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对中国认知赤字严重,牛津女爵:不了解五千年,就谈不好未来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3 14:18 1

摘要:杰西卡·罗森这位曾在大英博物馆工作近 30 年、还当过牛津大学副校长的女爵士在2025年北京文化论坛期间重申她的长期主张:“西方对中国的了解,存在严重的‘国民赤字’。”

她走过中国的墓葬遗址,也走进了中国文明的“语言体系”。

杰西卡·罗森这位曾在大英博物馆工作近 30 年、还当过牛津大学副校长的女爵士在2025年北京文化论坛期间重申她的长期主张:“西方对中国的了解,存在严重的‘国民赤字’。”

从 1967 年进大英博物馆起,罗森研究中国文物、墓葬、青铜器和玉器几十年,1987 年还成了博物馆东方器物部主任。

杰西卡·罗森教授

她几乎走遍中国主要考古遗址,从良渚到三星堆,从安阳殷墟到秦始皇陵,亲手触摸过中国古代社会的 “物质密码”。

她刚出的新书《厚土无疆:Life and Afterlife in Ancient China》,就讲了从 5000 年前部落首领墓葬到公元前 3 世纪秦始皇陵的故事,重点写了 12 处遗址,其中 11 处是古墓,1 处是大型祭祀场地。

2025 年这本书中文版由中信出版集团推出,成了中外学者热议的焦点。

现在西方对中国不算陌生,媒体天天报中国经济,大学开中文课,孔子学院也遍布全球。

但罗森想说的不是 “没信息”,是 “没读懂文化”,这种赤字是西方总拿自己的文明标准套中国。

就说 “文明” 这个词,在西方眼里,通常得有小麦种植、养牛羊、会冶金、有文字才算。

这套标准是从美索不达米亚、古希腊、古罗马来的,适合欧洲历史,用来解释中国文明的发展,就不太够了。

中国文明从黄河流域起步,靠的是种粟米和水稻。

而且青藏高原像道天然屏障,挡住了西亚技术和制度的直接东传,让中国文明发展更具独立性。

“中国古人用自己的方式,建起了复杂的社会。” 罗森说。

山西南部黄土高原之上的梯田

早期中国没有金字塔那样的石庙,也没多少石刻雕像,但有夯土造的城市、深达十米的墓穴,还有精美的玉器和青铜礼器。

这些东西,正是中国社会结构、信仰体系和政治权力的 “实物证据”。

比如良渚遗址的玉琮,是权力和神权绑在一起的象征;甘肃马家塬墓里发现的波斯风格车饰,也说明早期中国就和草原、西亚有文化往来了。

在《厚土无疆》里,罗森反复说,懂中国文明不能只看书,更要 “读器物”。

这些老物件其实是社会关系的延伸,能看出当时的政治结构、宗教信仰,甚至个人身份。

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就是例子,成千上万的兵马俑体现了古人对死后世界的安排。

这种 “地下建帝国” 的想法,西方几乎没有类似概念,自然很难理解。

罗森认为,西方不了解中国历史,就没法真正懂中国的做事方式,更难建立真正的信任。

比如 “一带一路”,很多西方评论觉得这是在抢占话语权,却没看到它和古代 “丝绸之路” 的历史联系。

罗森说,中国的交通路线、文化传播方式、对外交往理念,很多都能追溯到青铜时代欧亚草原的交流网络。

陕西和山西交界的黄土景观,浑浊的黄河向南蜿蜒流淌

在她看来,中国人从没完全孤立过,一直保持着文明的自主性。

懂了这一点,才能明白中国为啥既强调开放,又坚持自己的文化立场。

罗森的研究其实在提醒我们,中西之间最大的差距,是对彼此文明历史的理解深度不够。

她在书里写:“我们都会下意识解读身边的物质世界,但只有在那个文化里长大,才能真正‘读懂’老物件的‘语言’。”

这话也适用于今天的国际对话。

毕竟,不了解五千年的来路,就没法把握未来的方向。

中西要真正建立信任,不能只靠外交辞令,更得补上 “文明理解” 这一课。

而这堂课,得从历史、从老物件、从文化逻辑开始学起。

罗森的工作正好给这堂课提供了方法和方向,在这个全球化却又文化渐趋分裂的时代,她的声音或许不大,却格外重要。

来源:晓婷医生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