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商业从隋唐开始发生重要变化,商品市场的繁荣,促使了商业向近代型转化,具体表现就是商业由纯粹的贩运型商业,向商品生产与商业贸易相结合的方向过渡。
中国商业从隋唐开始发生重要变化,商品市场的繁荣,促使了商业向近代型转化,具体表现就是商业由纯粹的贩运型商业,向商品生产与商业贸易相结合的方向过渡。
杜宝《大业杂记》记载,隋朝的东都洛阳市内有120行、3000余肆、400余店,而这些行、肆、店,已经不是早期城市中那些临时性的摊铺了,而是固定的店铺。
到了唐朝,市场内的商业活动又得到更大的发展,这从一些市场内的专用名词含义的变化,可以看出这个发展过程。
唐朝的“肆”已经完全不是早期封建城市中表示同一类商品摊位的排列,而是“所以陈货鬻之物也”,而“店者,所以置货鬻之物也”。这两句话出自《中华古今注·卷上》。
“肆”的含义不仅扩大了,表示为除了商品本身之外的放商品的地方,“店”更直接表示为放上平的地方。
说明当时的“肆”、“店”已经类似于今天用来零售或批发的商店了。
在唐朝的长安市内,已经有了帛肆、鞋肆、衣肆、酒肆、茶肆、书肆,以及类似今天拍卖行或寄卖店的“寄附肆”。
除此以外,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唐代城市中又兴起了早期的金融机构——“柜坊”,它经营的业务犹如后来的钱庄,相当于现在的银行,一方面吸收存款,一方面经营放贷。
除了柜坊,为了用钱方便,不至于拿着大量的金银铜钱到处活动,还出现了飞钱;甚至于来唐朝做生意的外国商人,也有专门的“外汇银行”,为了外商做生意方便,一般都是集吃、住、商、娱、贷等业务于一体。
再说句题外话,外国商人到大唐来做生意,比如波斯商人的波斯货币,我们是不认可的,要兑换成大唐货币。
也许就是属于大唐的强大和自信吧。
柜坊的出现,把城市的商业活动、金融活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然而,由于封建体制的束缚,尽管唐朝的商业和手工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它始终没能冲破围绕市场四周的高墙。
纵观唐朝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和变化,它只是中国商业史上的一个前后交替的过渡阶段,当时的城市仍然保持着“堡垒功能”的主要特点。反映在商业上,仍然是“集中市制”。
围绕在市场四周的高墙,虽然已经龟裂剥落,但是还是像一圈沉重的枷锁,束缚着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就如著名学者傅筑夫先生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作的形象比喻:唐朝虽然发展了,但它还是在“旧瓶中装进了一些新酒”。
这个“旧瓶”到了北宋才被彻底打碎。
我们在之前已经说到,北周世宗柴荣因为看到京城商业的发展,人□的增多,京城原有的规模和建制与日益发展的社会经济不相适应,因此下诏扩大京城的规模和市场的建制。
中国古代的城里人生活: 007宋明城市:“烟火气”和资本主义萌芽 - 华夏派掌门的文章 - 知乎
这充分说明,随着“新酒”的不断发展和膨胀,曾经的“旧甁”已经装不下了,已经开始裂缝。
到了北宋,随着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政府终于顺应潮流,不再执着于扩大“市场”,而是正式下令取消“集中市制”。
沿续千年的坊巷、阛闠、宫市制度终于崩溃,“旧瓶”终于被打碎了,那高耸坚实的阛闠和坊墙倒塌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宽敞明亮的街道和沿街开设的各式店铺。
据史料记载,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自从废除“集中市制”以后,商业区很快发展到全城各处。
来源:时光漫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