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我市将法律援助纳入市政府重点民生实事,截至目前,累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3万件,无偿提供法律咨询10.3万人次,受援人满意度100%,挽回社会经济损失1.5亿元。法律援助,正如一场“及时雨”,悄然浸润千家万户,成为困难群体依法维权的重要依靠。
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活动现场
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梁琨 杜文闻 实习生 孙雨涵 摄影报道
“多亏了法律援助律师帮忙,不然我这工伤赔偿真不知道该怎么要回来!”在济宁市法律援助中心,进城务工人员老李紧紧握住律师的手,连声道谢。
这样的暖心画面,如今在我市各级法律援助机构时常上演。
法律援助,是国家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当事人提供无偿法律服务的法律保障制度,在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更在于让法治阳光照进每个人的生活。
2025年,我市将法律援助纳入市政府重点民生实事,截至目前,累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3万件,无偿提供法律咨询10.3万人次,受援人满意度100%,挽回社会经济损失1.5亿元。法律援助,正如一场“及时雨”,悄然浸润千家万户,成为困难群体依法维权的重要依靠。
在法律援助普及初期,不少群众心里都藏着一份顾虑:“法援案件不花钱,会不会‘走过场’?”这份担忧,恰恰点出了法律援助工作的核心——质量。
“‘质量’二字始终被摆在法律援助工作的‘生命线’位置。我们严格执行全国法律援助服务规范和案件质量评估规则,坚决做到不合格的案卷不归档。”市司法局副局长宋忠逵介绍。
我市通过常态化开展案件质量评查与督导,落实办案人员自查、机构核查和第三方评估等机制,实现对案件全过程的质量把控,并实行补贴与质量挂钩,严守质量底线。依托国家级智慧全能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标准化试点,我市系统梳理涵盖申请、审查、办理、评估等全流程的63项法律援助标准和165项国家级窗口服务标准,推动服务从管理到执行“有标可依、有章可循”。近年来,济宁法律援助案件质量持续位居全省前列,多次获评“山东省十佳法律援助案例”,在司法部抽查中也实现“全优”评价。
为妇女群体开展专项活动
商讨案情
专业的律师队伍,是案件质量的“底气”所在。据市律师协会会长朱玉冰介绍,我市按未成年人、妇女、进城务工人员等,细分领域组建专业服务团队;采取“岗前考核+年度复训+案例研讨”模式,分层分类开展培训——新律师强化职业道德与流程规范,骨干律师参与专项服务与跨部门协作,专家律师则进入法援专家库负责疑难案件指导与质量评查,全面提升服务队伍的专业能力和实战水平。
政策好不好,关键看群众知不知道、会不会用。为此,我市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性普法活动。其中,面向务工人员推出“法律援助安‘薪’行动”,为妇女群体开展“法援护芳华 维权暖万家”,针对未成年人定制“法援护苗 守护青春”等专项服务,推动法律服务下沉基层、直达百姓身边。
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褚春红介绍,让法律援助惠及更多群体,尤其要关注特殊人群的需求。我市为农民工、老年人、残疾人开辟“绿色通道”,实行“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指派、优先办理”,对行动不便者还提供预约、延时及上门服务,把法援“办公室”搬到群众家中。同时,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如外卖员、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今年已办理相关法律援助案件2658件。此外,针对家暴、虐待等特殊情况,免除经济困难证明,直接予以受理。
为让群众“少跑腿、好办事”,我市着力打造347个法律援助工作站和4325个村(居)联络点,构建起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服务网络。让群众尤其是偏远地区的老人、残疾人,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法援“联系人”,真正实现了“求助有门”。
曾经,不少群众像外卖骑手小周一样,觉得“打官司”离自己很远,“请律师”更是想都不敢想。“直到被拖欠工资,社区联络点的工作人员帮我申请了法援服务,才知道维权这么方便。”小周感慨道。
到群众身边普法
12348律师职守解疑答惑
法律援助,解决的不仅仅是个案的公平,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群众的法治观念和行为方式。建筑工人老张说:“以前被欠薪,只知道去工地‘闹’,现在明白了,只要有劳动关系证明,走法律程序一样能讨回公道。”越来越多的群众从“权利模糊”走向“权益清晰”:进城务工人员知道了“未签合同可追双倍工资”“工伤认定时效为1年”;遭遇家暴的妇女懂得了可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清楚财产分割的法定条件;外卖员、网约车司机明晰了“平台用工关系的认定标准”。
行为层面,群众维权方式正从“盲目私了”转向“理性依法”。我市推行的“指派+点援”模式,让群众可以根据纠纷类型自主选择专业律师,明确“什么纠纷适用什么解决方案”,纠纷激化率近年来显著下降。更深远的是,法律援助正在社会层面播下法治的种子,企业主动规范用工,未成年人学会自我保护。
“学法、懂法、守法、用法”逐渐变为日常,法治敬畏和规则意识深入人心。“我们将聚焦群众需求,持续提升服务质量,深入推进法律援助均等化、标准化、便利化建设,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法律援助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让法治的阳光温暖更多的人民群众。”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庆峰说道。
从城乡全覆盖的服务网,到“全优”的案件质量,再到群众法治观念的提升,济宁法律援助用“及时雨”般的服务润泽万家,既解群众急难愁盼,更为法治社会注入坚实力量,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亮每个角落。
来源:济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