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春分,同学聚会苏州,到“姑苏城外寒山寺”一游。苏州古称姑苏的由来有一种说法:夏朝有一位大臣“胥”助大禹治水有功,舜王把此地册封给“胥”,故此地名为“姑胥”。“姑”是古吴语中的拟声词,无实际意义。吴语中 “胥”、“苏”读音相近,且“胥”字较生僻,“姑胥
作者:曾德海
2025年春分,同学聚会苏州,到“姑苏城外寒山寺”一游。苏州古称姑苏的由来有一种说法:夏朝有一位大臣“胥”助大禹治水有功,舜王把此地册封给“胥”,故此地名为“姑胥”。“姑”是古吴语中的拟声词,无实际意义。吴语中 “胥”、“苏”读音相近,且“胥”字较生僻,“姑胥”遂逐渐演变为“姑苏”。
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古运河边,寺院坐东朝西,占地约20亩,为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寒山寺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于世,寺内建筑主要有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碑廊、枫江楼等。寒山寺始建于南朝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
寒山寺并不靠山,是因唐代两位高僧寒山、拾得任寺中主持而得其名。寒山寺在宋代更名为“普明禅院”及“枫桥寺”,其后又恢复原名“寒山寺”。一千多年来,寒山寺屡兴屡毁屡建,现存建筑多为清代所建,建筑设计和布局等都凸显江南园林风格。寺院水陆相接、花草相映、石木相应。建筑古朴典雅、错落有致,建筑内木雕、石雕和绘画等突出佛教主题。寺内有枫桥夜泊、山门夕照、普明宝塔、古碑长廊、寒拾问道、千年钟声、逾樾诗碑等十二景。张继、杜牧、陆游、范成大、岳飞、唐寅、文徵明、董其昌、李鸿章、刘海粟、李大钊、启功等名家名人都在寺内留下了墨宝。所以,寒山寺这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刹,既是一座禅意满满的佛教圣地,也是一处画意浓浓的江南园林,更是一方诗意盈盈的文化宝地。
写寒山寺,就得说说它的一诗、一钟、一碑、二桥、二仙、一文化、二记录。
火了寺院的唐诗
中唐某年(有人说是在756—758年之间,也有人说比这段时间更早或更晚)深秋,张继流落江南,乘船经古运河抵达苏州,船泊枫桥边。是夜,张继见月亮落下、乌鸦鸣叫、寒霜遍洒,看江枫萧萧、渔火幽幽,听寺里低沉的钟声传来,想到家国多难,孤寂一人流落他乡、人生渺茫,触景生情,提笔写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七言绝句。短短的四句高度浓缩了姑苏城外深秋的月、鸦、霜、枫、渔火、寺院、钟声、客船等景象,又深刻地隐述了一个游子的家国之忧和内心深处的无奈 。这首诗是写景、写情、抒愁的代表作,它从姑苏传向全国、从中国传向海外、从中唐传到如今、从文人墨客传到市井百姓。
因这首诗,许多人知道了不大出名的寒山寺,各地香客、僧侣、游人纷纷来到这里或拜佛、或参禅、或听钟、或看景,如此一来寒山寺大火起来,张继也因这首诗名扬天下。诗中“江枫”二字是有争论的,有的说是指江边的枫树;有的说是指“江村桥”、“枫桥”;还有人说张继的原作此处是“江村”二字。对“夜半钟声”也有人质疑——因为寺庙通常是“晨钟暮鼓”,如何来的“夜半钟声”?就连北宋欧阳修也对此质疑。
故有人说张继流落至此,忧国忧民、满腹心事,夜晚久久不能入眠,待到熟睡时寺里晨钟开始敲响,张继误以为是夜半钟声。其实,张继并没有弄错,唐时吴中地区的寺庙确有夜半敲钟的习俗。这种“夜半钟”有人说叫“定夜钟”,子时敲响;有人说叫叫“幽冥钟”,是为“拯救地狱之灵”而敲响:打钟,“愿一切恶道诸苦并皆停止”;闻钟,兼说佛咒,“得除五百亿劫生死重罪”。
