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学习•跃青春 | “青读领航•建功支点”第10期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3 15:21 1

摘要:为落实“干部素质提升年”部署,深入推进“悦学习·跃青春——以书香聚力 共筑支点建设”主题读书活动,搭建青年思想交流平台,团团在“青春黄石”开设【青读领航·建功支点】专栏。

青读领航•建功支点

为落实“干部素质提升年”部署,深入推进“悦学习·跃青春——以书香聚力 共筑支点建设”主题读书活动,搭建青年思想交流平台,团团在“青春黄石”开设【青读领航·建功支点】专栏。

团阳新县委积极组织青年开展读书活动,本期特邀4位青年代表结合自身实践,从多元视角切入,深入解读文本内涵、畅谈阅读体悟,在思维碰撞中凝聚共识、激发共鸣。

聆听作风之声,践行时代之责

阳新县排市镇 文婧

你可曾听过一种声音——它不似军号的嘹亮,却指引着方向;它不是仙乐的华章,却荡涤着心房。它不喧嚣于高堂之上,却在每一个党员的脚步中、每一名干部的汗水里,默默回响;它不张扬于口头宣讲,却在执政为民的一言一行、为民服务的点滴细节中,深深绽放。这便是作风的声音。翻开《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字里行间的深刻阐释,正让这声音愈发清晰响亮。

铸魂于行,系紧作风生命线。299段论述、九大专题,《论述摘编》深刻阐释了“为什么抓”“抓什么”“怎么抓”作风建设,确立作风建设是党的生命线。让我感悟最深的是:它告诫我们,作风问题绝非小事,它关乎人心向背,关乎事业兴衰,是党的生命线。它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句句掷地有声的话语,反复强调了“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深刻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刀刃向内的勇气,以刮骨疗毒的决心,开启了一场激荡人心的作风革命。我们听到了什么?是八项规定的铿锵落地,刹住舌尖上的浪费,遏制车轮上的腐败;是群众路线的深情回响,听基层的诉求,拉近党群干群之距离;是打虎拍蝇的雷霆万钧,巩固反腐斗争的胜利,营造风清气正的生态;是作风督查的警示哨音,紧防顽疾变种,筑牢坚固防线。这十三年,作风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场自我革新的马拉松,它让我们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赢得了亿万人民的衷心拥护!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作风建设是永恒的课题,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这句话,不仅是警示,更是鞭策,它告诉我们,优良作风不是一劳永逸的,它需要我们持续用力、不断涵养。

微光成炬,照见作风真本色。当作风建设与“服务支点,建设百强”的目标同频共振,无数奋斗者用行动诠释着优良作风的时代内涵,他们的故事里,藏着最动人的“作风之声”。

键盘敲击的“啪嗒”声,曾是公安科技尖兵万松三十年如一日的工作节拍。无数个灯火阑珊的夜晚,他埋首屏幕前,以代码织就城市安全网,攻克技术难关、研发领先战法,支撑起重大案件侦破。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这声音才悄然停歇。他用毕生践行忠诚,以过硬作风与清正品格,成为镌刻在人们心中的精神坐标。

山谷间的机械轰鸣与铁锹碰撞声,记录着阳新县排市镇后山片党员十年筑路的坚守。曾几何时,“路难行”困住山区发展:果农愁橘子烂在枝头,学童叹上学要走两小时泥路,老人忧救护车难进山村。十年间,党员们秉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将砂石路铺成水泥路,再到11公里路面刷黑。如今卡车直抵果园,订单纷至沓来,油茶加工厂拔地而起。82岁老人明道荣抚摸平坦路面落泪的瞬间,正是“钉钉子精神”的生动注脚——不贪一时之功,只问为民之效,终将"民心路"一锤锤敲实。

实干作答,激荡奋进最强音。细读《论述摘编》,愈发清晰认识到:作风建设,不仅是政治要求,更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我们每个人,都是发展巨轮上的一颗螺丝钉,一个船桨手。优良作风,就是我们远航的定海神针,就是我们劈波斩浪的强大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

至此,让我们以《论述摘编》为指引,让勤学善思的求知声响彻办公室,让真抓实干的行动声回荡在岗位上,让清正廉洁的自律声成为我们最靓丽的名片!让我们用实际行动,答好新时代的作风建设考卷,在服务支点的每一个岗位上,在建设百强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能够响亮地说出——争先,有我!

