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考核的稿件里有一条关于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的新闻,这可是当时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热度非凡,稿件里给出了大量的着陆点的精确地理坐标,格式是标准的度、分、秒。
文| 任平生
编辑| Fukasa超勇的
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央视每年的主持人大赛可以说是神仙打架,能够走到第二赛段的也都是行业中的佼佼者,然而今年的央视主持人大赛有些令人失望,这种错误频出。
考核的稿件里有一条关于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的新闻,这可是当时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热度非凡,稿件里给出了大量的着陆点的精确地理坐标,格式是标准的度、分、秒。
而有选手在播报时,面对形如“101°04’09””的坐标,直接“掐头去尾”,只念出了“101度”,正确的读法应该是“101度04分09秒”,这不光是初中地理知识,更是新闻播报中对精确性最起码的尊重,这种错误,已经不是口误,而是对信息核心价值的消解。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军事装备型号上,稿件中的“歼-10”,被一位选手读成了“歼-幺零”,“红-19”则被念成了“红-幺九”,听着好像差不多,但行内人都知道,这是两码事。
“歼-十”、“红-十九”是专业领域内约定俗成的规范读法,是一种话语体系的规则,这就像医生的专业术语,外行人听着别扭,但却是专业性的体现,搞混了,就显得太外行。
更让人费解的是,犯下这类错误的选手,履历相当漂亮,其中一位,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这可是业内的黄埔军校。
她不仅有四年的工作经验,而且已经担任省级卫视《山东新闻联播》的主播近三年,这样的背景,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经验,都应该是过硬的。
然而,在赛场上,面对那个地理坐标,她明显慌了,她在准备时还曾向搭档求助,可惜没得到帮助,这种反差让人不禁思考:顶尖的教育和丰富的经验,为什么还会失灵?
这或许暴露了一个“断裂带”,从学校的理论学习,到真实职场中高强度、跨领域的新闻实践,中间存在着一条鸿沟。
日常工作中,主播可能更多地关注自己要播报的核心内容,对于神舟飞船着陆这类重大但非本人负责的新闻,缺乏主动的深度学习。
这种“知道”和“会用”之间的距离,恰恰反映了从业者日常学习习惯的缺失,以及对工作细节的不够重视,名校光环和从业经验,并不能自动填补这个坑。
在信息满天飞的时代,新闻主播凭什么让观众相信?凭的不仅仅是字正腔圆,更是作为“信息把关人”的专业素养,任何一个细节的失误,都是在侵蚀这份宝贵的信任。
听说在央视内部,有非常严格的惩罚机制,比如读错一个字就要罚款,据说一个字两百块,这并非不近人情,而是在捍卫一种职业精神:零差错是底线。
我们得区分错误的性质,如果是一个生僻字,或者突发新闻里一个陌生的名词读错了,观众或许还能理解,但像经纬度、军事型号这种有固定规范、可以提前准备的内容,再出错就说不过去了。
这暴露的不是知识储备问题,而是职业态度问题,它直接动摇了主播在观众心中的专业形象,观众会想,连这么基础的东西都搞错,你播报的其他内容我还能信吗?媒体的公信力,就是这样被一点点消磨掉的。
说到底,新闻主播这个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进化,过去,你可能只需要一副好嗓子和标准的普通话,但现在,这远远不够。
挑战不再仅仅是语言表达,而是对跨领域知识的整合与精确传达,主播必须完成一次关键的角色转变,从一个单纯的“语音传递者”,进化为一名真正的“信息诠释者”。
只有把终身学习内化为一种职业本能,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边界,才能在日益复杂的舆论场中站稳脚跟,赢得观众发自内心的尊重和信任,从“不出错”到“懂更多”,这条路,没有捷径。
来源:Fukasa超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