张继与同时期的李、杜相比,名气要小很多,但他这首诗却被中国历代唐诗选本所录用,也被亚洲一些国家收录教科书中。诗中表达的空寂、孤独和物哀之美,更与日本民众的审美十分契合,所以千百年来《枫桥夜泊》在日本广为流传。
传承千年的古钟
张继诗里提到唐钟早已失传,明嘉靖年间寒山寺僧人按唐钟模样重铸了一口青铜钟,可惜这口钟后来也不知所踪。有人说唐钟在战乱中被恶人所融毁,也有人说明钟在明末流入日本——故而康有为诗云“钟声已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风。”明清时期,那口给无数人以无限遐想的大钟中国人在寻找,日本人也在寻找,均无果。1905年,日本僧人山田寒山曾铸钟一口铜钟赠与寒山寺,这口钟在抗战期间不知所踪。1980年,日本佛教团体曾向寒山寺捐赠了一口仿唐式青铜钟。现悬挂于六角形二层重檐钟楼的大钟为江苏巡抚陈夔龙在1906年所铸,钟高1.2米,底部直径1.2米。
大钟敲响,不仅是报时和集众,更是象征着对众生的慈悲和智慧的启迪。近几十年来,每年的元旦和除夕,寒山寺都会举行敲钟仪式,敲钟108下——紧敲18下、慢敲18下,不紧不慢18下,如此反复两次。敲钟108下既象征一年轮回、除旧迎新,因为一年有12个月、24节气、72候(5天为1候,一月6候),合起来就是108;敲108下也寓意可祛除人的108种烦恼——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
饱经沧桑的诗碑
最早的《枫桥夜泊》诗碑为宋代大学者、宰相、李清照的外公王珪所书写,这块诗碑后来毁于战火。明代,文徵明曾写过一块《枫桥夜泊》诗碑,因为损毁,只有几个字尚可辨认,现存的文徵明诗碑是碑刻家根据文徵明书法字样精心仿刻的。
1906年重修寒山寺时,江苏巡抚陈夔龙请清末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经学大师逾樾书写《枫桥夜泊》诗文,由苏州刻碑高手钱荣初刻碑。逾樾诗碑正面三行自右而左书写《枫桥夜泊》一诗,石碑背面有跋三行,每行18字,自右而左。逾樾诗碑不仅正面、背面刻文,两侧面也刻有数行小字,这种四面刻字的诗碑在寺庙中是极其罕见的。逾樾写这块碑时已85岁,他的书法老道、笔意浑圆、大气稳重。就在逾越写碑文之后几个月,他就去世了,《枫桥夜泊》碑文成为逾越的绝笔。逾越是清末名士,章太炎、吴昌硕和日本著名的汉学家井上陈政都出自其门下,所以逾樾书写的这块诗碑极其珍贵,它是寒山寺的镇寺之宝。
逾樾在日本是一位大受欢迎的学者,《枫桥夜泊》在日本是妇幼皆知的唐诗,所以寒山寺愈樾诗碑为日本人极度重视。抗战期间,日本侵略者大肆掠夺中国文物,《枫桥夜泊》诗碑为日本人所觊觎。当时日本大阪朝日新闻社企图以举办“东亚建设博览会”的名义,将诗碑运到日本,并欲在展览期间另刻一块诗碑掉包、在海运归还途中制造沉船事件以蒙骗世人。这一阴谋的幕后推手就是南京大屠杀的元凶、日本侵略军华中派遣军司令、甲级战犯松井石根。大汉奸梁鸿志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把诗碑交给日本,就请原刻逾樾诗碑的钱荣初依照原样刻了一块诗碑,想以假乱真骗过日本人,后因故该诗碑未运出而存于南京总统府内。
抗战胜利后“民国画坛第一人”吴湖帆请国民党元老张继书写《枫桥夜泊》碑文,相隔一千多年两个张继同写一块碑文,也是一段佳话了。但张继老先生在写完碑文的次日就与世长辞,《枫桥夜泊》碑文也成了他的绝笔。此外,明代大书法家沈度、清大臣李鸿章、现代名人李大钊、刘海粟、启功等,也都书写过《枫桥夜泊》诗碑。一首诗,被那么多名人书写在同一寺院,这也是寒山寺的一大特色了。
跨越古今的两桥