以“深潜”之心,赴基层之约

阳新县委办皮露

《为祖国深潜》里,黄旭华院士伏在核潜艇总装车间手绘图纸的身影,总让我想起“深潜”二字的分量——那些标注着毫米级误差的线条,是大国重器向深海扎根的根基;而我们在县委督查室核对的每一份报表、跟进的每一个项目,何尝不是基层治理向深处潜行的轨迹?两千多个日夜的浸润,让我渐渐读懂:基层的事,从来容不得浮光掠影,得有“深潜”的耐心与较真。

刚接手重点项目督查时,全县23个在建项目的进度表像摊在水面的浮萍,看着清晰,底下的根却藏着不少缠绕。表格里“完成率80%”的数字,原以为是触手可及的终点,潜下去才发现,城东产业园供水工程的“最后500米管道”,水下缠着三个村的灌溉渠改道难题。那天我们蹲在渠边,拉着水利站、村委会和施工队画了三张改道路线图,泥点子溅在图纸上,倒成了最实在的批注。后来再看进度表上的“100%”,突然懂了:基层的进度从不会自己跳动,每一个数字的跃升,都是把问题从“水面”摁到“水底”彻底解开的较真。

基层减负的督查,更得有“钻深水区”的勇气。去年梳理部门报表,发现农业农村局和乡村振兴局都在让乡镇报“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表格名称只差两个字,却让乡镇干部在重复的数字里“呛水”。我们比对两年报表,算出光是这一项,每个乡镇每年就多耗3天。索性牵头做了“报表负面清单”,不仅砍掉37项重复报表,更像给数据建了“潜水钟”:标注每项报表的填报依据、数据来源,让每一组数字都知道自己该沉向哪里,而不是在案头乱飘。有个乡镇统计员说:“现在报表少了一半,我每周能多下两次村。”这话里的轻松,比任何总结都让人踏实。

群众的诉求,从来藏在“水面”之下。去年夏天接访,陈大爷说“村口的桥栏松动了”,我们往现场一潜,才发现水面上的“松动”只是浮标——桥面坑洼、基础沉降,都是藏在水下的隐患。要是只盯着“修桥栏”,怕不是过阵子还得“呛水”。协调交通局做了全面检测后,整座桥被纳入“危桥改造计划”。三个月后,陈大爷带着老人们送来锦旗,旗面上“为民办事”四个字针脚扎实,边角那处磨破的线头,像是在说:“这可不是浮在面上的夸赞,是你们踩着泥坑一步步绣出来的。”

这两年跑遍19个乡镇、300多个村,摸出了“深潜”的门道:冬天去森林防火卡点,得看值守日志的巡查时间是否与GPS轨迹“同频深潜”;检查校园消防,不能只看灭火器压力值这个“水面刻度”,得问清保安“最近一次演练走哪条路线”;就连看台账,也得随机抽几页打电话核实,防着“纸上整改”像气泡似的浮上来。有次冒雨查校舍安全,踩着积水进教室时,墙角一片墙皮脱落的“潜影”,虽不在清单上,还是记了下来。后来教育局不仅修了墙皮,更给全县校舍做了“防水体检”——原来“深潜”的价值,就在于从细处捞出藏着的隐患。

再读《为祖国深潜》,更懂黄旭华院士“惊天动地事,隐姓埋名人”的分量。我们的工作没有核潜艇下水的震撼,却有潜下去带来的改变:产业园供水通了,20家企业提前半年投产;危桥成了“连心桥”,每天300多村民踏实走过;少了报表牵绊,基层干部的脚印更多落在了田里、项目上。这些改变里,有会议室争过的理、乡间路踩过的泥、深夜灯光下核过的数据,都藏着“深潜”的印记。

黄旭华院士说:“此生属于核潜艇,此生无怨无悔。”我的“无悔”,藏在笔记本第37页那道被雨水泡开的褶皱里——那天记完墙皮脱落的位置,笔尖的水珠晕开了“立即整改”四个字;藏在陈大爷攥过的锦旗线头里,那点温度比任何荣誉都烫;藏在每次督查报告上“已办结”的印章里,盖下去的是沉甸甸的踏实。

