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碗豆腐,如何征服全球味蕾?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3 15:05 1

摘要:麻婆豆腐始创于清咸丰末年,因初始制作者是一位被人们呼之为“陈麻婆”的妇女,故名。特点:色泽红亮,浓汁亮油,麻辣味厚,细嫩鲜香。陈家店铺称之为麻、辣、烫、整(即豆腐不碎) 、酥、嫩、鲜、香八字箴言。该菜于清末被《成都通览》收录为“成都著名食品”。

上期

见识了“川菜之魂”
本期,把灶火调到最大——
让那勺暗红油亮遇见嫩滑豆腐
在万福桥边翻出一盘

“麻、辣、烫、整、酥、嫩、鲜、香”

的八味风暴
一口下去,豆瓣的醇香先醉舌根

花椒的电流再麻上耳尖——
麻婆豆腐,正式出锅!

麻婆豆腐始创于清咸丰末年,因初始制作者是一位被人们呼之为“陈麻婆”的妇女,故名。特点:色泽红亮,浓汁亮油,麻辣味厚,细嫩鲜香。陈家店铺称之为麻、辣、烫、整(即豆腐不碎) 、酥、嫩、鲜、香八字箴言。该菜于清末被《成都通览》收录为“成都著名食品”。

——《四川省志·川菜志》

陈麻婆豆腐首店位于成都北郊的万福桥南岸,以其味道麻辣独特、口感顺滑、食香浓郁而著称。陈麻婆豆腐也叫麻婆豆腐,是四川地区的传统名菜、中国八大菜系中的名品,在国际上也极负盛名。

▲麻婆豆腐 图片来源:《非遗里的成都》

PART.01

诗书里的麻婆豆腐

“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这是清末诗人冯家吉在《锦城竹枝词》中,对麻婆豆腐的一段描写。

当年,陈氏所烹豆腐色泽红亮、浓汁亮油、麻辣味厚、细嫩鲜香,据《四川省志·川菜志》记载:麻、辣、烫、整(即豆腐不碎)、酥、嫩、鲜、香,此八字乃陈家店铺传世箴言。陈氏豆腐迅速闻名,求食者络绎不绝。文人骚客常会于此,麻婆豆腐配上花生米,再来一壶小酒,河上清风徐来,甚是快哉。

清代文人周询所著的《芙蓉话旧录》中也详尽记载:“(成都)北门外有陈麻婆者,善治豆腐,连调和物料及烹饪工资一并加入豆腐价内,每碗售钱八文,兼售酒饭,若须加猪、牛肉,则或食客自携以往,或代客往割,均可。其牌号人多不知,但言陈麻婆,则无不知者。其地距城四五里,往食者均不惮远。”

作家李劼人在《大波》一书中,对陈麻婆豆腐的历史变迁也有所著述:“陈麻婆饭铺开业八十余年,历三代而未衰,四十年代虽仍处郊野,依然是门庭若市,掌厨者为其再传弟子薛祥顺。五十年代始迁市内。除经营传统名菜麻婆豆腐外,还以多种豆腐菜饷客。”他还这样描述麻婆豆腐:“舌尖初次碰撞,新鲜的麻辣感带来令人惊艳的兴奋;滑入喉咙,豆腐温热鲜嫩,吞咽后余韵不绝。”

1909年傅崇矩所著的《成都通览》中记述,“陈麻婆豆腐”在清朝末年就被列为成都著名的食品,在书中的“成都之著名食品店”中,列出“王道正直之酥锅盔”“便宜坊之烧鸭”以及“陈麻婆之豆腐等名店。而“陈麻婆豆腐”,就是“麻婆豆腐”的全称。

麻婆豆腐的制作看似简单,食者竞相模仿。豆腐配豆瓣,勾芡点葱香。麻婆豆腐从此便入了千家万户,后来,成了川渝人家的日常菜肴。虽不及陈麻婆做得地道,但普通人家的饭桌上常有这道色香味及营养俱佳的麻婆豆腐点睛。

▲麻婆豆腐制作 图片来源:央视网

PART.02

麻婆豆腐的诞生

陈麻婆豆腐,这个由国家命名的“中华老字号”老牌名店,始创于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首店位于成都北郊万福桥南岸。原名“陈兴盛饭铺”,主厨为陈春富之妻陈氏。店主陈春富早亡,饭铺便由陈氏继续经营。

有好事者观陈氏脸生麻痕,便戏称她为“陈麻婆”,加之她做得一手美味的麻辣豆腐,便将其叫作“陈麻婆豆腐”。这名字有趣,自然传得飞快。当时,周围的人都很少提及“陈兴盛饭铺”,似乎“陈麻婆”这名字更为响亮,也更具温情。

