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公司年报曝猛料:掌门人尹志尧不再是美国人!国产替代再加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9 21:28 1

摘要:就在大家还在消化各种财报数据,琢磨经济走向的时候,中微公司(AMEC)的一纸年报,扔出了一颗意想不到的“深水炸弹”。

突发!中微公司年报曝猛料:掌门人尹志尧不再是美国人!国产替代再加速?

这年头,财经圈的大新闻,总是来得猝不及防。

就在大家还在消化各种财报数据,琢磨经济走向的时候,中微公司(AMEC)的一纸年报,扔出了一颗意想不到的“深水炸弹”。

消息不算长,但分量十足: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那位在中国半导体设备领域堪称“教父级”的人物——80岁的尹志尧博士,悄悄地,把自己的美国国籍,换回了中国国籍。

80岁,本该是儿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

可尹志尧,这位老爷子,却在这个时候,做出了一个足以搅动整个行业的决定。

这不仅仅是一个个人身份的变更,背后牵扯的,可能是中美科技博弈的暗流涌动,是中国芯片产业寻求自主突围的急迫心跳。

提起尹志尧和中微公司,在半导体这个高精尖的圈子里,几乎是无人不晓的存在。

尹老爷子的人生履历,简直就是一部浓缩的华人精英奋斗史,而且是顶级配置的那种。

1944年生人,国内顶尖学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然后远渡重洋,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拿到博士学位。

之后的人生,就像开挂一样,一路在硅谷最顶尖的半导体公司里摸爬滚打。

英特尔、泛林半导体(Lam Research)、应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这些名字,随便拎出来一个,都是行业里的巨无霸。

他在这些地方,不仅仅是打工,而是做到了核心技术岗位,手握着当时最前沿的半导体设备技术。

履历金光闪闪,是那种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顶配版。

直到2004年,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那一年,已经60岁的尹志尧,做出了一个让很多人不解的决定:回国。

他放弃了硅谷的高薪厚禄、优渥环境,带着十几位志同道合的伙伴,一头扎回了当时还相对“荒芜”的中国大陆,创办了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有限公司,也就是今天的中微公司。

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在中国本土,做出世界一流的半导体设备。

这在当时,几乎被看作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尹志尧,这位技术狂人,硬是带着团队,筚路蓝缕,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了过来。

中微公司,在他的带领下,成为了中国半导体设备领域的龙头企业,尤其是在刻蚀设备方面,打破了国外多年的垄断,是实打实的“国货之光”。

这样一个人物,他的每一个动向,自然都备受关注。

这次国籍的变更,更是引爆了话题。

翻开中微公司最新发布的2024年年度报告,在介绍尹志尧的部分,国籍那一栏,赫然写着“中国”。

对比一下,2022年的年报里,写的还是“美国”。

而2023年的年报,关于国籍的信息,似乎被“战略性”地省略了,并未披露。

从“美国”到“未披露”再到“中国”,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把目光投向了太平洋对岸,指向了美国在2022年10月出台的那份严厉的出口管制新规。

那份新规里,有一条特别扎眼,就是限制所谓的“美国人士”(US Persons)支持中国先进半导体制造。

这个“美国人士”范围很广,不仅包括美国公民,还包括持有美国绿卡的永久居民等。

简单来说,如果你是“美国人”,那么在没有获得美国政府许可的情况下,你就不能帮助中国的企业,去研发和生产那些先进的芯片,尤其是14/16纳米以下的逻辑芯片、128层以上的NAND闪存芯片等。

这项规定,对于那些身在美国技术体系内,又想为中国半导体事业贡献力量的美籍华人科学家和工程师来说,无疑是套上了一道紧箍咒。

尹志尧先生,作为中微公司的创始人和掌舵人,此前一直是美国国籍。

这意味着,按照美国的规定,他在指导中微进行某些先进制程设备的研发和生产时,可能会受到直接的限制。

这对于一个立志要带领中国半导体设备冲向世界之巅的企业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掣肘和潜在风险。

虽然无法百分百确定尹老先生变更国籍的唯一原因就是这个,但业内普遍认为,这绝对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考量因素。

