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筑“粮仓” 年丰好风光——内蒙古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实践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3 08:36 1

摘要:内蒙古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和8个粮食规模调出省区之一,有北疆“粮仓”美称。2024年,内蒙古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一连丰”。多年来,内蒙古坚决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筑牢丰产根基,智慧科技赋能为农

9月,扎赉特旗好力保镇彩色稻田画扮靓金秋。海航 摄

9月,突泉县圆葱丰收,农户脸上洋溢着喜悦。 曾令刚 摄

金秋九月,呼伦贝尔农垦的大豆丰收了。9月17日,大兴安岭扎兰河农牧场分公司第二连(队)工人正在运粮车上平整粮堆。 于颖 摄

9月16日,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上库力农场小麦开镰收割。 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李新军 摄

秋风起,丰收至!眼下,内蒙古广袤的田野间农机轰鸣,农民忙碌,丰收的愿景变为丰收的实景,沃野田畴共享喜悦。

内蒙古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和8个粮食规模调出省区之一,有北疆“粮仓”美称。2024年,内蒙古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一连丰”。多年来,内蒙古坚决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筑牢丰产根基,智慧科技赋能为农业插上腾飞翅膀,种好“塞外粮”丰盛“中国碗”。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2025年9月23日是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在这样一个丰收的季节,《乡村振兴》版推出特别策划,请跟随记者的脚步,看内蒙古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铺展出的北疆丰收画卷。

河套平原,饱满的小麦早已颗粒归仓,奏响收获的乐章;兴安岭下,稻田已换上金黄的盛装,酝酿着丰收的味道;黑土地上,大型机械有序穿梭,在广袤田野间绘就高效耕作新图景……金秋时节,内蒙古大地处处洋溢着粮丰农稳的蓬勃气息。

2024年内蒙古粮食产量首次迈上800亿斤“新台阶”,达到820.1亿斤,居全国第六位。2025年,全区总播种、粮食播种、经济作物播种面积预计实现“三增”,为全年粮食丰收筑牢根基……内蒙古持续从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发力,为端稳端牢“中国饭碗”贡献更多“内蒙古力量”。

提产量,为粮食安全“添底气”

眼下,兴安盟扎赉特旗好力保镇的水稻迎来了成熟期。

收割、脱粒、入储……在好力保镇古庙村的稻田里,几台大型联合收割机来回穿梭,随着机械的轰鸣声,金黄的谷粒顺着传送带涌入机顶的储粮仓。“我今年种了260亩地,种的是早熟品种,预计每亩产量在1400斤左右。”古庙村水稻种植户吴敌说。

过去,新米要想抢“鲜”上市需要舍弃一定的饱满度。如今,随着稻种培育优选、科技种田和水肥精细化管理,稻米饱满度一年比一年好,价格也更高了。

作为兴安盟优质水稻的主产区,好力保镇依托优质的水土资源和成熟的种植技术,不断优化水稻品种,提升稻米品质。今年全镇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2.7万余亩,水稻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

好力保镇的水稻丰收图景,正是内蒙古粮食生产稳中有进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内蒙古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良种良法、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等举措,持续稳定粮食产能。

春耕备耕是全年粮食生产的首战,更是全年粮食丰产的基础。今年春耕备耕之际,内蒙古各级农牧部门早安排、早部署、早行动,进一步抓好政策宣传,释放重农抓粮积极信号。内蒙古提早下达绿色高产高效、粮油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小麦“一喷三防”等种植业惠农资金,发布玉米大豆马铃薯生产者补贴、耕地轮作补助等支持粮食生产政策清单,稳定农民种粮收益,调动农民种植粮食积极性。

同时,内蒙古各级农牧部门持续做好技术服务。全区组建11个自治区级专家组,新建404人的单产提升专家库,加强与7位院士和专家团队深度合作,为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人才支撑。今年,内蒙古还发布了19项种植业主推技术、60个农作物主推品种、征集了50条大面积单产提升宣传标语等信息,实现单产提升国家整建制推进县和自治区重点旗县全覆盖。

今年,全区开展了“建设1000万亩单产提升示范区、辐射带动‘吨粮田’达到1000万亩左右”大面积单产提升“两个一千”行动。自治区农牧厅在全国首次出台《高质量推动大面积单产提升稳定粮食增产的若干措施》政策措施,从“增产、增收、增效”等三个方面,推出16类41项举措;各地倒排工期、挂图作战。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内蒙古粮食播种面积多年保持在1亿亩以上,粮食总产量从2022年的780.1亿斤增至2024年的820.1亿斤,粮食总产和单产均创历史新高,为“中国饭碗”装更多“内蒙古粮”。“肉库”更加充实,肉类总产量从2022年的277.8万吨增至2024年的300.8万吨,羊肉、牛肉产量居全国第一,每年向区外调出肉类150万吨以上。“奶罐”端得更稳,全区牛奶产量由2022年的733.8万吨增至2024年的776.7万吨,连续7年位居全国首位。规模以上乳制品产量461.9万吨,连续3年保持全国第一。