▲陈兴盛饭铺 图片来源:成都博物馆

当年的万福桥,连通北门城门洞。这座风雨之桥,便是城北进出城郭的交通要道。

彼时,桥上常有贩夫走卒、推车抬轿下苦力之人,他们每每在此歇脚、打尖,都会光顾陈兴盛饭铺。这一天,陈麻婆饭铺生意特别好。店里接待了一拨又一拨的食客,店中食材已剩不多。

▲成都万福桥 图片来源:方志金牛

快打烊的时候,又进来一批脚夫,饥肠辘辘。他们要求老板娘做点既下饭,又暖和、便宜的菜。陈麻婆看店里没什么菜,仅剩几方豆腐、一点牛肉,现去买菜已来不及。心想,只有将就这些做了,味道弄重一点,保准他们喜欢。

于是,她展开创意,麻利地开启了她人生中最具历史性的一刻——豆腐切丁备用,牛肉剁细且炒至酥黄;豆瓣、豆豉、大蒜剁碎,备辣椒粉,油热依次下锅,炒香出色;掺鲜汤,下豆腐,中火烧至入味,下蒜苗、牛肉末、酱油,略烧片刻;勾芡收汁,待汁浓油亮盛碗,撒花椒粉,即成。一盆色鲜味美的豆腐上桌。这伙人个个吃得满嘴流油,额头冒汗,口中大呼“过瘾”,“老板,你这豆腐太巴适咯,太下饭咯!来,再添碗饭!”

后来,这伙人经常来吃陈氏豆腐。他们吃了这豆腐,不仅胃口大开,浑身气顺,且极易从疲劳中恢复过来。力夫走南闯北,四处夸赞。民众一传十,十传百,都晓得陈麻婆做的豆腐又好吃、又下饭、又省钱,来的人越来越多。麻婆豆腐的美名很快传遍方圆百里。

清末民风保守。正当陈氏因麻婆豆腐而无限风光的时候,世俗却蔑视她抛头露面,不守妇道。其中不乏嫉妒之人,见其生意兴隆,便也说三道四。但其夫已故,儿女尚幼,为养家糊口,陈氏已然要做两人的活。也幸得老顾客的照拂,以及远近“闻”名、络绎而来的人们的光顾,加之陈氏的坚韧、苦心经营,让“陈麻婆豆腐”这招牌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PART.03

麻婆豆腐名扬四方

光阴荏苒,万福桥头的陈兴盛饭铺,从陈氏传到了她的曾孙女鲁俊卿那里。1947年,成都的一场大水冲毁了万福桥,鲁俊卿被迫将店址迁到了成都上河坝街。此时的店名,终于遂了“民意”,改为“陈麻婆饭铺”。

▲陈麻婆豆腐店 图片来源:文旅成都

抗日战争(简称“抗战”)时期,四川成为国民政府大后方,中国各地各阶层的人聚集成都,麻婆豆腐颇受他们的钟爱。抗战胜利后,麻婆豆腐便随这些人走出成都,传播至全国各地,亦由众多华人带至全球——亚洲、欧洲、美洲……

就在陈麻婆搬迁之后的第五年,一个叫陈建民的自贡厨师在朋友的介绍下,去到日本。因为手艺好、聪明肯干,他慢慢在日本站稳脚跟。1958年,陈建民的餐厅在东京赤坂开业。他思来想去,决定以他的家乡为餐厅命名——“四川饭店”。这家开在日本的四川饭店做出了名堂,不少日本人慕名而来,就为吃上一道麻婆豆腐。

▲陈建民父子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如今,麻婆豆腐早已从一味家常小菜一跃而登上大雅之堂,成为国际名菜。在世界各地中餐馆的菜单上,均可见“Ma Po Tofu”(麻婆豆腐的音译)字样。在成都居住的外国人,更是无人不知“Ma PoTofu”,这几乎成了他们进川菜馆必点之菜。

▲赤坂麻婆豆腐饭店 图源:红星新闻

麻婆豆腐于1990年被成都市政府评为“成都名小吃”。

1995年,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企业。

2002年,“陈麻婆豆腐宴”在全国第12届厨师节上被评为“中国名宴”。

2006年,陈麻婆豆腐店被商务部授予“中华老字号”。

2011年,陈麻婆豆腐制作技艺入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麻婆豆腐制作过程 图片来源:央视网

2018年,被评为“中国菜”四川十大经典名菜之一。

一道川味特色菜,承载着蜀都的一片地方情。麻婆豆腐的百年历史,留给后人太多的回味与追思。这份独到的非遗传承技艺,关乎成都,它偕同成都的其他美味,一道吸引着各地的旅人前来——体验美食之都,品尝成都之味。

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名菜,陈麻婆豆腐充分体现出川菜的风味特色和文化底蕴,以及成都人喜乐开怀的精神品格。

来源:成都方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