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李,你小子又在偷懒!队长来检查内务了,赶紧起来整被子!"我还没反应过来,王胖子就一把掀开了我的被子。望着窗外刚刚泛白的天空,我懊恼地抓了抓头发,嘴里嘟囔着:"才五点半,就不能让人多睡一会儿吗..."
【本故事部分情节虚构,请师友们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感谢阅读,您的支持就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老李,你小子又在偷懒!队长来检查内务了,赶紧起来整被子!"我还没反应过来,王胖子就一把掀开了我的被子。望着窗外刚刚泛白的天空,我懊恼地抓了抓头发,嘴里嘟囔着:"才五点半,就不能让人多睡一会儿吗..."
说起军营生活,想起那些年的点点滴滴,还真是五味杂陈。1976年的冬天,我告别了家乡的父母,怀揣着对部队生活的憧憬和一点点忐忑,踏上了入伍的列车。
那时候才19岁,是家里的老大,父母舍不得我走,临行前妈妈硬是塞给我两双她亲手缝的棉袜。"部队冷,多穿点。"这简单的话语背后藏着多少不舍,当时的我还体会不到。
记得刚到新兵连时,什么都不习惯。早上五点起床,被窝还热乎着就得爬起来叠被子。那个"豆腐块"可不是随便就能叠好的,我练了整整两周才勉强过关。新兵连的班长老赵看我叠被子时的表情,就像看到了外星人一样。
"小李,你这被子叠的,是给猪睡的吗?"老赵每次都这么说,然后三两下就把我的被子拆了重叠。
食堂的饭菜也让我不适应。家里虽然不富裕,但妈妈的手艺确实不错。部队的大锅菜,说白了就是白菜土豆再加点肉末,天天如此。不过饥饿是最好的调味剂,训练一天下来,什么都香。
新兵三个月,每天都是训练。站军姿、齐步走、正步走,腰板挺直到酸痛;匍匐前进时,一不小心脸就得亲密接触泥土;俯卧撑俯卧撑再俯卧撑,胳膊酸得抬不起来还得坚持。那时候真想家,每次训练间隙,都忍不住偷偷看看家里寄来的信。
第一次站岗,紧张得手心直冒汗。深夜的哨位,四周漆黑一片,只有星星眨着眼睛。风吹草动都让我绷紧神经。记得有一次,一只野猫突然窜出来,我差点就开枪了——后来被老兵笑话了好久。
新兵期满后,我被分到了警卫连。刚开始我是个普通战士,负责站岗放哨、训练和各种日常任务。警卫连的工作比较特殊,纪律要求更严,但也有它的好处——伙食比其他连队好那么一点点。
和大多数新来的战士一样,我也有些格格不入。好在有个老乡小王,是早我一年入伍的老兵,他带着我熟悉环境,教我很多部队里的"潜规则"。比如怎么偷偷加餐不被发现,怎么在训练间隙找时间
补觉,这些小技巧让我很快适应了新环境。
"小李,晚上站岗的时候,腰带要绑紧点。上次有个新兵腰带松了,被连长抓到,罚站了一宿。"小王总是这样,事无巨细地提醒我。虽然有时候觉得他啰嗦,但心里还是挺感激的。
1979年,我有了个新身份——警卫连炊事班长。说起来,这还真是个意外之喜。我从小在家里就喜欢帮妈妈做饭,到了部队后,有几次连队搞活动,我主动下厨,做了几道家乡菜,没想到连长和指导员都夸赞不已。就这样,我被调到炊事班,没多久就当上了班长。
当炊事班长可不轻松。每天凌晨四点就得起床,开始准备战士们的早餐。夏天还好,冬天那叫一个冷啊,手冻得跟冰棍似的还得切菜。不过我挺享受这个过程的,看着战友们吃完饭满足的表情,再累也值得。
炊事班的活儿虽然辛苦,但也有不少乐趣。最让我开心的是,作为炊事班长,我有权力决定菜谱,在有限的原料中变着花样给战友们改善伙食。逢年过节,我总会想办法多弄点肉,做个红烧肉或者酱排骨,让大家过个好年。
"老李,你做的红烧肉真香啊,比我妈做的还好吃!"每次听到这样的夸奖,我都乐得合不拢嘴。
有一次,我偷偷用剩下的肉末和面粉做了一批包子,趁着半夜大家都睡了,给每个宿舍送去几个。第二天早上,连队的氛围特别好,战友们都神神秘秘地向我投来感激的目光。当然,这事儿差点被连长发现,幸好指导员帮我打了掩护。
"小李啊,你小子有一套,不过下次这种事情提前跟我说一声。"指导员私下对我说,语气虽然严肃,但眼里却带着笑意。
成为炊事班长后,我的社交圈子也扩大了。通信站的女兵们经常结伴来找我,其实是想蹭点小灶。通信站距离我们连队不远,那里有十几个女兵,在部队这种环境里,她们就像鲜花一样引人注目。
记得有个叫小张的女兵,长得挺漂亮,每次来都笑眯眯地说:"李班长,今天有什么好吃的啊?我们站里的饭菜可没你们连队的好。"我总是故作严肃地回答:"军人以苦为乐,哪有那么多好吃的。"然后偷偷给她们留点水果或者点心。
女兵们来的次数多了,战友们就开始起哄。特别是王胖子,总是挤眉弄眼地问:"老李,看上哪个了?要不要哥们帮你牵线搭桥?"我每次都红着脸否认,其实心里确实有点小鹿乱撞。
部队里的感情