毕竟,一边是曾经给予他知识和机遇的土地,一边是自己倾注了半生心血、寄托了家国情怀的事业。

这个选择,想必是艰难的,但最终,他选择了后者。

其实,在中微公司内部,围绕“美国人士”限制的调整,可能早就开始了。

就在2023年8月,中微公司就曾公告,有三位美籍核心技术人员不再负责核心技术的研发工作。

紧接着,同年9月(这里原文日期可能是笔误,应为2023年),又有两位美籍核心技术人员辞去了核心技术职务,不过他们人还在公司,只是岗位做了调整。

当时公司对外表示,这些调整都是为了符合法规要求,并且“未对公司的研发工作和经营成果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现在回过头看,这些人事变动,可能都是为了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所做的铺垫。

而尹志尧先生本人最终放弃美国国籍,可以说是这一系列应对措施中,最彻底、也最具象征意义的一步。

他用自己的行动,彻底摆脱了身份上的束缚,可以毫无顾虑地带领中微,向着更尖端的技术领域冲锋。

那么,摆脱了束缚的中微公司,现在状态如何呢?

年报数据给了我们答案,而且相当提气。

2024年,中微公司的营业收入达到了90.6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44.7%。

这是一个非常亮眼的增长速度,尤其是在全球半导体行业景气度并不算特别高的大背景下。

其中,贡献最大的还是看家本领——刻蚀设备。

这块业务的收入超过了72亿元,同比猛增了54.7%。

在国内市场,中微的刻蚀设备,基本就是“龙头大哥”的地位,市场份额遥遥领先。

不过,在漂亮的营收数据背后,公司的净利润却出现了下滑。

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16.16亿元,同比下降了9.5%。

钱去哪了?

答案是:砸研发!

年报显示,中微公司2024年的研发投入达到了惊人的24.5亿元,同比暴增了94.3%!

接近翻倍的研发投入,这手笔,不可谓不大。

这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中微正在不计成本地加速技术突破和产品迭代。

如果看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更能反映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是13.88亿元,同比增长了16.5%,这说明公司的核心业务盈利能力依然稳健。

巨额的研发投入也看到了成效。

公司表示,新设备的商业化周期正在缩短,从研发到推向市场,现在不到两年就能完成。

这速度,在需要长期积累和验证的半导体设备行业,相当不易。

除了在刻蚀领域继续深耕,中微还在下一盘大棋。

那就是补齐产业链上的其他短板,比如检测设备。

最近,由中微控股的子公司——上海超微半导体设备有限公司(简称“超微公司”),就进行了一轮增资。

这家超微公司,主攻的是技术壁垒极高的电子束检测设备,这是芯片制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也是国内相对薄弱的一环。

这次增资,引入了新的股东,值得注意的是,尹志尧先生个人也参与了这次增资。

大佬亲自下场掏钱,这信号再明确不过了:就是要集中火力,攻克这个“卡脖子”的技术难点。

增资完成后,中微公司对超微的持股比例降到了47.2%。

这或许意味着,中微希望通过更开放的股权结构,吸引更多的资源和人才,共同把电子束检测这块硬骨头啃下来。

对于未来,尹志尧先生这位80岁的老将,依然雄心勃勃。

他公开表示,要加快开发电子束检测设备,补齐行业短板。

他还定下了一个相当激进的目标:到今年(2024年)第三季度末,实现公司设备中主要零部件的100%自主可控。

目前这个比例已经超过了90%。

这意味着,中微不仅要在整机上领先,还要在核心供应链上实现完全的独立自主。

对于整个中国半导体设备产业,尹老的判断是乐观的。

他相信,再用5到10年的时间,中国的半导体设备产业,有能力达到国际最先进的水平。

这位在硅谷见证过辉煌,又亲手在中国开创了一片天地的老人,他的话,是有分量的。

从放弃美国国籍,到公司内部的人事调整,再到业绩的强劲增长和研发的疯狂投入,以及对未来的战略布局和坚定信心……

这一切串联起来,似乎都在指向一个方向:在外部压力和内部动力的双重驱动下,以中微公司为代表的中国半导体设备力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速度,奔跑在国产替代的赛道上。

尹志尧先生的国籍变更,可能只是这股洪流中的一个缩影。

但这个缩影,却折射出了中国科技产业在特殊时期下的韧性、决心和那份“一定要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执着。

这场由一个80岁老人的个人选择,在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石子。

这圈涟漪,或许预示着,属于中国芯片自主的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来源:云朵妈妈专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