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年4月,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10年来,3个自贸试验区在制度创新方面取得哪些成果?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发挥了哪些作用?如何继续推动自贸试验区建设提质增效?4月18日,商务部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
光明日报记者 张翼
2015年4月,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10年来,3个自贸试验区在制度创新方面取得哪些成果?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发挥了哪些作用?如何继续推动自贸试验区建设提质增效?4月18日,商务部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
商务部自贸区港司司长孟华婷介绍,10年来,商务部会同三省市和有关部门,报请党中央、国务院印发3个自贸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深化改革开放方案和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试点方案等重要政策文件,推出了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等高水平开放举措,支持各自贸试验区因地制宜深入开展差别化探索,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
10年来,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始终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形成并推广了一批具有示范性、引领性的高质量制度创新成果,国家层面累计复制推广140余项,省级层面自主复制推广1200余项,充分彰显了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
3个自贸试验区紧紧围绕党中央赋予的战略定位,大胆试、大胆闯,全面落实总体方案、深化方案和对接试点方案赋予的800多项改革试点任务,推动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行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引领区、高能级现代产业的集聚区和服务国家战略的示范区。
10年来,广东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额由2015年约1100亿元增长到2024年约740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4%。福建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企业13.8万户,是挂牌前的8.8倍。天津自贸试验区年均实际使用外资超20亿美元,以全市1%的土地,贡献了超过全市40%的实际使用外资。3个自贸试验区不但成为所在省份的开放型经济发展龙头,也为全国稳外贸稳外资、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同时,3个自贸试验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已累计形成140余项在国家层面复制推广的高质量制度创新成果,包括跨境电商出口退货“一站式”监管新模式、国际海关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制度、医疗器械注册人委托生产模式等,为相关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自贸方案”。
设立自贸试验区的初衷之一就是要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破题探路。10年来,3个自贸试验区牢记这一初心使命,锐意进取、大胆探索,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标志性成果。深入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快构建与高标准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3个自贸试验区因地制宜推进全产业链创新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产业集群。广东自贸试验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形成以重型装备、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天津自贸试验区积极打造以飞机、船舶、海工设备租赁为特色的产业集群,成为全球第二大飞机租赁聚集地,商业保理企业资产总额达3000亿元。福建自贸试验区推动保税维修、物联网、跨境电商等新兴产业集成创新,飞机等高附加值产品保税维修数量和货值居全国首位。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支持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制度创新成果的集成度和含金量,更好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积极作用。”孟华婷表示。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20日 03版)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