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骨质疏松症的防治长期聚焦于钙代谢、激素水平及生活方式干预,而近年来“肠-骨轴”(gut-bone axis)的提出为骨代谢调控提供了全新视角。肠道菌群通过短链脂肪酸、胆汁酸等代谢产物影响骨重建,已获多项研究支持。然而,肠道菌群是否通过神经系统调控骨代谢,尚缺乏
编者按: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长期聚焦于钙代谢、激素水平及生活方式干预,而近年来“肠-骨轴”(gut-bone axis)的提出为骨代谢调控提供了全新视角。肠道菌群通过短链脂肪酸、胆汁酸等代谢产物影响骨重建,已获多项研究支持。然而,肠道菌群是否通过神经系统调控骨代谢,尚缺乏因果性证据。近期,北京医院内分泌科郭立新教授和潘琦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Multidisciplinary Healthcare发表了一项创新性研究,首次通过孟德尔随机化(MR)及中介分析,系统评估了肠道菌群、自主神经系统(ANS)与骨密度(BMD)之间的因果关联。研究发现,特定肠道菌群(如Lachnospiraceae NC2004)可通过调节心率变异性(HRV)影响BMD,中介效应达40.0%。该研究为“肠-神经-骨轴”(gut-nerve-bone axis)的存在提供了遗传学层面的实证,也为骨质疏松的神经调控机制开辟了新路径。
研究设计:
从“相关”到“因果”的遗传学验证
本研究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two-sample MR)方法,结合中介分析,系统评估了肠道菌群、ANS与BMD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数据来源于以下数据库:
肠道菌群:来自MiBioGen联盟的16S rRNA基因组关联分析,涉及211种肠道细菌类别;BMD:来自UK Biobank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汇总数据,样本量达583 314例欧洲裔个体,BMD通过足跟定量超声测量;
ANS活动:以HRV作为替代指标,数据来自一项包含53 174例欧洲个体的GWAS荟萃分析,选用正常心跳间隔的标准差(SDNN)、连续心跳间隔差值的均方根(RMSSD)和峰谷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或高频功率(pvRSA/HF)作为HRV指标,分别反映ANS整体活动、高频副交感神经调控及副交感神经活动。
研究设计包括两步MR框架(图1):首先评估肠道菌群对BMD的因果效应,其次通过中介分析探索HRV在肠道菌群与BMD关联中的作用。研究采用逆方差加权(IVW)回归作为主要分析方法,辅以MR-Egger、加权中位数等方法,确保结果稳健性。
图1. 研究设计概述
(A)两步MR框架;(B)实施两步MR方法的流程图
关键结果解读:
肠道菌群如何通过“神经”影响骨骼?
1
肠道菌群与BMD的遗传因果关联
研究显示,多种肠道菌群与BMD呈显著遗传相关性(图2),其中Coprococcus 2(β=0.03,95%CI:0.00~0.05,P=0.02)、Oscillibacter(β=0.02,95%CI:0.00~0.03,P=0.01)、Lachnospiraceae NC2004(β=0.01,95%CI:0.00~0.03, P
图2. 肠道菌群对BMD的影响
敏感性分析未发现水平多效性(P>0.05),且留一法分析表明无单一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对结果产生显著影响,证实了结果的稳健性。
2
ANS:肠道菌群与BMD的“桥梁”
研究评估了肠道菌群对HRV的影响以及HRV对BMD的影响。结果显示,只有Coprococcus2和LachnospiraceaeNC2004与HRV和BMD显著相关。在IVW模型中,Coprococcus2导致pvRSA/HF显著增加(β=0.15,95%CI:0.01~0.29,P=0.03),Lachnospiraceae NC2004导致RMSSD显著增加(β=0.05,95%CI:0.00~0.09,P
表1. 肠道菌群对HRV的影响和HRV对BMD的影响
研究进一步评估了HRV是否与肠道菌群对BMD的影响显著相关,IVW模型结果表明,pvRSA/HF(β=0.06,95%CI:0.03~0.08,P
3
中介分析:Lachnospiraceae NC2004 通过副交感神经影响BMD
中介分析显示,Lachnospiraceae NC2004对BMD的影响部分通过RMSSD介导,中介比例达 40.0%(95%CI:21.1%~58.9%,P=0.03)(图3);而Coprococcus 2通过pvRSA/HF对BMD影响的中介效应未达到统计学显著(P=0.39)。
图3. 肠道菌群通过HRV对BMD的中介作用
机制探讨:
肠道菌群-ANS-骨轴的多重通路
本研究首次通过遗传学方法验证了肠道菌群通过ANS影响BMD的“肠-神经-骨轴”。肠道菌群可能通过以下机制发挥作用:
1. 代谢产物:肠道菌群产生的代谢产物可直接激活肠道迷走神经,或通过血液循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进而调节ANS活动。
2. 神经调节:ANS通过释放神经肽(如NPY)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和功能,从而影响骨形成与BMD。
3. 免疫与内分泌调节:菌群代谢物(如5-HT、胆汁酸)可通过免疫细胞或内分泌途径间接影响骨代谢。
临床启示:
从“补钙”到“调菌”的骨质疏松防治新思路
该研究为骨质疏松的精准防治提供了全新视角:
1. 风险评估新指标:特定肠道菌群(如Lachnospiraceae NC2004)或可作为骨代谢异常的早期生物标志物。
2. 非药物干预靶点:通过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增强副交感神经活动间接改善BMD。
3. 神经调控治疗潜力:迷走神经刺激(VNS)等神经调控技术,或可成为骨质疏松的辅助治疗手段。
4. 综合管理策略:未来骨质疏松管理应从“单一补钙”转向“代谢-神经-肠道”多维干预。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研究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所有数据来自欧洲人群,结论在其他种族中的普适性需进一步验证;其次,研究仅聚焦部分肠道菌群,其他潜在影响因素和路径可能未被充分探索;第三,Coprococcus2的中介效应未达统计学显著性,可能由于统计效能不足或存在其他未探索的生物学路径;第四,表观遗传调控可能影响“肠-神经-骨轴”的交互作用,需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首次通过MR和中介分析,为“肠-神经-骨轴”的存在提供了因果性遗传证据。研究不仅揭示了Lachnospiraceae NC2004等菌群通过增强副交感神经活动提升BMD的中介路径,更将肠道菌群、神经系统与骨骼健康置于同一调控网络中。这一发现超越了传统“肠-骨轴”的范畴,为骨质疏松的神经免疫代谢机制研究开辟了新方向。随着微生物组学与神经科学的交叉深入,靶向“菌群-神经”通路或将成为骨健康干预的下一个前沿。
参考文献:Qiao X, Lou Y, Chen H, et al. The Gut Microbiota and the Nerve-Bone Axis: Insights from a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and Mediation Analysis. J Multidiscip Healthc. 2025 Jul 26;18:4233-4241.
来源:国际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