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苏丹阳人,博士。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原党委书记、教授、博导。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书记、监事,江苏省当代艺术创作研究会、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2012年在南师大美院主持创办了《艺术管理》硕士研究生专业,结合学科建设和教学实践,开展美术史论、艺术品市场管理研究
景 亭
江苏丹阳人,博士。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原党委书记、教授、博导。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书记、监事,江苏省当代艺术创作研究会、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2012年在南师大美院主持创办了《艺术管理》硕士研究生专业,结合学科建设和教学实践,开展美术史论、艺术品市场管理研究和美术创作等学术活动。
论高校美术馆的艺术教育价值
文/景亭(南京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人们通常以“美术馆时代”一词来譬喻当今时代美术馆的快速建设与发展。众所周知,美术馆本身具有两大价值,即“公共性”与“审美教育”。美术馆的勃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从政府到公众对公共文化艺术生活、公共场馆以及公共美育的重视和需求。就高校而言,美术馆不仅提供了学术交流、审美教育、文化休闲的场所和平台,更重要的是以美术馆为窗口,通过人类视觉艺术遗产的方式彰显先人的创造力,以此启迪观众,以艺术的方式磨砺他们的思想、知觉与洞察力,激励其用艺术的思维方式进行技术创造与科学发现。
"亦师亦友"之一:吴为山先生为我写了一幅字,把我名字嵌入其中。我们为随园而缘!
一、
在讨论高校美术馆的种种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有必要搞清楚“美术馆”本身的确切定义,因为这关系到我们对美术馆功能与价值的认知与定位,从而直接影响到其建设水平的高低。真正重要的并不是“美术馆”这个名称本身,而是是否将其本质视为博物馆,即人类文明的保管所与公共教育机构。
“美术”一词由蔡元培先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译介自日本,是对包括音乐、诗歌在内的一切表达人类情感的艺术门类的总称,大致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艺术”概念。其后,美术一词逐渐从艺术的大门类中分离出来,特质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视觉艺术。在英语中,以“Fine Art”一词专指美术,而“Art”即艺术一词也可在狭义上被理解为美术。
美术馆所对应的英文为Art Museum,直译为“艺术博物馆”,实际上应当特指视觉艺术博物馆。从本质上来讲,美术馆属于博物馆中的一种。它与自然博物馆、科学博物馆、人类考古学博物馆一样,在于展示人类往昔生产以及艺术活动的成果,同时呈现出人类的历史人文语境以及其所生存的自然环境。这里就出现了两个问题,其一是博物馆的最基本功能乃是收藏、研究与展示。其中,是否拥有固定的馆藏被视为判断某处机构是否可以被成为博物馆的最基本条件。从这个角度来看,美术馆必须拥有自己的固定馆藏,以满足其基本的收藏功能。同时,从博物馆的基本属性来看,美术馆同样也是一所学术机构,应当配备较为固定的研究人员,即“curator”(目前国内将此译为策展人,但此译法并不确切)。“curator”的职责在于保管、研究藏品,鉴定其真伪、年代、作者、风格,撰写藏品目录,以及策展等等。策展人学术水平与品质的高低往往直接确定了一所博物馆的学术水准与姿态,可谓博物馆的灵魂人物。因此,很多商业性的展示机构,以及某些艺术院校的展厅既没有固定馆藏,也没有聘用专职的“curator”,它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术馆,而只是流动性的展厅。
"亦师亦友"之二:和吴维佳先生说话说画,他说:我的同学新建(朱新建)跟我讲,不要怕,不要让笔墨欺我。