两桥,即江村桥、枫桥。江村桥位于寒山寺内,距寒山寺照壁20米,跨古运河,西起寒山寺北街,东至寒山寺弄。江村桥为单孔石拱桥,花岗石间以少许青石构成,桥中部高起部分为平面,桥东西两端分别为25级、30级条石台阶。桥长38.7米,桥面净宽4.3米,净跨10.8米。江村桥始建于唐代,清康熙年间重建,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在江村桥,孟浩然留下了“曾作江村桥上立,风依酒幌客依愁。” 的诗句;明文徵明也留下了 “一坞桃花偏入意,江村桥畔小淹留。”的诗文。
枫桥建于何时不知,笔者认为它不迟于晚唐,有杜牧七绝《怀吴中风秀才》诗为证—— “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疏雨过枫桥”。枫桥明崇祯末年曾重修,1770年重建,现枫桥为同治六年所建。枫桥长39.6米,桥面净宽4.2米,跨度10米,位于寒山寺旁,跨古运河。枫桥也为单孔石桥,花岗石建筑,桥面中部为平面结构,东西两坡分别为30级、28级台阶。枫桥东坡落于姑苏城三大关之一的铁岭关,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塞和重要的交通运输要道。在清代,枫桥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粮食集散地,以至有“枫桥塘上听米价”之说。千百年来,枫桥下舟楫来来往往,唐宋明清不少名家在枫桥留下了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名篇佳作——杜牧、张继,陆游、范成大,高启、谢晋,陈杰等无一不是。
江村桥、枫桥相距很近,依河相对。两桥造型美观、工艺精湛,历尽沧桑、屡毁屡建,跨越千年仍雄踞运河之上。
世人景仰的两仙
两仙,即 “和合二仙”,就是寒山和拾得。传说寒山原名韩山,因科举考试不顺和家庭变故,从长安来到浙江天台山,久居寒岩,自称寒山子。拾得幼年被家人遗弃,天台山国清寺丰干禅师将其领回寺院并取名拾得。拾得在国清寺做厨僧,时常接济当时还未入寺院的寒山。丰干见寒山、拾得二人感情甚好,便将寒山也招进寺里做厨僧。寒山、拾得成为莫逆之交,后又同时爱上一个叫白莲的姑娘。
当寒山知道白莲钟情于拾得后,为成全好友拾得,寒山便离开国清寺远赴苏州,在枫桥剃度成了和尚。拾得知道原委后,也离开白莲姑娘,千里迢迢寻找寒山。在枫桥边的一个小寺庙,拾得意外得知寒山就在这里,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他未来得及准备礼物,就在寺边的荷塘摘了一枝大荷花准备送给寒山。寒山知道拾得来寺寻找自己后,很是感动。他知道拾得远道而来一定饥肠辘辘,就用竹篾盒装了一盒食物带给拾得。
寒山、拾得老朋友相见,盒、荷互赠。“盒、荷”与“和、合”读音相同, 象征“和谐”、“合好”。二人相见后拾得也在枫桥小寺为僧,不久,寒山、拾得都成为该寺主持,寺院因两人的到来香火渐旺。寒山、拾得在佛学上共同探究、在诗作上相互学习、在生活上相互照顾、在人生道路上相互扶持。他们亲密无间、互相成就成为千年佳话,因此他们被人分别称为“和神”与“合神”。1733年雍正皇帝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和合二圣”之名由此盛传,“和合”二仙也因此扬名。
寒山、拾得被称为“和合二仙”是跟他们与世无争的豁达、洒脱、超然、大度密切相关的。寒山拾得有一段对话非常精妙——寒山问: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之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这一问一答字字珠玑,你说这是不是“神仙对话”?