未来的日子,还想做基层的“潜水员”:在村级台账里捞政策落地的“细沙”,在群众家常话里测民生需求的“水深”,在项目工地上量政策兑现的“潜深”。毕竟,“百强争先”的高楼,从来都靠无数双“深潜”的脚,在泥土里踩实每一块砖。

以AI赋能时代

以初心助力支点

——党媒记者视角下的《AI 改变世界》读后感

阳新县融媒体中心熊曙

今年,新华出版社发布了新书《AI改变世界——人工智能新发展与智算经济》,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县域融媒体记者,我刚好在AI技术浪潮席卷新闻业态的当下,阅读了这本书,更增添了几分职业共鸣与使命思考。想起今年频繁接触到的与AI相关的工作内容,如年初推出的AI短视频《湖北阳新:邂逅春日繁花盛景》,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还有单位举办的AI业务大讲堂,以AI技术赋能县级融媒发展;通讯员稿件中也经常出现跟AI相关的内容如《阳新:新农人AI“充电”忙》……因而这本书中关于AI技术重塑产业格局的论述与“支点建设”的时代命题,让我深刻认识到党媒记者在AI浪潮中应当坚守的初心与创新的路径,唯有将技术创新融入支点建设实践,才能让青春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绽放光彩。

技术赋能:重构新闻生产的“全链条革新”

全书分为六个篇章,涵盖人工智能、智算经济、智能算力、智算中心技术架构、建设实践及相关案例,深入浅出地展现了人工智能与经济增长融合的逻辑和图景。当我看到书中关于AI从“模仿到创造”的技术跨越部分,亲身感受到的是AI技术在我们新闻领域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革命。

比如在内容采编环节,AI辅助写作系统能快速处理政务公告、赛事快讯等结构化信息,将记者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数据可视化工具可将枯燥的经济数据转化为动态信息图,让“乡村振兴成果”“营商环境优化”等政策报道更具传播力。记得我第一次尝试用AI辅助报道我们的《先锋》专题,带着AI秒速整理出的线索清单,再去现场用镜头记录先锋党员的故事,把现场这些带着温度的细节补充进AI生成的初稿里,原本冰冷的时间轴立刻变得鲜活起来。我感受到AI成为梳理素材的高效“好帮手”,但党员故事的灵魂永远在于“人”的温度,而我的职责就是用技术提升叙事效率,还要用脚步丈量实践深度,让先锋党员的精神在数据与情感的交织中愈发闪耀。

作为党媒记者,我深刻体会到这种技术赋能不是削弱人的价值,而是让我们有更多精力投入深度调查——在AI辅助的基础稿件和思路拓展下,记者可以腾出更多时间深入田间地头核实民生数据,走进工厂车间挖掘政策落地细节,用“脚底板下的真实”赋予报道思想深度。

献策支点:构建党媒AI传播的“三维体系”

书中对AI时代全球科技竞争的分析,映射到我们新闻领域便是舆论话语权的争夺战。针对支点建设中的舆论引导工作,我结合实际工作提出“三维赋能”建议。

一是在内容生产维度,建立“AI初筛+记者深访”双轨制,用AI快速处理政府工作报告、经济公报等基础信息,记者则聚焦“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比如在报道《阳新:新农人AI“充电”忙》这种内容时,我们可通过AI快速提炼关键信息、呈现新农人的亮点,但更需要记者深入一线挖掘新农人的真实转型故事等。

二是在传播分发维度,开发“支点政策智能匹配系统”,根据用户职业、地域等标签推送个性化内容。在传播环节,智算经济的“精准匹配”原理为党媒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通过AI分析用户阅读习惯,我们能在正确价值导向的前提下,实现政策解读的分众化传播,如给青少年群体推送动漫化的“二十大精神解读”、为企业家群体定制“惠企政策计算器”等。

三是在舆论防护维度,打造“AI 监测+人工研判”预警机制。在信息爆炸的新媒体环境中,AI生成的虚假新闻、深度伪造视频等风险,对党媒的舆论引导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这要求我们融合运用AI舆情监测系统和党媒的专业判断力,粉碎谣言传播链条。

能力重塑:党媒记者的“时代必修课”