其二,从藏品年代来看,美术馆的藏品可包括人类历史中所有时期的视觉艺术遗存,而且也应尽可能地扩展其藏品所涵盖的历史范围,以视觉的方式呈现人类文明史。而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以及语言本身对观念所构成的潜在限制,即“美术”一词所暗示的现代性,导致了一个我国所特有的现象,即“美术馆”往往收藏和展示现当代艺术品,如中国美术馆、江苏美术馆等,而“博物馆”则专门收藏古代艺术品,如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这个现象看似无关紧要,但实际上潜在地导致了对“美术馆”认知上的偏狭。一件艺术品本身包含了三种价值,即审美价值、历史价值与认知价值。三者融为一体,密不可分,若缺其一,则观众对其它两种价值的掌握也必将减弱。试想,当我们在观赏某件艺术史上的杰作时,如果得知眼前的作品是复制品,即便它如何无限接近原作,但那观赏原作时的“朝圣”感与激动心情势必大为减弱。如同瓦尔特·本雅明所说,原作的“灵韵”消失了。一件艺术品是历史的“沉积物”(迈克尔·巴克森德尔语),不仅其风格、主题源自于其社会与历史原境,作品本身,包括其材料与形制,也都是历史遗迹。观赏艺术品时,观众既已被原作的“灵韵”所吸引和包融,不仅可以得到审美的愉悦,同时也在直接接触历史,与往昔的人类心灵展开对话。然而,由于我国将“美术馆”与“博物馆”予以人为地区分,实际上也就在无意中把一件艺术品的审美价值与人文价值相割裂。因而导致观众在游览美术馆时,往往忽略了现代作品中所包含了历史价值;而同时,在观赏博物馆中的文物时,也或多或少地遗漏了其审美价值。普通观众只知眼前的文物其历史之久远,而往往缺乏观看一件艺术品时所具有的审美关照,难以超越时代与地域的限制,去欣赏往昔或异域文明中的美。艺术创造乃是“带着脚镣的舞蹈”。实际上,只有当我们认识当艺术家或工匠创作出这些艺术品时所面临的种种限制以及必须完成的实用目的,我们才会更为由衷地为他们惊人的艺术创造力而赞叹。同样,只有当我们能够发现艺术品中所蕴含的超越时空的审美价值,使之对我们的心灵产生当下的意义,则其历史感才会更为鲜活而感人。“审美价值”与“历史价值”的割裂所造成的危险不仅仅妨碍了我们去全方位地从一件艺术品中汲取精神的营养,而且也在认识上造成了对“审美价值”的孤立乃至贬低。
"亦师亦友"之三:和时卫平先生聊写字画画,他说:反复临祭姪碑帖,弄得我心里也苦叽叽的。
二、
一件艺术品中凝聚了审美价值、历史价值与认知价值。与之相对应,美术馆之所以是重要的教育机构,其原因在于它将艺术、历史与科学价值相融合统一,让这三种人类文明的成果彼此水乳交融,在同一件展品中得以呈现。当代教育的最大问题之一即在于学科的碎片化。由于知识总量的空前剧增与研究的便利,人为的学科划分导致了学术视野的狭窄。不仅是学生,在教师与学者的身上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因此,“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于高校而言,美术馆的价值即在于受教育者以多元而统一的视野同时对这三种价值予以关照,从而达到艺术教育的目的。
艺术在教育中占有重要而无可替代的位置。约翰·杜威将艺术界定为“一种心态、一种心境——要求得到满足和做到使物质形成新的和更有意义之形式的某种活动。体会到人们正在从事的事业的意义并从中获得愉悦,使内在生命的展示和物质世界的有序发展结合在同一并存的现实中——那就是艺术。”康德早已提出类似的观点,他将审美能力看作架在理性认识与道德实践之间的桥梁,唯有通过审美活动,人对世界的经验方能美好而完整,人格方能健全。相反,如果没有艺术,那么人类经验的完整性将会丧失。这种丧失表现为一种分离状态,即手段与目的、方式与效果、过程与结局相互分离。因此,他才在第三部著作《判断力批判》专门论述了审美,以此在学理上将《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予以衔接,完成了其哲学构架。在杜威看来,伟大的艺术之所以是“永恒的”,关键在于它能提高、延长和净化人类的经验,并使人类的这种完整经验不断更新自我,从而令自我变得更加完美。
在艺术活动中,主体的主观感受与客观知识得以交汇,感性认识与理性思维得以通融,从而塑造健全完整的人格,以全方位的认知能力去发现自然,反观自我。不论是绘画、雕塑还是建筑,艺术创造即是建构一个和谐的自足的独立世界。同样,当人们在欣赏一件艺术品时,同样需要主体同时调动理性认知能力与情感认识能力,同时调动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产生通感的现象。艺术创造与欣赏是最能够全方位训练人的感受能力、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活动。因此,“艺术”既是名词,也是对一切事物达到最高品质的形容。人们习惯于将政治、军事、科学、经济等领域中最伟大的创造与发现称为“艺术”。因为这些创造与发现的成就和影响已经超出了某个单独领域的范围,其所包含的智性价值具有普适性。同样地,当我们称赞某种技艺达到了不可思议的高度,身体与精神在其中达成了完美的配合时,也将其称为“艺术”,如管理的艺术、战争的艺术、竞技的艺术等等。可见,艺术是对活动水平与技艺品质的最高褒奖,它囊括了一切学科、知识与技艺。
"亦师亦友"之四:2025年2月11日在巴黎奥赛博物馆偶遇徐明华先生,老小俩激动地抱在一起了。