稳根基,给粮食生产“攒后劲”

金秋时节,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蛮会镇红旗村的7000多亩高标准农田里,饱满的葵花盘迎着阳光微微颔首。

“以前最怕秋雨多,水在地里退不出去,葵花根就泡烂了,整株整株地死。你看现在这葵花盘,又大又实,籽粒也饱满,今年收成差不了。”捧起沉甸甸的葵花盘,村民常友明满眼欣喜。

近年来,红旗村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节水控水等各项试验示范工作。从地头的小排沟到村里的支沟,再到连接总排干的干沟,一套完整的排水系统让积水“有处可去”。

高标准农田建设补上了灌排设施不足的短板,增强了农田的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同时,农田从原来的小块变成了大块,再配合北斗导航播种、水肥一体化和玉米密植技术,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产量也稳步提升。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关键举措。巴彦淖尔市围绕田块整治、地力提升、灌溉设施、道路工程、防护林网等内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计划2027年将灌区内符合条件的739.3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为促进农业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奠定基础。

藏粮于地,让北疆“粮仓”越来越稳固,确保任何时候都能产得出、供得上。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内蒙古着力抓好“一块田、两块地”,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157万亩,逐步让以往不宜耕作的“巴掌田”“陡坡地”变成宜机宜耕、稳产高产的“整片田”,力争到2032年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同时,做好黑土地保护和盐碱地治理两篇“文章”,通过精准施策,既守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又激活盐碱地的生产潜力,全方位提升耕地质量与利用效率,夯实农业发展的土地根基。

粮食生产的出路在科技。增加科技投入、强化科技推广、加大科技培训……如今,以科技赋能粮食生产的理念,已成为内蒙古践行藏粮于技战略的广泛共识。

近年来,内蒙古加强农牧业基础研究和前瞻布局,密切结合市场需求和重点领域,集中力量进行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让优势更优、强项更强。目前,全区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4%,为把农牧业打造成现代化大产业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一粒良种,千粒好粮。内蒙古深入推进种业振兴行动,聚焦优势特色产业,在“育”和“繁”上下功夫,建立联合攻关和科企合作机制,推进实施12个“育种联合攻关”项目。同时,用好60个“看禾选种”平台和102个“科技小院”平台,推动优良品种进场入户。

在筑牢种业根基的同时,内蒙古同步发力提升农牧业绿色发展水平,打出农牧业生产方式绿色升级“组合拳”。

2023年以来,在全区开展农业节水增效行动,新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792万亩,新增水肥一体化777万亩。在黄灌区,推广直滤滴灌等技术146万亩;在地下水超采区,推进管灌改滴灌201万亩;在旱作区,新建集雨设施灌溉面积12万亩,节水高效农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内蒙古还实施畜禽粪污整县利用推进项目,推广粪污就近就地还田利用模式,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2.5%。

强机制,让北疆“粮仓”更稳固

扎赉特旗瑞秋农牧专业合作社推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五统一”模式,有效降低了农户的种植风险,提升了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单打独斗”的农户转变为“抱团发展”的产业参与者。

依托达拉特旗万稻粮水稻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昭君镇沙圪堵村水稻种植面积规模逐年扩大,从水稻的稻苗培育、种植指导、收割储藏、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全程经营管理,通过利益联结机制让村民共享产业发展成果。

土默特左旗年年有余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加强种子供给、农资配送、田间管理、粮食烘干、收储等环节服务带动当地种植业规模化发展,以“全链条服务”为抓手,串联起农业生产各关键环节,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

从一域到全局,“田保姆”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社会化服务由“耕、种、防、收”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拓展延伸,促进农业节本增效,不仅让农户省心省力,更把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中,激发土地产出潜能。

重良制、善经营,农牧业生产更高效。目前,内蒙古针对烘干、保鲜、仓储、冷链等薄弱环节,培育提供产销一体化服务的合作社2.8万个、运销服务为主的合作社3816个、加工服务为主的合作社3009个。围绕乳、肉、草等特色优势产业,推动社会化服务向养殖业领域拓展,在47个牛羊养殖大县(旗)推广“1+N”订单式、“公司+农户”打包式、“诊疗+防疫”拓展式和“病死畜处理+有机肥生产+动物防疫”三位一体式4种兽医社会化服务模式,更好满足小农牧户多元化服务需求。

同时,通过强化机制体制,提升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效益。内蒙古积极招引外来企业,定向引进头部企业、链主企业落户内蒙古,带动农牧全产业链发展。还制定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培育壮大农副食品加工业行动方案(2025—2027年)》,落实“精深加工9条”政策措施,将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作为自治区10大产业集群之一重点推进。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从良种良技的迭代、经营体制的革新到田垄间的丰收喜悦,内蒙古在广袤田野间书写出粮仓充盈的答卷,让“中国饭碗”盛满“内蒙古粮”的底气更足。(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韩雪茹)

来源:正北方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