智算经济时代的竞争本质是人才竞争,这一点在新闻领域同样适用。书中“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论述,让我更加坚定了能力提升的方向。作为青年党媒记者,我们既要像海绵吸水般学习AI技术,更要锤炼“政治家办报”的素养。在运用AI算法推荐时,我们应始终坚持党的创新理论优先推送、支点建设成就优先呈现、先进典型事迹优先传播,绝不让娱乐化内容挤占主流价值空间。

同时,党媒记者应成为AI时代的“价值把关人”。在报道AI技术发展时,既要展现其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面,如 “AI 助农滞销水果出山”,也要客观分析可能出现的就业冲击等问题,通过政策解读、技能培训案例报道等方式引导社会预期。这种全面客观的报道立场,正是党媒履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的具体体现。

通读全书,我更清晰地认识到:AI 技术是党媒事业发展的“加速器”而非“替代品”。作为党媒记者,我们既要以开放姿态拥抱技术革新,用 AI 提升报道的速度、广度与精度;更要坚守党性原则不动摇,在技术浪潮中锚定“为党发声、为民代言”的价值坐标。因此,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将技术创新与守正初心深度融合,在智算经济时代写出更多“沾着时代露珠、带着泥土芬芳”的新闻作品,灵活运用AI技术更好地传播阳新好声音、展示阳新好形象,让党的声音在新媒体战场上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为奋进新征程凝聚磅礴力量!

楚脉润初心 青春筑支点

阳新县陶港镇 陈慧敏

捧读《楚脉千秋》,字里行间流淌的不仅是荆楚大地的千年文脉,更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奋斗基因。作为陶港镇党建办的一员,身处湖北“建成支点”的关键节点,置身阳新“百强争先”的奋进浪潮,我常想:楚人的开拓精神如何在青年一代身上延续?党建工作者的担当又该如何锚定"百强争先"的坐标?我的答案藏在三个"支点"里。

第一个支点,是用楚人的"韧劲"扎根基层。《楚脉千秋》中记载,楚人数次迁都却始终向上,靠的就是不服输的劲头。在陶港镇,我们面对过村集体经济薄弱的困境,也遇见过党员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难题。但就像楚人"辟在荆山,筚路蓝缕"般,我们从规范"三会一课"抓起,在田间地头开起"屋场院子会",把党的政策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方言;我们带领党员认领"微心愿",在防汛抗旱、人居环境整治中亮身份,让党旗在一线飘扬。那一刻,我读懂了:楚脉里的坚韧,就是我们青年干部在岗位上"啃硬骨头"的底气。

第二个支点,是用创新的"巧劲"激活效能。楚文化向来兼容并蓄,从青铜冶炼到楚辞创作,无不彰显着突破与创造。在党建工作中,我们也在探索"老传统"里的"新表达"。比如,我们把党史学习教育与本地红色资源结合,邀请老党员讲述革命故事,让年轻人在"沉浸式"学习中传承初心;我们推动"党建+产业"融合,在合作社建立党支部,党员带头试种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带动周边农户增收。也让我明白:服务支点建设,既要有"钉钉子"的执着,更要有"搭梯子"的智慧,让党建工作真正成为发展的"助推器"。

第三个支点,是用青春的"闯劲"对标争先。楚人的字典里,从来没有"满足"二字,从江汉小邦到问鼎中原,靠的就是敢为人先的气魄。当前,阳新正冲刺全国百强县,陶港镇也在谋划新的发展蓝图。作为青年干部,我们要把"百强争先"的目标分解为岗位上的"小任务":在组织建设上,我们争创"五星党支部",让每个堡垒都坚强有力;在服务群众上,我们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把"问题清单"变成"满意清单";在队伍建设上,我们培养"党建明白人",让年轻党员成为攻坚克难的生力军。就像楚人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我们坚信,无数个岗位上的"小争先",终将汇聚成全县"百强梦圆"的"大跨越"。

站在楚脉奔流的新时代,我们既是文脉的传承者,更是支点的建设者。或许我们的岗位平凡如苔,但只要把青春的奋斗融入"服务支点建设"的大局,把个人的理想系在"百强争先"的战旗上,就能在楚国大地上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答卷。正如《楚脉千秋》所启示的:江河万里,必有其源;万山磅礴,必有主峰。而我们青年干部的担当,就是让这楚脉千秋的精神,在服务人民、建功时代的征程中,永远奔涌向前。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