为纪念寒山、拾得二仙,寺中僧人于清代在藏经楼内建了一间寒拾殿。殿内塑寒山拾得像,一人持荷枝、一人持净瓶,二人披衣露胸、嬉戏逗乐,特别喜庆。殿正厅有一幅楹联十分精妙:“座上有寒山拾得,仍是钟声敲佛地;庭中无杂垢嚣氛,何须月影锁禅门。”
底蕴深厚的文化
底蕴深厚的文化,即寒山文化。寒山文化是指以寒山诗作为核心、融合了儒释道精髓、并以“和合”精神为内核的文化体系。寒山文化以“和合”为核心理念,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心灵的和谐统一 ,它既吸收了儒家“和为贵”的伦理观,也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还融合了佛教的宽容与忍让精神。
寒山不仅是一位高僧,也是一位诗人,他生前写下600多首诗歌,其中300余首编入寒山诗集。寒山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它的语言通俗性、思想多元性和形式自由性。寒山诗歌不刻意雕琢,语言质朴自然,注重口语化、白话化,并以独特的禅意和隐逸风格著称。寒山诗歌儒释道交融,诗歌融合儒家入世、道家隐逸和佛家的超凡脱俗思想,既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悟,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在艺术手法上,寒山诗歌以五言为主,形式灵活多变,不拘于格律束缚。寒山诗的独特风格被称为“寒山体”,对后世文学和海外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寒山文化通过诗作、绘画、戏剧等多种形式传播,对日本禅宗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日本,也建有一座寒山寺,寺内也有一块《枫桥夜泊》诗碑 ;在日本,妇幼皆知道《枫桥夜泊》这首诗;现在的元旦和除夕,有不少日本游客专程到苏州寒山寺,聆听那穿越千年时空的寒山寺钟声。
此外,寒山文化倡导甘于清贫、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寒山文化的精髓现在依然适用,其“和合”精神对构建和谐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大有裨益的。
令人惊叹的两记录
寒山寺钟碑广场(2008年建成)上的大铜钟和大诗碑,同创新的世界纪录。铜钟2006年铸造成功,响铜(铜、金、锡、铅、锌合金)铸成。钟高8.588米,钟底最大直径5.188米,重108吨。钟面主体是69800字的《大乘妙法莲华经》铭文,加上其它铭文钟面总共70000余字。2007年耸立的一座巨大诗碑,诗碑总高16.9米、宽5.3米、厚1.3米,总重390吨。石碑的正面为逾樾书写的《枫桥夜泊》一诗,背面刻有乾隆皇帝御笔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大诗碑碑石取自山东济宁嘉祥县,几十名工匠耗费5个多月才将它开采出来,后又经过半个月时间将其经京杭大运河运抵苏州;大铜钟则是由武汉铜钟铸造厂浇铸的。看到这口工艺精湛、造型美丽、金光闪闪、钟声悠扬的铜钟出自于我生活了50年的城市,一股自豪之感不觉油然而生。
经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证,大铜钟和大诗碑分别为世界第一大佛钟、世界第一大诗碑。看到这大佛钟和大诗碑,内心真的为苏州人对佛教文化的尊崇、对蓬勃文旅的热衷以及苏州人追求极致的精神所折服。
寒山寺可写的东西很多,限于篇幅,挂一漏万在所难免。
最后,以一首《枫桥春览》、一首《枫桥听钟》结束拙文。
枫桥春览
柳绿桃红花满天,摩肩接踵拾寒前*,江枫*舟楫知何处?独有钟声在耳边。
注*:拾寒——拾得、寒山。注*:江枫——江村桥、枫桥。
枫桥听钟
春里西辞黄鹤边,枫桥侧畔读遗篇。梵音阁外钟声起,诵尽寒山万古禅。
2025.4.6于武汉
来源:作家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