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平顶山市郊区薛庄乡(今滍阳镇)大事记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3 15:09 1

摘要:前言:本大事记系基于公开可考的地方史料、档案记载及亲历者回忆进行整理汇编,旨在精确记录原平顶山市郊区薛庄乡(现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滍阳镇)于1995年发生的代表性事件。

前言:本大事记系基于公开可考的地方史料、档案记载及亲历者回忆进行整理汇编,旨在精确记录原平顶山市郊区薛庄乡(现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滍阳镇)于1995年发生的代表性事件。

一月(Jan):

1月上旬:反季蔬菜成功上市。杨官营、石桥营、何庄、姬庄等村及周边利用首批简易竹木结构塑料大棚种植的越冬黄瓜、西红柿开始集中上市,因其填补了早春市场空白而价格喜人。此举标志着薛庄乡以大棚种植为代表的“白色革命”初显成效,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路径。

三月(Mar):

农历正月初十六(肖营村)、二月十二(西王营村)、三月二十八、小满会(老滍阳街传统集会)等历史悠久的滍阳古庙会接连上演。老街人潮涌动,集市贸易空前繁荣,不仅有本地农副产品、日用百货交易,还有外地商贩涌入。民间艺人献上坠子书、杂耍等表演,油馍、胡辣汤、水煎包等风味小吃摊点前围满食客,重现了古应国故地的商贸活力,是年度最重要的民俗文化盛事。

四月(Apr):

4月初:春耕良种全面落地。乡农技站技术人员深入张庄、韩寨等村田间地头,重点推广“豫麦18”等抗倒伏、抗病害的高产小麦良种,并现场指导播种密度、施肥要领,为夏粮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4月中旬前:农税负担透明化改革落实。在夏粮征收工作启动前,全乡范围内顺利完成“农民负担监督卡”的发放到户工作。卡片清晰列明了农业税、乡统筹、村提留等各项费用的具体项目和金额(如西滍村村民收到的卡片所示),此举有效规范了征收行为,提高了政府公信力。

4月15日左右:徐洼村率先启动乡村亮化工程的前期筹备工作,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商议路灯选址与筹资方案,为后续在全乡推广乡村基础设施升级迈出关键一步。

五月(May):

5月:计划生育集中宣传月活动深入展开。乡、村两级干部组成的工作组持续开展“入户动员”,在各村主要街道和墙体广泛刷写“少生快富”、“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等宣传标语。期间,对模范遵守计生政策的家庭进行了表彰,并对超生对象进行了重点走访和教育。

六月(Jun):

6月:交通动脉初步升级。连接薛庄乡政府驻地与滍阳片区的主干道完成了砂石化铺设工程并正式通车。该路段的升级,显著改善了沿线群众的出行条件,基本解决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困境,为农资下乡和农产品外销提供了便利,被群众誉为“致富路”。

七月(Jul)至八月(Aug):

7月中下旬至8月:全乡上下投入抗旱保秋攻坚战。遭遇罕见的持续高温伏旱天气,秋玉米等作物生长受到严重威胁。乡政府紧急请示上级,协调昭平台水库于约7月18日开闸放水。此后,全乡动员,组织上百台抽水机昼夜不停从沟渠抽水灌溉,广大干部群众更是采取肩挑手提等原始方式抢救秧苗,形成了全民合力抗击自然灾害的壮观场面。抗旱工作持续至8月下旬,最大程度减轻了灾害损失。

九月(Sep):

9月10日(教师节前后):教育战线传来捷报。岳庄小学民办教师余平新因长期扎根农村教育、教学成绩突出,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这一消息在全乡乃至全区引起轰动,成为薛庄乡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极大鼓舞了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

十月(Oct):

