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种被称为“记忆橡皮擦”的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正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巨大挑战。如何更早发现,更早预防,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在借助快速AD数字化评估系统,打通社区筛查和医院诊疗之间的“断层”,摸索一套新的防治模式。
每年9月为世界阿尔茨海默病(AD)月,9月21日为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今年的主题是“早防早治,守护认知”。
这种被称为“记忆橡皮擦”的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正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巨大挑战。如何更早发现,更早预防,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在借助快速AD数字化评估系统,打通社区筛查和医院诊疗之间的“断层”,摸索一套新的防治模式。
一支显影剂,一次10分钟的无创扫描,就能在认知衰退症状出现的十年前预警阿尔茨海默病。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迎接这场“大脑健康保卫战”的准备?
数字化早筛系统
形势严峻:中国AD患者超千万例
阿尔茨海默病已成为中国最严峻的公共健康挑战之一。随着人口快速老龄化,中国AD患者总数已超1000万,位居全球首位。与此同时,中国AD 及其他痴呆的患病率、死亡率等相关数据随着年龄增加不断上升,而到了80岁及以上高龄阶段,患病率会呈现快速增长。
“80岁是一半(5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裴中教授指出这一严峻现实。这意味着每两位80岁以上的老人中,就有一位可能患有AD,彻底颠覆了“健忘是正常衰老”的传统观念。
“过去人们认为阿尔茨海默病(AD)查出来也没得治,只能看着,自然没有动力做检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主治医师张毓莹坦言。
近年来,随着治疗药物的出现和新媒体宣传的普及,公众对AD的认知正在发生转变。“既然有药物了,大家不再完全觉得这是一个没得治的病”,筛查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张毓莹所在的核医学科,每年为数百例疑似AD患者进行PET-CT检查。
早筛突破:数字化筛查进入社区
“在人出现症状之前,甚至可以提前到10年左右就可以检出异常蛋白的沉积。”张毓莹医生介绍了PET-CT技术的突破性进展。
这种检测方法只需静脉注射显影剂,等待1小时后进行5-10分钟的扫描,无痛且设备噪音低,舒适度较高。与传统抽血和脑脊液检测相比,PET-CT不仅能发现异常蛋白,还能精准定位蛋白在脑内的分布区域。同时,借助专用的AD人工智能诊断工具,可对扫描结果进行全自动智能定量分析,并与全人种正常人数据库进行比对,生成直观的可视化结构报告。此外,通过整合数字认知评估与血检,为构建精准AD诊疗体系提供支持,有助于早期识别、及时干预阿尔茨海默病,并为个体化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社区筛查方面,裴中教授团队已经建立了一套三级筛查体系:第一步是居家通过APP、小程序等数字工具,进行一分半钟的初筛;第二步是社区辅助筛查,同样用数字化工具提供15分钟左右的详细评估;筛查出的高危人群,可以进一步进行血液检测,第三步是转诊至医院进行PET-CT检测以及多学科会诊(MDT)干预。
通过该体系,初筛可排除50%人群,社区阶段进一步筛选至30%,最终仅10%的高危人群需转诊至医院,极大提高了筛查效率。
采用人工智能对PET/CT影像进行全自动定量分析
现实挑战:资金与认知度成早筛普及两大瓶颈
“早筛的价值,在于对危险因素的干预。”裴中教授指出,对于认知未受损的阳性人群,通过对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的干预,以及认知方面的训练,可以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和进展。
一项广州老年健康与痴呆的队列研究显示,170多例PET正常人数据中,有30多例Aβ蛋白阳性、认知尚未受损的案例,其中10多例Aβ蛋白沉积量很大,CL值到了40%-50%,已经达到国际上药物治疗标准。研究对这部分人群随访3-5年,进行非药物干预和认知训练,只有一例出现病情进展。“如果不干预的话,按照国际数据,大约1/3的人会在3-5年内进展。”
早筛和提前干预的积极意义显而易见。但AD早筛推广面临多重瓶颈。
一是相关资金不足。“目前主要依赖红十字会、民政等部门支持,需将人均成本控制在接近常规体检水平才能实现规模化筛查。”
二是公众认知度低。“人们不来做,他觉得没事,每次筛都要社区送本书或者发点鸡蛋给你,但主动参与筛查的,往往是我们非目标人群的健康居民,而真正需要关注的高危群体或潜在患者,反而因为认知不足而参与度不高。”裴中教授指出,需要达到80%的普筛率才能真正实现早筛价值。
借助数字化工具,推广居家筛查,建立社区-医院绿色转诊通道,避免片段化诊疗,这些都是裴中教授团队提出的解决方案。“我们医院内部的资源进行了整合,变成了MDT,包括神经科、老年科和PET中心整合在一起,社区筛查出来的高危人群,有专人对接,进入医院的诊疗系统。”裴中教授介绍。
中山一院神经科与核医学科正在进行多学科协作(MDT)
未来展望:社区为主战场,数字化提升基层能力
“未来AD防控的主战场肯定是在社区。”裴中教授强调两个原因:一是AD是慢性长期病,不可能都到三甲医院;二是老年人都在社区,可及性要求基层必须承担更多责任。
“要让社区的力量达到或相等三甲医院的水平,以前做不到,现在数字化之后就可以做到。”据悉,目前上述模式已计划在南沙、黄埔等区试点,计划逐步推广至越秀等老龄化重点区域。
对于普通民众,专家建议:60岁以上都应该关注脑健康,有危险因素(糖尿病、高血压、AD家族史、外伤、基因异常)的人群应从50岁开始关注。筛查手段可从数字化评估开始,逐步根据情况选择血检、磁共振或PET-CT。
同时,大众对于PET-CT的认知误区也值得注意。“大家一听PET-CT就很害怕,其实大可不必。事实上,我们计算了一下,单做一次脑部PET基本上和一个胸部CT是差不多的,确实有辐射,但是这个辐射很小,在安全范围内。”张毓莹医生解释。
AD的早筛未来如何突破瓶颈?裴中教授眼中看到的是这样一个未来:三甲医院作为“大脑”,通过数字化连接社区的“四肢”,形成有机整体。
社区医生不再需要记住复杂的量表和使用方法,数字化工具已经将知识转化为简单操作流程。检查的设备未来可能会变得更小、更专用于脑部检查,甚至可能下放到区域医疗中心。
这场关乎千万人晚年质量的战役,胜负手就在于能否在症状出现前的黄金十年,锁定风险并及时干预。
南方+记者 严慧芳
【作者】 严慧芳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