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学者有大梦想!20 年拼出生命之树,半数物种待探寻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3 15:41 1

摘要:在北京举行的“格致论道”第65期活动上,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鲁丽敏讲述了自己从事葡萄科研究的经历。她说她有一个梦想——把葡萄科所有植物绘成一棵生命之树,并标注它们的位置。

在北京举行的“格致论道”第65期活动上,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鲁丽敏讲述了自己从事葡萄科研究的经历。她说她有一个梦想——把葡萄科所有植物绘成一棵生命之树,并标注它们的位置

他们团队已经花了20多年的时间了。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拼出了500多个物种的位置,但这棵树的另一半还在路上。

外人听到“画生命之树”,会觉得这像是一个艺术项目。但这项工作背后是大量的形态观察、野外采集、DNA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鲁丽敏所在团队通过全球采集葡萄科的野生样本,把每一个物种的基因序列进行比对,重建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葡萄科植物大约有1000个物种,分为16个属。研究人员要通过野外观察它们的形态特征,再结合分子数据,判断它们是否属于同一类群。

比如非洲的“葡萄瓮属”,过去一直被认为是极少数的热带奇特植物。2014年,鲁丽敏团队在云南德宏地区发现了其中国的新记录种。

然后跟德宏州林草局的一些老师进行合作,林业局的老师定期去巡山,然后打电话进行沟通,他们花了很长时间进行反复采样、比对,直到2017年才正式发表研究成果

科研的浪漫并不是来自风景,而是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完成任务。鲁丽敏团队的足迹遍及亚洲、非洲、南美等多个地区。

他们在印尼被红蚂蚁咬,在澳大利亚遇到绿蚂蚁,在南美被蚋叮咬,在东南亚的石灰岩地形中摔伤。就是为了采到够得着的果实,他们有时候甚至要“叠罗汉”或者绑上石头投掷枝条来获取样本。

一次野外采集中鲁丽敏看到一种大麻藤属的粉色果子,因为好奇剥开了一半,手立刻肿了起来。有一些果实人们大多数都会觉得难吃,但是鸟类却非常喜欢。鸟类视力好、味觉差,这些颜色鲜艳的葡萄科植物就跟为鸟类定制的一样,鸟吃了果实还能帮助葡萄传播种子。

在这些艰难条件下,他们还要每天采集植物、压标本、烘干、记录数据。每一个标本都要经过整理、编号和分子取样,为后续的基因测序打下基础。研究越深入,对采集的精度要求就越高。

或许有人会问这样基础研究的意义在哪?鲁丽敏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美国的康科德葡萄。这个品种广泛用于酿酒,但它的亲本来源已不可考。通过基因比对,研究人员帮助企业找到了它的父母本,为改良提供了方向。

另一个例子是中国农业上的实际应用。为了让葡萄在北方过冬,科研人员将抗寒山葡萄与玫瑰香杂交,育成了无需埋土越冬的新品种。这种葡萄品质好、抗冻强,已经在多个基地推广使用。

这些成果的背后,正是对葡萄属各类群深入了解的结果。如果没有系统采集和基因分析,就无法找到合适的杂交亲本。

尽管已经完成了500多个物种的拼图,但鲁丽敏坦言这仅是葡萄科生命之树的一半。还有一半物种尚未采集或分析,其中很多分布在热带雨林、石灰岩山地或地理条件复杂的区域,采集难度远高于已知物种。

为了补全这棵树他们还需要深入各地,继续采集、分析、比对。这项工作没有捷径,每一个结果都要经过反复验证。

鲁丽敏说:“20多年,我们拼出了主干和一半的分支。那剩下的一半物种在哪里?它们在树上的位置是什么?它们是怎么演化的?这些问题,才刚刚开始。”

科学不是一蹴而就的成果,更不是一场表演。鲁丽敏和她的团队用20多年时间,追踪葡萄科植物的演化历史,建立起一棵还未完成的生命之树。这不是为了观赏,是为了更加好理解。

一棵树可以是果园里的收成,也可以是人类知识的坐标。鲁丽敏的梦想不是个人的愿望,是对自然秩序的敬重。那些还未拼上的物种,也许正藏在茂密的林子里,等着被发现、被理解、被记录。

来源:瑛子的分享日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