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3年1月18日清晨,一份加急电报从汕头直飞北京,中纪委值班人员连夜送到陈云案头。电报只写了一句话:王仲伏法,现场秩序良好。陈云看完,沉默片刻,把纸条折好放进抽屉。对他来说,广东这起案子终于画上句号,可留给全国干部的震动才刚刚开始。
1983年1月18日清晨,一份加急电报从汕头直飞北京,中纪委值班人员连夜送到陈云案头。电报只写了一句话:王仲伏法,现场秩序良好。陈云看完,沉默片刻,把纸条折好放进抽屉。对他来说,广东这起案子终于画上句号,可留给全国干部的震动才刚刚开始。
将时间拨回一年多前。1982年2月20日,海丰港口浓雾未散,一艘走私木壳船刚被扣留,仓库里堆满从港澳倒腾来的电视机、电冰箱、收录机。负责点收的人是王仲——海丰县委书记兼打私指挥部总指挥。那天他挑走了三十多块手表,还让司机顺带装上一台17寸黑白电视。没人敢吭声。王仲一句话,基层干部立刻“配合”,这种场景已持续数月。
有意思的是,王仲最早并不贪。他是天津蓟县人,1946年参军,枪林弹雨里负过伤。1950年转业南下,办事雷厉风行。当年组织上选他去海丰,就是看中他敢抓敢管。谁也没料到,一台小小的电视机会成为转折点。广播站那名年轻人敲门时,王仲本想拒绝,话到嘴边却成了“先放这儿吧”。从此门缝开了一条,他再也关不上。
1979年至1981年,海丰走私疯狂。靠近香港、澳门,来钱太容易,连中学生都琢磨去海边“捞一票”。王仲原本天天开会喊打击,可家里物件却越堆越多。统计显示,两年间他收受电视6台、冰箱1台、收录机2部,市价一万余元。更大的进账还在后头,他把目光盯向了扣押仓库——那是“现成的金库”,而且没人天天清点。
短短半年,仓库里少了331块手表、17部录音机、各类布料数百米,总价值五万八千多元。王仲把这些货物低价甩给亲友,再由他们高价倒卖,利润轻松翻倍。试想一下,在普通职工月薪三四十元的年代,六万九千多元是怎样的天文数字。难怪陈云看简报时手抖——一位县委书记,一口吞下基层干部近百年工资。
消息很快传到省里。初查组刚进海丰就碰壁:仓库账目两本,出入记录对不上;基层证言反复;县里一圈人对外口径统一。王仲甚至放话:“有人想整我?没门,看谁先走!”调查几乎陷入僵局。中纪委副书记王鹤寿受命南下,把办案重点放在突破家属。连续十九天谈话,王仲妻子陈巧兰崩溃,交代了赃款分散在十四个储蓄点的细节,部分账户还挂着死人名字,这才补齐关键证据链。
7月31日,王仲被正式批捕,转押揭阳县看守所。抵达第一夜,值班检察官李向东察觉不对,王仲死死护着床头柜。搜查时,在抽屉夹层发现两片手术刀片。李向东低声提醒:“别把事情越弄越糟。”王仲苦笑:“我不过想找个退出的法子。”一句话,仅二十三个字,却彻底断了他最后的退路——自杀未遂后,看守所警戒升级,全天灯火通明。
同年9月15日,汕头地区中级法院开庭。地委大礼堂座无虚席,侧门外挤满干部群众。控方列举证据厚达一尺,王仲仍辩称“先记账、后付款”。辩论进行到第三天,他突发心脏病倒在被告席,法庭只能暂时休庭。然而体检报告显示,病情并不危及生命。法院依法恢复审理,以情节特别严重、拒不认罪、社会影响恶劣为由,决定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判决结果报到省高院后,无一字改动。按照程序,仍需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就在此时,一些老同志写信求情,理由不外乎“老革命”“有功劳”。信件汇总后被送到陈云办公室。陈云批示十分简短:“改革开放伊始,必须杀一儆百,一定要枪毙。”四个月后,最高院核准死刑。
1983年1月17日上午,汕头人民广场寒风凛冽。公审大会宣读核准裁定,十分钟结束。押赴刑场前,王仲回头对李向东说:“记住,伸手必被捉。”他没有再说第二句话。枪声响起时,广场周围人群一片寂静,随后陆续散去。
值得一提的是,这起案件后来被法学界称为“改革开放第一案”。它触发了对经济犯罪高压治理的连续行动,同年底,沿海多地打掉了一批利用政策漏洞牟利的干部。更重要的,是干部队伍的心理震慑——一个县委书记因6.9万元伏法,数字虽小,杀伤力极大。许多基层领导被迫停下“顺走一台、拿走一件”的小动作,怕的正是那一纸死刑核准书。
此后,中央针对经济领域连续出台法规,完善物资查扣、仓储、拍卖等流程,堵住权力黑洞。制度在前,枪声在后,二者合力,才让贪念得到有效遏制。王仲的故事并未随着尘土落幕,它长期被作为典型案例写进各级党校教材。陈云当年的批示也常被引用,提醒后来人:改革带来机会,也放大诱惑,若缺乏畏惧,再小的缺口都足够把人拖进深渊。
王仲在海丰挖下的坑,已由后人回填。海丰今日主打港口物流和绿色能源,走私点早已拆除,旧仓库改成违纪警示教育基地。参观者站在当年堆满电器的水泥地上,很难再想象那段灰色岁月。可一旦抬头,墙上醒目的红字仍在:公私分明,秉公用权,谨记伸手必被捉。
来源:小妹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