因此,艺术不仅给人提供审美愉悦,更能够全面地培养人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进而激发其想象力与创造力。正如英国19世纪著名艺术理论家与批评家约翰·拉斯金所说,“美的艺术将人的双手、大脑和心灵协同合一。”当前,中国大学生素养中最大的缺陷在于创造力的缺失,而这不仅是高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整个国家和民族所存在的问题。艺术教育的缺失是造成这一问题的诸多原因中很重要的一项。学科碎片化与知识面狭窄化本就是现代教育体系的弊端,而文理科的强行划分更使之加剧。理科生与文科生相互之间缺乏了解,且互相轻视,而他们往往都缺乏艺术实践的动手能力。整个社会更是形成了这样的观念,即艺术生学不好文化,也不用学好文化。轻言之,这是一种学科与知识的断裂;重言之,则是人的主观与客观认知、心灵与身体、理智与情感的断裂,这样的教育无法早就理智与情感平衡发展之完整人格,乃是教育的失败。
仅举一例,便可以说明艺术教育对于科学发展、技术创新以及国家实力的重要性。1949年,苏联人研制成功了原子弹,这比美国人晚了整整四年。冷战时期两国开展军备竞赛,到了1957年11月,苏联人反而首先将人造地球卫星送入了地球轨道。美国奋起直追,但仍比苏联晚了87天,看起来便晚了一年。这一事实让美国人深受震撼,自认为世界头号科技强国的美国何以输给了苏联?后来美国人发现,美国比苏联弱的不是科学技术,而是艺术教育。苏联在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中诞生了大批享誉全世界的艺术家、音乐家与文学家。而在这一项上,美国与之相比则逊色太多。民族整体艺术素养的匮乏,直接导致了科技创造力的下降。有鉴于此,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于1967年创立了《零点计划》[Project Zero],研究对象就是艺术教育。计划创立者纳尔逊·古德曼[Nelson Goodman]相信,艺术学习应作为严肃的认知活动加以研究。因此,原本研究艺术教育的零点计划将研究内容与性质扩展到了智力、理解、思维、创造性、伦理、跨学科和跨文化思维的广阔范围。零点计划的研究成果在美国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致于美国国会于1994年3月通过了克林顿政府提出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将艺术与数学、历史、语言、自然科学并列为基础教育核心学科。同年,在联邦政府的干预下,全国性组织编写《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指出:艺术是人类有史以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正如没有空气便没有呼吸,没有艺术的社会和民族是无法生存的。以上的例证,充分说明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近年来,我国对艺术教育不可谓不重视,规模不可谓不大。从小学到大学均开设了各种形式的美术与音乐课程,艺术院校更是连年扩招,每年的艺术高考大军成为一道独特的社会风景。然而,我国一直将艺术教育视为素质教育的一种,这看似是对艺术教育的重视,而实质上是一种贬低。因为我国从未将理科、工科、文学、语言等学科看作素质教育,而是基础教育与核心课程。素质教育的提法,暗示着艺术是生活中的点缀,无非是唱唱歌、画画画,是陶冶性情、愉悦人生的工具。在与艺术教育在美国的现状相比之后,会发现这种现状与观念的谬误与危险性。艺术绝不是一种简单的所谓“素质”,而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与创造模式。艺术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语言文学一样,应被列入最基本、最核心的教育内容与课程之列。
"亦师亦友"之五:我九十五岁的老父亲,吕凤子先生的嫡亲学生,当年正则艺专的景立昌同学为我朱批大字。后侧者是阿拉姆妈。
三、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术馆之于一所高校的价值与地位,绝不亚于图书馆与实验室。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学习艺术与艺术史知识的最重要场所,也是唯一能将审美价值、历史价值和科学认知价值予以统一的教育机构。实际上,大学与美术馆,也就是艺术博物馆具有同源同生的密切联系。同样以美国为例,很多博物馆在建馆之初都附设有一所艺术学院或学校,其中波士顿博物馆、芝加哥艺术学院等机构还保留着最初的馆——院一体模式。而在大学内设立博物馆更早已成为常例。据美国博物馆协会的简·彼尔塞克统计,在美国,高校所设立的博物馆在数量上就占到了全国博物馆总数的10.4%,而截止到2006年,美国的博物馆总数已超过一万七千余所。其中一些历史悠久的著名大学往往拥有不止一所博物馆。