很单纯,也很真挚。虽然大家嘴上互相打趣,但遇到困难时都会伸出援手。记得有一年冬天,我发了高烧,浑身无力还坚持做饭。小王发现后,二话不说就把我扛回宿舍,然后接替了我一整天的工作。
"兄弟,身体要紧,饭菜我来做,你好好休息。"小王拍拍我的肩膀说。那一刻,我真的有些感动。
炊事班长的身份也给我带来了一些特权。比如能经常出营采购物资,这让我有机会接触到更多外面的信息和新鲜事物。有时候,我会给战友们带回一些小零食或者杂志,大家围在一起分享,那种氛围现在想起来还挺温馨的。
部队的日子虽然辛苦,但我也在这个过程中成长了不少。从一个懵懂的农村小伙子,变成了能够管理一个炊事班的小干部,这中间的转变,离不开连队领导的信任和战友们的支持。
女兵们来炊事班的频率越来越高,甚至有几个胆子大的,会偷偷塞给我小纸条,上面写着"谢谢李班长的照顾"之类的话。每次看到这些,我都心跳加速,但又不敢有什么表示——部队纪律严明,男女关系是大忌。
有一次,通信站的小张生病了,我特意熬了一锅鸡汤,托战友给她送去。结果这事被指导员知道了,我挨了一顿批评。
"小李啊,你身为炊事班长,要以身作则。这些小动作,战友们都看在眼里。"指导员语重心长地说。我低着头,脸红到了脖子根。
那段时间,我和小张的关系成了连队的热门话题。不管走到哪里,总能听到有人小声议论。压力之下,我们都刻意保持了距离。直到半年后,她调离了通信站,我们才在一次偶然的碰面中交换了地址,承诺以后要保持联系。
军营里的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每天忙碌充实,有欢笑也有泪水。最难忘的还是那些和战友一起度过的夜晚,熄灯后的宿舍里,大家躺在床上聊天,谈家乡、谈理想、谈未来。
"老李,退伍后你想干啥?"王胖子经常这么问我。
"回家乡开个小饭馆吧,让更多人尝尝我的手艺。"我半开玩笑地回答,其实心里也不太确定。
转眼到了1982年,我即将退伍的消息传来。整理行李的那天晚上,我睡不着觉,回想着这几年的点点滴滴:第一次站岗的紧张,第一次做大锅饭的手忙脚乱,和战友们一起流汗训练的日子,通信站女兵们的笑脸...
离别的日子终于到来。那天,全连队的战友们来送我,连饭都顾不上
吃。小王塞给我一包他珍藏的茶叶,王胖子偷偷在我行李里塞了一瓶白酒。指导员拍着我的肩膀说:"小李,这些年辛苦了,回地方上好好发展。"
最意外的是,已经调走的小张也来了。她悄悄递给我一个小盒子,说是退伍纪念。直到上了回家的火车,我才打开看——是一只手表,表盘背面刻着"愿你前程似锦"六个小字。
回到家乡后,我真的开了一家小饭馆,取名"军营小厨"。店里的招牌菜就是我在部队时常做的几道家常菜。生意渐渐红火起来,不少老战友专程来捧场,每次相聚都少不了一顿畅聊和一场酒局。
儿子上初中时,有一天突然问我:"爸,你在部队的时候,是不是很威风啊?"我笑了笑,告诉他:"没什么威风的,就是每天起早贪黑做饭,偶尔给战友加个餐,然后被女兵们缠着要好吃的。"
说起来,当年那个叫小张的女兵,后来真的和我有了联系。退伍后第三年,我们结婚了,她就是孩子他妈。每次我和儿子讲起部队的往事,她总是在一旁笑着补充:"你爸爸啊,当年在部队可受欢迎了,尤其是我们通信站的女兵,都爱往他的炊事班跑。"
如今,那段军旅岁月已经成为珍贵的回忆。虽然时光流逝,但军营里养成的习惯和性格却影响了我的一生。早起、整洁、坚韧、责任感,这些品质让我在地方上的生活和工作中也一直受益。
有时候想起那个叠不好被子的毛头小子,再看看现在的自己,真觉得是部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那些年吃过的苦,流过的汗,都化作了宝贵的财富,伴随着我一路走来。
"爸,你还记得你当年做的红烧肉的配方吗?"儿子接手小饭馆后,经常这样问我。我笑着回答:"那是军人的秘密,不过可以教给你这个'军二代'。"
如今,"军营小厨"已经成了我们镇上的招牌小店,我和老伴每天忙碌却很充实。偶尔,会有穿着军装的年轻人来店里吃饭,看着他们的身影,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阳光和汗水的军营,回到了那个年轻气盛的自己。
其实人生就像站岗,需要坚守也需要前行。军营的记忆,就是我人生中最亮的那颗星,在漫长的岁月里,指引着我一步步走到今天。
"老李,明天连队搞庆功宴,你有什么好点子不?"耳边又响起王胖子的声音。我笑了笑,那些记忆,真好啊。
师友们,这个故事最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
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李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