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5年5月23日,随着一场日本电车事故的发生,在此事故中丧生的青年的生平引起了各大媒体的注意。这位青年名为石田彻也,是一位职业画家,意外发生时的他只有31岁,原本风华正好的年纪骤然离世,世人对于他的死亡却多了几分扑朔迷离的猜想。
他在31岁离世,作品却在离世后不断走红,无数网友在看到他的画后只有感叹:这根本不是画,这就是赤裸裸的“社畜”现实。
2005年5月23日,随着一场日本电车事故的发生,在此事故中丧生的青年的生平引起了各大媒体的注意。这位青年名为石田彻也,是一位职业画家,意外发生时的他只有31岁,原本风华正好的年纪骤然离世,世人对于他的死亡却多了几分扑朔迷离的猜想。
究竟是他自己走上轨道等待车辆驶近?还是候车推搡间发生的意外?真相虽已不得而知,但这场被报道为意外事故引发的死亡,却在许多人眼中并非是一场意外。一些在此前了解过石田彻也作品的人认为,他可能只是为了自杀而选择了卷入这场意外,甚至有人认为,他并未死亡,只是回去了。
回到哪里?
或许只有看过他的画才会明白,也会唏嘘不已。
在意外发生之前,石田彻也留下的最后一幅画作将人们对他的猜测和议论推至顶峰。画中人坦露着的上半身被一幅让人毫无头绪的地图所覆盖,地图仿佛已经成为他身体的一部分,如同看不到入口与出口的迷宫一般纠缠着他,而他的眼神失去焦距,似乎根本找不到该走向哪里,又该从哪里逃离。
石田彻也《迷路的人》
石田彻也《迷路的人》局部
这幅画名为《迷路的人》,从名称到画面,都延续着石田彻也作品中一如既往的丧气与颓然,只是谁也未曾想到,这竟是他画下的绝笔之作。但这幅画又仿佛在向世人宣告,迷失的人将要以另一种方式去寻找迷宫的前路。
已故的石田彻也留下的作品获得了大量曝光,许多媒体将他视为又一个陨落的画坛天才,然而他生前画下这些令人颇感窒息与深思的作品时,或许正深受创作以及自我斗争的折磨。
“天才与疯子仅一线之隔”,人们常用这样的话语来形容这个神情恹恹的年轻人。幼时的他生在富有的家庭中,本可以衣食无忧安然度日,他却沉迷绘画,立志要靠作品立足并成为职业画家。在顺从家人意愿就读普通高中后,他还是不放弃自己的画家梦,最终考取了武藏野美术大学视觉传达设计学系,一路努力,在求职的辛酸与生活的重压下,终成职业画家。
在众多表现题材中,石田彻也选择了剑走偏锋,他以超现实的表现手法描绘着日常生活,内容却荒诞至极,引人深思。
石田彻也的画中人在剥离性别特征之后总是一样的面孔,据说这正是他本人的面貌,但犹如复制粘贴一般的脸庞似乎也表达着石田彻也内心对身份认同的漠视,是否是他本人已经毫无深究的意义。
或许在他看来,人和人之间没有什么不一样,而生活和生活,似乎也并无不同。只要按照所谓的“规则”存在着,社会始终会运转,又有谁会在乎运转中每一个微不足道的齿轮所经历的摩擦、生锈、黯然神伤?
石田彻也去世的十余年后,有一个词突然红遍网络,或许可以用以形容这样的齿轮,这个词便是“社畜”。
“社畜变形记”
“社畜”一词突然走红于网络,恰是起源于过去日本由来已久的“社畜文化”,2016年,日本出版书籍《社畜指南》,宣称“上班族要成为公司的齿轮,要成为社畜。”短时间内,“社畜”一词不仅引发日本众多被压榨的工薪阶层的共鸣,也迅速火遍整个社交网络,成为当代年轻人频发的自嘲之一。
某种程度上,社畜已经成为一种状态,代表着无数在无止境的工作和疲惫积压下,早已变得麻木而低欲的人群最真实的感受。
回看在“社畜”一词走红当时已去世十余年的石田彻也的画作,更能清晰感受到他在作品中对这些社会中植根已久的病态现象的揭示与讽刺。
石田彻也的作品恰是一幅幅当代社会的“社畜变形记”,所有画中人的行为都仿佛是程序之下的刻意安排,在冰冷的社会中被操控、被使用、被任意放大缩小不断变形,成为容器,成为玩具,成为流水线上神情麻木的机器。
所有人都好像在按照社会的既定规则盲目生存着,而规则制定者是谁?又在何处以挪谕的眼光看待这个荒诞的游乐场?
一幅名为《社长的伞》的作品中,处在金字塔尖的社长高高在上制定规则,将下属视为如雨伞一般随用随弃的工具,由来已久的等级社会却并未有人提出异议,画作充斥着无奈与压抑。
诸如此类的主题在石田彻也的作品中时常出现,无不表达着他深入生活的观察与思考。每一幅画作所发生的场景都是看似寻常,却令人细思极恐。
餐饮店里没有了美食,只有如同巨型玩偶一般的服务人员手持加油设备,面无表情地为每一位顾客装载燃料补充体能;游乐场里没有了欢声笑语,只有一个个被悬置在不同娱乐设施上的人类,在机器的运转中,永无停歇地摇晃着……
取暖器、蓄水池变成人形,容纳污水、承载眼泪;四肢长成人类幼崽,向着不同的方向将人拖拽……每一幅“社畜变形记”之下,都隐含着太多直指现代人内心不安与惶恐的命题。也许没有人能够笑着走出石田彻也的画中场景,就连作画的他,都在日复一日的描绘中愈发沉默起来。
1998年,石田彻也画下这幅《Retirado》,在日本极为重视的入殓仪式上,所有到场的人都跪在一边等待着与遗体告别的最后时分。
石田彻也《Retirado》
石田彻也《Retirado》局部
已故的人却并未如传统的入殓仪式那样被仔细清洗梳妆,而是躺在巨大的包装箱内,如同一件使用寿命已尽的工具,在检修人员的拆卸下,完成从出场到功能耗尽的最后一环,每一个身体部位都被妥善放置在包装内的不同角落,等待拆卸完成,被打包带走。
这场看似体面又荒诞的告别仪式上,没有任何人流露出异样,而石田彻也在背后隐喻的内容,却能引发观者无数联想。它直指对于人类存在、生存意义、社会使命等诸多议题的探讨和质疑,用超现实的表达抛出最直白的问句,你以为的你,是否真的是你?
二十多岁的石田彻也似乎总被这些无解的疑问包围着,他的目光与关注点也总落在那些旁人甚少愿意去深究或给予关注的现象之上,落在那些人们已经麻木至集体默认、集体遵守的规则之上。明明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类,就这样甘心成为了被动的物件,好似默认了规则,就要永无止境地去遵循,因为打破规则、打破现行制度,总伴随着危险。
或许正是无法消解这些令人深感窒息的质疑,在31岁那一年,石田彻也终于还是怀着沉重的内心,沉重的走近那道蛰伏着危险的电车轨道。
灵光一闪,灵光消失。
来源:七零后水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