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秋分,牢记:1要戴,2要动,3不喝,4不冻,为冬天做准备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16:15 1

摘要:天刚转凉,忽冷忽热,街头巷尾却有人穿着短袖、喝着冰饮,甚至清晨还在跑步锻炼。这看似健康的“习惯”,其实已经在悄悄掏空身体的底子。有个矛盾你可能没想过:人一旦进入秋分,身体并不是越来越强,而是悄悄开始走下坡路。

天刚转凉,忽冷忽热,街头巷尾却有人穿着短袖、喝着冰饮,甚至清晨还在跑步锻炼。这看似健康的“习惯”,其实已经在悄悄掏空身体的底子。有个矛盾你可能没想过:人一旦进入秋分,身体并不是越来越强,而是悄悄开始走下坡路。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反常?秋天不正是“收获”的季节吗?阳光正好、空气清新、瓜果飘香,怎么就成了“身体滑坡”的起点?问题就出在“秋分”这两个字上。

秋分一过,昼夜平分,但阳气开始真正收敛,阴气悄然上升,人从精神到身体,都进入了一个“由盛转衰”的过程。

这时候,最怕你还在用夏天的思维过日子。很多人以为,秋天才刚开始,不需要太多讲究。可惜身体比我们更清楚节气的变化。

中国传统医学早就说了:秋分属金,金主肺,肺气虚则百病生。西医也找到了支持这一说法的证据——秋冬季是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病的高发期,而风险的积累,往往从秋分这一天开始。

所以如果你觉得“秋天还早”,其实已经晚了。不信你看看,身边是不是越来越多人咳嗽、流鼻涕、犯哮喘?年纪大点儿的,早晚一凉就手脚冰凉、胸闷心慌。这不是偶然,是节气在拉扯你的身体。

秋分之后,身体真正开始“变脸”。现在起,照着“1要戴,2要动,3不喝,4不冻”四句话做,为过冬打下底子,比吃啥保健品都靠谱。

第一个“要戴”,不是口罩,是围巾。

很多人忽略了脖子这个“要害”。中医说“颈为诸阳之会”,意思是这里是阳气交汇的地方。一旦风寒从这里侵入,寒邪顺颈入肺,肺主皮毛,感冒、咳嗽、气喘统统找上门。

西医怎么看?颈部是交感神经密布的区域,温度骤降,血管收缩,会影响血压、心率,甚至诱发脑供血不足。

尤其是早晚骑车或晨练时,脖子一凉,整个人都打哆嗦,别小看这点冷风,能把身体的“火苗”吹灭。

所以秋分一到,别怕热,围巾戴起来。选个薄款棉质的,早晚出门围一下,不闷不热,护住阳气,防的不是今天的病,是三个月后的旧疾。

第二个“要动”,动的不是腿,是肺。

你以为秋天最该锻炼的是肌肉?错了。秋分后最该保护的是肺功能。肺是秋天的“主角”,一旦功能下降,不只是咳嗽那么简单,连免疫力都会跟着下滑。

静坐久了、懒得动,肺活量下降、排痰功能变差,病毒就容易乘虚而入。

所以秋分后的锻炼,重点不是跑得快,而是呼吸要深要稳。传统导引术里讲“调息养肺”,现代研究也发现,深呼吸能增强肺泡弹性、改善血氧饱和度。

怎么动?不是非得晨跑、举铁。每天早晚各做10分钟腹式呼吸、八段锦、太极拳,比你上健身房汗流浃背还有效。肺气一足,整个人都有精神。

第三个“不喝”,不是酒,是冰饮。

夏天刚过,很多人还停不下来那口“冰可乐”“冰奶茶”。以为秋天不热了,喝点冰的没事。错了,恰恰是秋分后,你的脾胃最怕受凉。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一凉,整个身体的代谢都慢下来。

西医研究也发现,低温饮料会导致胃黏膜血管收缩,抑制消化酶分泌,造成胃肠功能紊乱。尤其是早晨空腹喝冰饮,不仅寒气直入,还可能诱发胃痉挛。

中医讲“秋燥伤肺”,肺与大肠相表里。一凉一燥,咳嗽便秘一起来。所以到了秋分,冰饮必须停,连凉茶都要谨慎。喝点温水、桂圆红枣茶、陈皮水,顺顺气,润润肺,比啥都强。

第四个“不冻”,冻的不是身,是脚。

你可能想不到,很多老寒腿、关节炎、痛经,根都在秋天没护好脚。脚是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血液循环差,一冷,最先受罪。

中医讲“寒从脚起”,西医也有数据表明,脚部受凉会引起全身血管收缩,增加心脏负担,诱发高血压、心绞痛甚至中风。

尤其女人、小孩、老人,脚冷一夜,第二天就可能腰酸腿痛,甚至头痛鼻塞。

所以秋分后,袜子得穿好,地板别赤脚踩,睡觉最好用热水泡泡脚。别嫌麻烦,这不是仪式感,是保命感。

有个细节值得注意:很多人只在冬天才用热水泡脚,其实最应该泡的是秋分之后。这时候阳气开始内收,用热水泡脚可以引火归元,把浮在表面的“热气”往里收,帮助身体适应寒凉。

说到底,秋分不是让你焦虑,而是一个提醒。它是大自然给身体的“最后通牒”:你准备好过冬了吗?

如果现在还不调一调作息,不调一调饮食,不调一调穿衣习惯,等到真正入冬,身体就会“秋后算账”。

你可能会发现,情绪开始低落、记忆力变差、睡眠变浅、胃口变差,这一切都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从秋分这天悄悄拉开序幕。

西医有个说法叫“季节性疲劳综合征”,中医则说“秋思伤神”。两者说的是同一件事——秋天的变化不仅影响身体,更影响情绪和精神。

所以秋分之后,还有一件事特别关键——别熬夜。很多人秋天容易困,却硬撑着不睡,结果越熬越累,越累越虚。

中医讲“秋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这是养生智慧,不是古板传统。现代研究也发现,深度睡眠对免疫系统的修复作用,在秋冬季更为明显。

你以为是多睡一小时,身体却是在悄悄修炉补火。现在这个节点,比任何时候都更适合调整生活节奏。别再想着“等有空了再说”,时间不会等你,节气不会等你,身体更不会等你。

秋分,是一场身体与自然的“默契配合”。你顺应了,它就给你能量;你违背了,它就让你吃亏。

所以记住这四句话:

1要戴,戴住阳气;

2要动,动活肺气;

3不喝,不喝冷饮;

4不冻,别冻脚底。

整个冬天的底子,就藏在这几件不起眼的小事里。

等到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的日子,你会庆幸,自己在这个秋分没掉以轻心。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李文慧,张树义.秋季节气与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关系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2,26(9):1056-1059.

[2]黄璐琦,周超凡.中医体质与节气养生关系探析[J].中医杂志,2020,61(5):389-392.

[3]王志勇,陈娟.秋季养生知识科普传播效果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23,39(4):348-351.

来源:医学大讲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