10月:秋播科技入户。农技推广工作重点转向秋播,技术人员继续推广“豫麦18”等优质小麦品种,并强调精细整地、配方施肥等配套技术,为来年夏粮生产做准备。

10月:教育设施除危行动启动。薛庄乡初级中学经专业鉴定确认为危房的数排老旧教室(多为砖木结构),在争取到部分上级危房改造拨款和乡财政自筹资金后,最危险的一排教室于本月正式启动拆除重建。施工期间,师生被妥善安置到其他教室和临时搭建的活动板房中,坚持正常教学。

十一月(Nov):

11月:基层医疗力量得到补充。滍阳片区乡卫生院门诊点(诊所)本月迎来了首位由市卫生学校毕业并分配至此的年轻医生。他携带了专业的听诊器、血压计等设备,并引入了相对规范的诊疗程序,提升了该片区的基础医疗服务水平,缓解了村民看常见病、多发病难的问题。

十二月(Dec):

12月:年终经济成果盘点出炉,副食品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水产稳居龙头: 全乡渔业养殖面积稳固在7万亩以上(主要利用白龟山水库库区水域),持续保持“平顶山水产第一乡”的领先地位。

畜禽养殖壮大:与市饲料公司联建的全市最大肉种鸡基地运行良好,“公司+农户”模式带动了庭院养殖热潮。全年向市区市场供应禽蛋608.85吨、鲜肉995.8吨。

蔬菜供应保障有力:在大棚种植技术的推动下,全年生产黄瓜、西红柿等精细蔬菜11664吨,成为保障平顶山市区“菜篮子”供应的重要力量。

12月中旬:乡镇工业迎来新亮点。位于徐洼村的新华区第二水泥厂在本年度的建设中取得决定性进展,完成了回转窑、球磨机等关键生产设施的安装与初步调试,为1996年正式点火投产做好了准备。

全年持续性事件与状态(Throughout 1995):

区划调整红利释放:自1993年9月划归新华区管辖后(辖32个行政村,约5.5万人),在区级框架下争取资源与发展机会的能力增强,各项事业步入稳步发展轨道,积极为未来的撤乡建镇(滍阳镇)积蓄力量。

工业发展与探索:

●乡办骨干企业“环球机械厂”继续为平顶山市区大型工矿企业承担零部件加工订单,维持了基本生产,吸纳了百余名本地青年就业。

●滍阳片区沿河地带家庭式小型石料厂、石灰窑持续经营,利用本地资源优势供应周边建筑市场,但规模较小且环保意识薄弱。

●招商引资破冰之旅:乡主要领导年内首次组织小规模考察团赴南方沿海地区(如珠三角)参观学习,虽未立即引进重大工业项目,但开启了思想解放之门,为后续发展播下了种子。

●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

●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在全乡范围内有序实施,逐步更换老旧电线电杆,改善电压稳定性,为生产和生活提供更好保障。

信息传播与文化生活在变迁中:

●“村村通”广播:乡广播站及各村大喇叭每日早、中、晚三次播报,仍是传递新闻、农业技术、政策通知的核心渠道;傍晚时分播放的《朝阳沟》、《卷席筒》等戏曲或《隋唐演义》等评书,构成了独特的乡村听觉背景。

●电视普及加速:富裕家庭购置的14英寸黑白电视机(品牌如“北京牌”、“熊猫牌”)数量增多,热门电视剧如《三国演义》、《包青天》播出时,常吸引左邻右舍聚集观看,成为了解外部世界、改变传统娱乐方式的重要窗口。

●劳务输出形成潮流:春节后开始的南下(主要目的地为广东东莞、深圳等地)务工潮持续扩大,外出务工青年数量显著增加。他们年底返乡时不仅带回了现金收入,也带回了新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悄然改变着乡村的社会风貌和价值观。

——作者附记:为系统呈现历史风貌,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公开史料进行了智能梳理与分析,并由作者进行深度核校与整合。旨在为您提供更具结构化的知识参考,内容仅供参考交流。

1995 年薛庄乡(今滍阳镇)农业、民俗、交通、教育等关键场景的概述图(本图为AI制作效果,侵删)

来源:滍阳何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