吹风机好,你必须要买。不是吆喝、不是叫卖,而是渗透。解开了用户一个一个心锁,最终达成了营销的目的。

这条视频上线后,徕芬的直播间销量有显著提升(印象中是提升了 15% ),观众对徕芬的认知也有了巨大的转变。叶总团队不断给这条视频投流,带来了非常正向的品效。

对于甲方来说,是绝对血赚的。

那怎么通过一条视频,把产品深刻地植入到观众心里?我来讲一讲程前的整个设计思路。

故事绕过理性/ Part 2

一开始,一定要通过“故事”去引入。

故事是可以绕过理性防御的,为什么不能“标榜”?因为自夸会引起本能防御。

叶洪新在 2013 年前后,做电商赚到大钱——1000多万。但转折来了,电商风口还在的时候,他决定不做了。

放着钱不赚,他想做什么呢?

他说要做飞行器——要“上天”。但是他发现,很多制造难题解决不了,再加上需要为烧钱造血,他们先从滑板车开始做起,解决了零件、电机、供应链……各种问题,终于把飞行器的第一个产品做出来了。

但问题又来了,当时出了政策法规,限飞……于是叶洪新这次创业的结局:几个人很遗憾的、在飞行器前面合了张影,宣告失败,所有钱也都烧没了。

这段经历是不是让你觉得这个人还挺有追求的,不是一个从铜臭味的商人,也不是唯利是图的人。

还有一个隐性地观点渗透:叶洪新可以造出飞行器,那他做吹风机,是不是技术层面是无需质疑的?

为什么说好内容能做到顶级攻心?什么都没说,但其实什么都传达到了。

就像雷军不用说自己的车多么好,他亲自上赛道漂移给你看,你就自然相信他对汽车是热爱的、造出的产品是值得购买的。

回到叶洪新,他们团队继续找方向,发现一个叫戴森的品牌,做了这么好的吹风机,简直颠覆了品类,但是要卖两三千块钱。

他说:我们能不能也照着这个方式做一个高速吹风机,把价格打下来?

就这样,他们找到了方向。可是,就在一切往前推进的时候,又来一个晴天霹雳:小米入局了。

整个团队懵了,因为小米每到一个赛道,这个赛道就鸡犬不宁。观众看到这里,也觉得跟小米拼大概率不行,为徕芬捏了一把汗。

转机出现在哪呢?终于,小米公布那款产品的售价,卖 1199,这已经是戴森一半不到的价格了。

但即便看到这么低的价格,叶洪新都做出判断:他们肯定不行,小米做错了。

看到他这么笃定,所有观众都不禁想:叶总你哪来的自信呢?你打算卖多少?

结果,徕芬产品一上线,只卖 599,一下打爆了。

动机带来共鸣/ Part 3

这个时候程前问他:你定个 899 不好吗?也在 1000 之内,价格比小米低,当然也比戴森低很多,利润也更足。

言外之意:放在嘴边的钱,干嘛不赚?

叶洪新说:我希望科技能够普惠,让更多人用到。

不知道这句话,你乍听上去相不相信?作为一个用户,我肯定是不相信的。我本能觉得:这肯定是一个创始人的自我标榜,或者是一种品牌的公关行为。

程前也不相信,他继续挖内容。

于是叶洪新就说:小时候家里很穷,跟他爸爸拾荒,甚至捡垃圾果腹。他最希望捡到的,是过了期的威化饼。

虽然过期了,但拆开还能吃,很干净,也很好吃。

叶洪新想的是:这个世界有很多好的产品,一定要让更多人用上它。这是他的科技普惠使命的源头。

这个点一出,所有人深受触动。

一个人在这么艰难的情况下成长,没有放弃对技术的追求、没有放弃努力;终于做好了一个产品,产品从参数上来说,甚至是领先于戴森的;但他愿意以最低的价格,让更多人用到。

那一瞬间所有人会被他打动,带来的直观商业反馈,就是直播间销量,产品势能、品牌好感度……

厉害的是,这一切,程前用一条视频,就完成了。

这就是内容能力:没有去刻意展示产品的价格、质量、产品的影响力……所有希望说的话,都植入在个人故事里面。

这种讲故事的方式,绕过了大多数用户的防御,用一个优秀的内容,为品牌做到了其他方式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如果我们带着这种思考去看程前的所有视频,都是用“人”去带产品。

他很厉害的一点,就是能用一条视频,能把一个行业的垂直流量全部打穿,并且能够广泛向外辐射。

最后的话

当 95% 品牌还在用「击穿底价」「行业首款」轰炸用户时,顶尖的内容操盘手早已着手搭建一条条通向人心的心智路径。

其实你、我、所有人都是这样,对人不对事儿:先认可你这个人,我才更容易认可你的事儿、你的产品。

这条路径可能是童年往事、是失败的不甘、是产品背后的咬牙与执念……哪怕其中有些瑕疵,在用户心中也可能是闪光点。

不一定要成为那个 Top One 的人,而是要成为特别的人、能够打动别人的人、甚至是有精神能量的人。

内容驱动增长的本质,就是把商业逻辑,翻译成真情实感。

作者 | 刘哲涛 通过顶级质感的知识内容产品(比如创始人演讲、发布会、出版物、直播稿、方法论、商业课程……)提升“前端流量”到“后端产业”的全路径转化。

来源:全域运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