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儿女天山情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20 06:46 1

摘要:1955年,上海火车站月台上汽笛长鸣。首批八千上海支边青年,踏上了西行新疆的列车。这些响应“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年轻人,平均年龄才不到20岁。

新疆上海支边青年,与新疆上海知识青年,是两个群体、是不同的概念。

支边青年在前,也叫支援边疆的青年。他们落户在新疆,编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职工编制。

知识青年在后,是响应上山下乡政策来新疆的。到新疆插队的青年,后来基本返回上海了。

一、新疆上海支边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1955年,上海火车站月台上汽笛长鸣。首批八千上海支边青年,踏上了西行新疆的列车。这些响应“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年轻人,平均年龄才不到20岁。

他们带着缝纫机、手风琴和建设边疆的豪情,在戈壁滩上建起石河子新城。他们中既有纺织女工,也有机械技工。他们用专业技能,在荒漠中建起现代化农场,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骨干力量。

二、新疆上海知识青年的时代烙印

1963年秋,又有一批上海知识青年,背着帆布包来到塔里木河畔。这些高中毕业生与支边青年不同,他们带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数理化课本。

他们在完成劳动任务的同时,坚持开办夜校、创办黑板报。兵团农一师某连队的上海知青,将棉花亩产从80公斤提升到120公斤。他的用科学知识,改写了当地种植传统。

三、支边青年与知识青年的使命与身份差异

支边青年多为社会青年,出发时已经掌握专业技能,其西迁具有明确的职业延续性。知识青年群体以学生为主体,迁徙带有更强的政治运动色彩。

档案显示,1965年进疆的上海知青中,83%具有高中文凭。而1956年支边青年中,技术工人占比达67%。

他们的历史轨迹不同。支边青年多扎根新疆,献了青春献子孙,献了子孙献终身。而知识青年,在改革开放后大批返沪。

四、两个群体共同的精神丰碑

上海支边青年,手植的十万白杨。地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的石河子大学,前身就是上海支边青年建立的"上海医学院分院"。

上海知识青年,推广的地膜种植技术。阿克苏"上海知青路",见证着上海知识青年的共同奉献。上海知识青年,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开凿的胜利渠,至今灌溉着百万亩良田,成为民族团结的时代见证。

这两批来新疆的上海青年,用不同方式,书写了上海人在新疆的传奇。他们带去的不仅是江南文化,更在丝绸古道上播撒了现代文明的火种。

走在石河子市幸福路步行街,上海生煎与馕坑肉香气交融。走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的知青墙边,品味历史给出最温暖的答案……

来源:品艺轩和田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