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7年,78岁的安德烈·纪德拿了诺贝尔文学奖,他写的《窄门》也跟着火了。这本书用书信的形式讲了一对法国表姐弟的爱情故事,他们从小一起长大,看着挺般配,但最后表姐阿丽莎在疗养院去世了,表弟杰罗姆非常伤心。
1947年,78岁的安德烈·纪德拿了诺贝尔文学奖,他写的《窄门》也跟着火了。这本书用书信的形式讲了一对法国表姐弟的爱情故事,他们从小一起长大,看着挺般配,但最后表姐阿丽莎在疗养院去世了,表弟杰罗姆非常伤心。
很多网友都懵了:明明互相喜欢,咋就成悲剧了?有人说是因为宗教原因,有人说阿丽莎没事找事,但很少有人注意到,作者纪德是同性恋。
故事一开始就特别狗血,四个十几岁的年轻人搞起了四角恋:杰罗姆喜欢阿丽莎,阿丽莎的妹妹朱丽叶喜欢杰罗姆,杰罗姆的好朋友又喜欢朱丽叶。青春期的感情复杂很正常,但里面明显有男权社会的影子。
阿丽莎居然主动想把杰罗姆让给妹妹,她觉得这样才算是顾全大局;朱丽叶不想掺和在阿丽莎和杰罗姆之间,又不愿嫁给杰罗姆的朋友,最后随便找了个秃头中年商人嫁了,才算把这摊子事压下去。
本来想着四角恋结束后,杰罗姆和阿丽莎能顺利在一起,杰罗姆去外地读书时,他们俩天天写信,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见面还能一起看星星、看月亮,亲戚朋友都默认他俩是一对。
杰罗姆提了好几次订婚的事情,但阿丽莎就是不同意。家里没人阻拦,也没有反对意见,那阿丽莎到底在怕什么呢?
纪德家信的是新教,新教有很多规矩,阿丽莎就信了教义里说的“窄门”理论,觉得走宽门会下地狱,只有走窄门才能得到永生。如果跟杰罗姆一起过幸福的生活,就是走宽门,那对不起上帝,所以即使再爱他,也得躲着。
但同样面对“窄门”,杰罗姆的做法和阿丽莎完全不一样。阿丽莎守着教义压抑自己的感情,而杰罗姆被拒婚后,竟然沉迷于最荒唐的淫乐,开始自我放纵,还把所有的错都推给阿丽莎,说是她不订婚导致的。
在《窄门》出版之前,纪德把杰罗姆那段自白的日记给删了,只保留了阿丽莎冷酷无情的一面。这种双重标准太明显了:好像宗教禁欲主义只管女人,男人犯了错随便找个理由就能糊弄过去。
后来,杰罗姆和阿丽莎久别重逢,阿丽莎平时忙着做家务、读那些宗教小册子,让杰罗姆觉得她很俗气。他不喜欢阿丽莎的新发型,觉得她穿的粗布胸衣不好看,连他送的画和两人一起看的书都被换成宗教小册子,他很失望。
阿丽莎十几岁就挑起了家里的重担,洗衣做饭,还得照顾爸爸和弟弟,家里的活儿把她累得筋疲力尽,哪还有心思去想那些?后来阿丽莎生病了,让弟弟照顾她,结果弟弟一疏忽,她就离家出走了,最后一个人死在了疗养院。
《窄门》是纪德写的一本自传体小说,他自己说书里写的真事比编的还多。纪德是同性恋,这和他从小信仰的新教教义完全相反,他为此纠结了很多年,也是最早为同性恋说话的名人之一。
现实中他对自己的老婆一点男女之情都没有,但在小说里他却写了杰罗姆特别爱阿丽莎,还把自己早年信宗教的狂热和对男人的心思,写成阿丽莎越爱越要躲的理由。
阿丽莎这个角色看起来不真实,是因为纪德在她身上加了很多东西:外壳是他表姐兼妻子,里面装着他早年的宗教想法,还有他对异性恋爱情的误解。小说结尾虽然放了阿丽莎的日记,但这些内容是纪德和杰罗姆挑选过的,那时候阿丽莎已经死了。
很多人读《窄门》时,都把悲剧归咎于宗教或者阿丽莎的性格,却没注意到纪德这个角色的局限性。虽然纪德因为性取向在当时算是边缘人,但他是个有钱有文化的法国男人,根本没法真正理解家里女人的难处。
阿丽莎一门心思追求的“窄门”,其实就是男权社会套在女性脖子上的无形枷锁。就连拿过诺贝尔奖的大作家纪德,也没能跳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自身身份的局限。这本书最值得现代人反复思考的,就是要透过爱情和信仰的表面,看清背后女性真实的生存困境。
来源:时光故事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