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丨维护正义不是和稀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3 15:10 1

摘要:近日,上海一起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引发全网热议:一名女子骑自行车横穿马路时与正常行驶的小轿车相撞,交警最终判定骑行女子负全责。这一判决打破了“行人与机动车碰撞机动车担责”的思维定式,不仅赢得网友点赞,更折射出维护正义从来不是无原则的“和稀泥”,而是对规则的坚定守

□ 李丽

近日,上海一起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引发全网热议:一名女子骑自行车横穿马路时与正常行驶的小轿车相撞,交警最终判定骑行女子负全责。这一判决打破了“行人与机动车碰撞机动车担责”的思维定式,不仅赢得网友点赞,更折射出维护正义从来不是无原则的“和稀泥”,而是对规则的坚定守护,对公平的刚性捍卫。

“弱势即有理”的惯性思维当休矣。在不少人的潜意识中,行人、非机动车与机动车发生事故,无论过错在谁,机动车驾驶员往往需要“让着点”“赔点钱”。这种看似“人性化”的处理方式,实则无形中助长了一部分人的故意违规行为。现实中,部分行人、非机动车闯红灯、逆行、横穿马路等违法行为屡见不鲜,甚至有人抱着“汽车不敢撞我”的心理挑战交通规则,不仅将自身安全置于险境,更扰乱了公共秩序。

拒绝“和稀泥”是对法治的敬畏。上海交警的此次执法,之所以引发共鸣,正是因为其坚守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底线:小轿车在机动车道正常行驶、车速缓慢且已及时刹停,并无任何过错;骑行女子横穿马路、违反交通规则,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清晰的责任划分,不仅还了驾驶员一个公道,更向社会传递了“规则面前无例外”的执法态度。执法者唯有摒弃“息事宁人高于责任划分”的短视思维,才能让公众对规则产生敬畏之心。

网友对上海交警判决的点赞,本质上是对“法治文明”的集体呼唤。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是公平正义,是“讲道理、讲规则”,而非“讲关系、讲闹功”。当“谁闹谁有理”的闹剧失去市场,当“弱势即正义”的偏见被打破,社会才能形成“守法者受保护、违法者受惩戒”的良性循环。此次交通事故的处理,正是法治进步的一个缩影,无论是交通出行、消费维权,还是日常纠纷,唯有坚守法律底线,拒绝“和稀泥”式调解,才能让每个人过上有序且美好的生活。

期待通过这次判罚让更多人认识到:规则是底线,不是橡皮筋;正义有尺度,不可讨价还价。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

编辑:梁营营审核:刘 飞

本文来自【聊城日报-聊城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