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的黔南,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到处可以看到农民忙碌而喜悦的身影。农机手们正驾驶收割机,在田间地头穿梭,机器轰鸣间,一片片金黄色的庄稼变成了堆成山的粮食。
如今的黔南,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到处可以看到农民忙碌而喜悦的身影。农机手们正驾驶收割机,在田间地头穿梭,机器轰鸣间,一片片金黄色的庄稼变成了堆成山的粮食。
黔南的大地上处处生金,正徐徐展开一幅热火朝天的丰收图景。
今年以来,黔南州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紧盯“五良”集成“五化推动”坝区综合体建设和大面积单产提升“百千万工程”两项重点工作,积极推广“中央工厂+分散式集中育秧”培育壮苗等,有力有序推进春耕夏种秋收,粮食生产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罗甸:机收“铁军”助粒粒归仓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8月26日,骄阳下,罗甸县沫阳镇访里村稻田里,每一粒稻子都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一台大型收割机穿梭在村民黄元昌的稻田里,所过之处,行行稻穗尽收“囊中”。
“机收省时省力,1亩多地仅用了10多分钟,靠我自己要2天才能收完。我家连续4年都是机收,一到稻子成熟的时候,就有收割机进村收了。”黄元昌眼看金黄色的稻子满意地说,地里收了2000多斤稻子还是不错的。
如今,黄元昌幸福收水稻的模样,离不开访里村力争水稻颗粒归仓的努力。走进访里村委会,放眼望去,院坝上早已被金灿灿的稻谷铺满,随处可见前来晒稻谷的群众。此时,大大小小的稻谷块正奏响丰收的乐章。
访里村是沫阳镇水稻主产区,今年推广良种良法良机进行种植,全村水稻种植面积达960余亩。年初以来,访里村通过强化农用物资保障、推行水稻集中育苗、强化技术指导、修建抗旱保水灌溉工程,确保水稻实现满栽满插。
“今年以来,村委会投入3.5万元修建了1.5公里的抗旱保水灌溉工程,覆盖960多亩水稻灌溉,并专门协调6台大型收割机帮助农户抢收。同时,还引导农户开展稻草还田,提升土壤肥力,为接下来的秋种作好准备。”访里村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工作队长班洪生介绍。
访里村秋收现场,是罗甸入秋抢收水稻的缩影。目前,全县有水稻联合收割机70台、小型脱粒机4000余台,针对秋收高峰期需求,还协调了80余台跨区域作业收割机,全力帮助农户加快收割进度,确保水稻颗粒归仓,也为后续秋冬种争取更多时间。
据了解,2025年,罗甸县粮食种植面积32万亩,预计产量9.42万吨,其中水稻种植11.42万亩,主要推广种植野香优莉丝、泰优808等优质品种,预计产量4.75万吨。目前,全县水稻陆续收割,预计9月底收割完成。
都匀:农田生“金”稻鱼绘富景
8月29日上午10点,烈日当空,都匀市匀东镇甲登村稻田里却比日头更火热。“开田捉大鱼了,快拿鱼篓来!!”作为甲登村捕鱼能手吴治英,正和乡亲们一起忙着抓稻花鱼。稻田里人影晃动,鱼在鱼篓里欢腾蹦跶,大伙的笑声在稻田间远远传开。
“开田捉大鱼了,快拿鱼篓来!!”吴治英挽起裤脚站在稻田中央,腰一弯双手迅速一抓,金红色的稻花鱼就被抓入篓里,条条都有半尺长。她抹了把脸上的汗,笑着对周围村民喊,“村里的水稻黄了,田里的鱼也可以抓了,5月份才放的鱼苗,现在每条都有半斤多了!”
此时,篓里活蹦乱跳的稻花鱼,背部带有两条金红色的花纹,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光。该鱼是甲登村独有的土著鱼种都匀红鲤。又称“金背鲤”“稻花红鲤”,鳞片松软,腥味清淡,肉质鲜嫩,营养价值丰富,深受市场消费者的喜爱。
“如今,村里有三分之二村民都在养都匀红鲤,每年端午节往稻田里投放鱼苗,在农历七月中旬开田抓鱼。都匀红鲤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每斤价格能卖20多元,亩产增收1200多元。”甲登村村委会副主任杨克芳正和村民一起享受抓鱼的快乐。
农田生“金”稻鱼绘富景。甲登村“稻+鱼”综合种养模式的推行,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不仅如此,村里还积极对接贵州大学等上级部门进行技术指导。如今,都匀红鲤专业养殖已攻破关键难点,取得一定成效,为开展大规模养殖奠定技术基础。
近年来,都匀市聚焦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秉持稳粮增效、生态优先、质量安全、融合发展的原则,大力推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创新,积极探索稻田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取得了显著成效。2025年都匀市稻田养殖面积已扩展54585亩,示范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3000亩。
长顺:“一粒米”串起“一条链”
9月1日,走进位于长顺的贵州爱民米业集团有限公司,5层楼高的加工厂房里,现代化的大米加工设备正在高效运转,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然而,眼前生产红火的加工场面,却只看到一两个工人操作的身影。
“我们这里几乎看不到工人,只有在包装与运输环节才能看到,因为我们大米生产线实现全程机械化,只需一人就能操控整条生产设备,眼前这7条生产线可年加工稻谷70万吨。”站在繁忙的生产车间,贵州爱民米业集团办公室负责人屈芳说。
眼前先进的机器生产线将带壳的稻谷,通过多级清理、多级碾米、多机色选、多机抛光、多机包装等十几道特殊工艺,摇身一变成为晶莹剔透的大米。工人们再将大米按照不同规格进行包装成袋,用传输带进行运送装车,发往全国各地。
长顺县地处温和稻作区,充足的日照,为水稻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产出的大米品质优良,全县优质稻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1.65万亩、年产量稳定在5.07万吨。
公司自2021年建成投产以来,依托本地优质稻米资源,多年来致力于打造绿色、健康的大米品牌,成为集粮食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非公有制先进企业,也是国家级粮食应急保障企业、省级粮油应急加工企业。
“我们贵州长粒香大米,营养软糯香甜,10斤只需29.9元......”在贵州爱民米业直播间里,带货主播正在进行产品推广。此时,长顺优质大米也通过带上“云端”、搬进网络,以“电商+”模式,推向全国市场,远销乌鲁木齐、新疆等地。
现在,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崛起,公司紧跟时代的发展,采取线上加线下“双管齐下”的方式,向电商板块迈进,着手组建电商团队,在淘宝、抖音、拼多多等网络平台进行销售,累计邀请100万人次主播营销带货,一个月大米销售量达100万袋。今年,年产值预计能达10亿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维维
编辑 陈杨
二审 梁晓琳
三审 张发扬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