例如哈佛大学的博物馆就达到11座之多,其中有4座即为艺术博物馆,其中阿瑟·赛克勒(Arthur M. Sackler)博物馆以收藏古代东方艺术品著称,布希·瑞森吉(Busch-Reisinger)博物馆主要收藏中欧艺术品,福格博物馆(Fogg)的收藏品涵盖中世纪到当代,而闪米特(Semitic)博物馆专门收藏埃及和两河流域出土的艺术品。此外,普林斯顿、耶鲁、宾夕法尼亚等大学都设有专门的艺术博物馆,其馆藏不论从数量、品质还是管理层面来看,都不亚于专业的大型美术馆。其中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考古学与人类学博物馆拥有藏品100余万件之巨,是世界上三大楔形文字收藏和研究中心之一,而我国著名的“昭陵六骏”中的二骏也藏于此处。又如英国牛津大学便拥有四座博物馆,其中的阿什莫尔博物馆具有丰富的商周青铜器与明青花收藏,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之一。我们对这些著名大学的认知往往停留在其图书馆、实验室与学术大师实力如何之雄厚,殊不知他们自己引以为豪的往往是其艺术博物馆的收藏。
近几十年来,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简称DBAE)是美国所流行的现代主义艺术教育模式。从20世纪60年代直至今天,DBAE已成为美国学校艺术教育的主流,其发展彻底改变了美国艺术教育的面貌,使艺术教育由过去的边缘化状态上升为同语言、数学等学科同等重要的核心课程。DBAE的基本理念是要求一种均衡的艺术课程,通过艺术创作、艺术批评、艺术史与美学四个不同领域的知识,让学生全面了解关于艺术的基本知识,使其领悟艺术,掌握艺术创造的基本规律与媒介,把握艺术与人类其它活动与文明成果之间的联系,学会在不同的历史与思想语境中理解和阐释艺术。其范围不仅限于艺术本身,而且扩展到了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领域,从而实现了艺术教育内涵与目标的最大化。
放飞自我的快乐,是为“我的国”站台:2025年的大年初一,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宣扬中华文化,写福送福!
针对这样的艺术教育理念与任务,美术馆无疑是一所高校内最佳的艺术教育设施,尤其是对于艺术批评、艺术史与美学的学习。从上述论述不难看出,对于一所大学而言,美术馆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人类文明史与创造力的无可替代的窗口,并以艺术的方式磨砺观众的思想、知觉与洞察力,激发其用艺术的思维方式进行技术创造与科学发现。就这样的价值而言,美术馆之于传统意义上理工科学生的意义,甚至还要大于它对文科类以及艺术类学生的意义。正如法国物理学家阿曼德·特鲁梭所言:“所有的科学都接触到艺术,最差劲的科学家是没有成为艺术家的科学家;最差劲的艺术家是没有成为科学家的艺术家。”而雕塑家诺米·伽勃则说:“每一个伟大的科学家都经历过一个时刻,在这个时刻他体内的艺术家拯救了他体内的科学家。”
艺术教育的目的绝不是简单的教授某一项艺术技能,也并非单纯限于传授艺术学科本身的知识。它是学生接触艺术原作的第一课堂,兼具普及性的审美教育功能与专业性的艺术史学习与研究功能,是凝聚与传播着艺术智性价值的最佳场所。高校美术馆与一般性社会美术馆最大的区别,即在于其学术专业性与教育的直接针对性。我国高校美术馆的建设目标正如美国艺术史家W.J.T.米切尔所说的那样:“如果说其他博物馆是丛林怪物,那么大学博物馆应该成为缪斯森林中最灵巧、智慧和有远见的生物。”
作品欣赏
《金山银山架金桥》 69cm×138cm 2021年
《白云初晴》 69cm×138cm 2020年
《高士图》 35cm×138cm 2018年
《浅水行舟图》 35cm×138cm 2021年
《罗汉一》 46cm×69cm 2016年
《罗汉二》 46cm×69cm 2016年
《一苇渡江图》 69cm×138cm 2016年
《山水一》 46cm×69cm 2022年
《王维诗意山水图画》 69cm×138cm
《空山新雨后·一》 69cm×138cm
《空山新雨后·二》 69cm×138cm
《心经禅意图画》 69cm×138cm
《林泉风味 山水神仙》 68cm×68cm
《人有童心 长不老》 68cm×68cm
《山水新时代·一》 68cm×68cm
《山水新时代·二》 68cm×68cm
《山水新时代·三》 68cm×68cm
《山水新时代·四》 68cm×68cm
《空山秋歌·一》 34x68cm
《空山秋歌·二》 34cm×68cm
《空山新雨后·一》 46cm×68cm
《空山新雨后·二》 46cm×68cm
《江南有雨是黄梅·一》 34cm×138cm
《江南有雨是黄梅·二》 46cm×68cm
《空山何处秋风至》 34cm×138cm
《空山青苔上》 46cm×68cm
《陋室铭》 69cm×138cm
《绿树村边合山水画》 34cm×138cm
《人有童心 长不老·一》 46cm×68cm
《人有童心 长不老·二》 46cm×68cm
《书法》 35cm×138cm 2022年
来源:艺术百科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