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5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最新批准发布了《采用脑机接口技术的医疗器械术语》医疗器械行业标准。该标准明确界定了采用脑机接口技术的医疗器械相关术语与定义,将于2026年1月1日正式实施。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郭怡琳 于娜 北京报道
2025年9月15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最新批准发布了《采用脑机接口技术的医疗器械术语》医疗器械行业标准。该标准明确界定了采用脑机接口技术的医疗器械相关术语与定义,将于2026年1月1日正式实施。
据悉,该标准通过系统性构建脑机接口医疗器械的术语体系,明确基本概念、范式类型、信号形态、信号处理及应用等核心术语及定义,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对此,北京和君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史万奎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药监局通过快速程序推动该标准立项和制定,体现了对新兴技术领域标准建设的重视程度,旨在破解行业术语不统一、概念不规范等困扰行业发展的基础性难题。这项标准不仅提供了权威、统一的通用语言,也为脑机接口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和科学监管提供了关键技术依据。”
政策框架日趋完善
今年以来,我国已围绕脑机接口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落地,密集推出多项配套政策,逐步构建起更为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
3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印发《神经系统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创新性设立侵入式脑机接口置入费、侵入式脑机接口取出费、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适配费三大项目。
地方层面也迅速跟进,浙江省医疗保障局不仅对三类脑机接口医疗服务给出具体定价,明确将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适配费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8月,工信部、发改委、卫健委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首次以国家力量为脑机接口产业绘制完整发展蓝图。
在政策利好的推动下,资本对脑机接口领域的热情急剧升温。IT桔子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27日,年内脑机接口领域已发生投融资事件13起,金额共计9.23亿元;而2024年全年仅发生投融资事件6起,金额共计2.01亿元。
2025年前三个月,脑机接口领域公开融资总额就已突破4.3亿元,在投资数量及总额方面超过2024年全年。其中,上海阶梯医疗于今年2月宣布完成3.5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刷新中国植入式脑机接口单笔融资纪录。
沙利文大中华区执行总监周明子接受记者采访指出,“医疗领域是脑机接口技术目前最大的应用场景,也是技术应用最为成熟的领域。截至目前,我国多项临床试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在未来5到10年,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脑机接口(BCI)迎来快速发展,人机共生的新范式将被重塑。”
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2023—2025年,全球脑机接口(BCI)临床试验进入爆发期,脑机接口技术从实验室加速迈向临床。2024年,Neuralink首例人类患者实现意念操控电子棋盘的案例登上《细胞》封面引发舆论轰动。在此背景下,中国“脑计划”推动天坛医院、宣武医院、华山医院等中心,开展脊髓损伤、渐冻症(ALS)患者的BCI植入实验超30项。
在政策和技术双重驱动下,中国的脑机接口企业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脑机接口产业联盟发布的《脑机接口技术与应用研究报告(2025年)》显示,我国脑机接口企业总量已突破200家,这些企业广泛分布于25个省份。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27日,脑机接口概念下的A股上市公司已有42家。这些企业超八成成立于近十年内,呈现“小而专”的行业特征。相关企业主要分布在广东、北京和长三角地区,其中深圳、北京企业数量占比超过15%,长三角地区整体占比超过三分之一,达到34.87%,形成集群优势。
作为核心应用领域,脑机接口在医疗赛道的突破高度依赖临床资源,北京、上海等城市拥有丰富的医疗资源和临床应用场景,为技术验证提供试验场,并催生高净值人群对神经康复、疾病诊疗产品的刚性需求。
在商业模式上,国内企业选择了差异化发展路径:博睿康锁定医疗级半侵入式脑机接口,聚焦癫痫监测与干预;脑陆科技则主攻非侵入式EEG设备,切入消费级市场,覆盖睡眠监测、心理健康场景;NeuraMatrix主要致力于研发高通量柔性电极。
尽管脑机接口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高估值与低转化”矛盾。2018年以来脑机接口领域累计融资48起,不足医疗健康赛道同期总量(7990起)的0.6%,折射出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漫长爬坡期。
目前国内脑机接口企业多数处于早期融资阶段,2018年以来发生的融资事件中,A轮及以前轮次的占比高达85%以上。获投企业主要集中于人工智能和医疗健康领域,二者合计占比接近九成。
微灵医疗创始人李骁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指出,“目前脑机接口产业处于初步阶段,已经形成产业化雏形,还需要一些时间实现真正意义上商业化落地。从技术层面,脑机接口包括穿戴式和植入式,二者的区别在是否植入人脑内。前者因技术环节相对简化直观,而且不需要通过手术植入,从而落地速度可能更快。”
麦肯锡测算,2030年全球脑机接口医疗应用潜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00亿美元,2040年达到1450亿美元,其中严肃医疗150亿至850亿美元,消费医疗250亿至600亿美元。赛迪顾问预测,2027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55.8亿元,年增20%。
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将为无数患者带来希望。全球有超过30亿人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如中风、阿尔茨海默病、脑膜炎、癫痫和自闭症谱系障碍等。此外,全球每年约有6900万人遭受着因道路交通事故等导致的创伤性脑损伤。
这些患者中,相当一部分存在运动或语言障碍,脑机接口技术有望帮助他们重获交流能力和行动自由。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降低,脑机接口的应用还将从医疗领域扩展到教育、娱乐、军事等多个领域,成为人机交互的重要方式之一。
责任编辑:姜雨晴 主编:陈岩鹏
来源:华夏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