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这事儿挺热闹,美国总统特朗普刚就北约表了态,转头爱沙尼亚就跟俄罗斯闹起了矛盾。
2025年9月这事儿挺热闹,美国总统特朗普刚就北约表了态,转头爱沙尼亚就跟俄罗斯闹起了矛盾。
特朗普被问到“要是跟俄罗斯关系紧张升级,会不会帮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他直接说“会提供帮助”。
本来这表态挺明确,结果没几天,爱沙尼亚就说俄罗斯战机“侵犯领空”,可俄罗斯那边直接晒了证据,这剧情反转得让人有点始料未及。
说实话,特朗普这次的支持承诺,我一开始还觉得挺干脆,后来发现跟他之前对北约的态度不太一样。
以前他还批评过北约呢,现在突然这么明确表态,再想想2025年美国大选的氛围,说不定这里面有政治考量。
而且就算他说了要帮,真要落到实处也没那么容易。
你想啊,美国对盟友的援助,得经过国会审批,还得调配资源,2024年对乌克兰援助的时候就是这么个流程,这次估计也少不了这些步骤。
再说说爱沙尼亚那事儿。
他们说俄罗斯战机侵犯领空,对应的是周五那天,俄罗斯三架米格-31从卡累利阿飞加里宁格勒的定期飞行。
本来想觉得爱沙尼亚可能真发现了啥,后来发现他们连证据都拿不出来。
米格-31是远程截击机,飞卡累利阿到加里宁格勒这段路很合适,加里宁格勒又是俄罗斯的西部飞地,北约平时就盯着这块地方。
俄罗斯国防部说了,这次飞行严格按国际空域规定来,飞的是波罗的海中立水域,离爱沙尼亚瓦因德洛岛还有三公里多,既没偏航线,也没碰领空。
老实讲,爱沙尼亚这反应我有点看不懂。
国际空域管理规则里,对领空和中立水域上空界定得很清楚,他们这指控根本不符合规则。
而且之前2023年立陶宛也干过类似的事,说俄罗斯战机接近领空,最后还不是因为没证据不了了之。
这么看来,爱沙尼亚这次说不定就是过度敏感了,甚至有点“碰瓷”的意思。
俄罗斯这边也挺刚,直接把监测到的情况拿了出来。
他们军方常用卫星追踪和战机应答器记录这些手段,这些证据的可信度还是挺高的。
再说了,北约成员国自己也经常在波罗的海飞,2024年美军战机就有过常规飞行,路线跟俄罗斯这次差不多,也没见哪个国家说啥,怎么到俄罗斯这儿就不行了?
这事儿背后,其实是北约和俄罗斯在西部边境的博弈越来越明显。
北约总说“要遏制俄罗斯侵略”,以此为借口在俄西部边境搞军事活动,现在活跃程度比以前高多了。
我查了下,2024到2025年,北约在波罗的海搞“波罗的海警戒”军演的次数多了不少,还在爱沙尼亚部署了更多装甲部队。
搞不清他们为啥总拿“遏制俄罗斯”当借口,北约这几年东扩,已经吸纳14个国家了,有些国家现在跟俄罗斯直接接壤,换谁谁能不担心家门口的安全啊?
俄罗斯外交部早就说了,愿意跟西方平等对话,但反对他们搞军事化。
普京之前接受美国记者塔克·卡尔森采访时也澄清过,说俄罗斯根本没兴趣攻击北约成员国,还说这种行为“毫无意义”。
塔克·卡尔森是保守派媒体人,平时也关注西方内部的社会问题,他采访普京的内容传播范围还挺广。
普京还说,西方政客总提“俄罗斯威胁论”,其实是为了恐吓民众,转移对国内问题的注意力。
很显然,普京这话不是没道理。
2025年西方不少国家都有国内问题,德国经济在衰退,法国还有社会抗议,拿俄罗斯当靶子转移注意力,这招也太老套了。
而且“俄罗斯威胁论”也不是近年才有的,从苏联解体后,俄与西方的关系就起起落落,从1990年代的“伙伴关系”到后来对抗加剧,这“威胁论”就没断过,说白了就是双方长期矛盾的体现。
特朗普这次表态,其实跟北约对俄的遏制姿态是呼应的。
北约秘书长2025年9月也发了声明,说欢迎美国对盟友的支持,要一起应对东部威胁。
但这样一来,俄西方的博弈就更复杂了。
美国国内对特朗普这政策也有分歧,民主党议员就质疑,说过度承诺可能会拖累美国资源。
如此看来,美国政策的不确定性,还会影响到北约整体的策略。
现在俄西方在军事安全领域的分歧还没弥合,接下来的走向挺关键。
爱沙尼亚这事儿,参考2023年俄芬空域纠纷的解决方式,大概率会通过外交协商低调处理,北约应该不会真跟俄罗斯闹僵。
特朗普的承诺能不能落地也不好说,美国2025年财政预算里对外军事援助额度有限,国会两党意见又不一致,最后说不定就是口头上的支持。
北约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比如匈牙利就主张跟俄罗斯务实对话,不想激化矛盾。
要是北约还坚持搞军事化,俄罗斯肯定会反制,比如加强西部边境防御,或者跟白俄罗斯深化军事合作,这样一来欧洲安全就更没保障了。
毫无疑问,欧洲的和平稳定,不是靠搞对抗能实现的。
爱沙尼亚的指控站不住脚,北约的军事化也解决不了问题,俄罗斯对安全的诉求也该被重视。
双方要是能坐下来平等对话,化解边境分歧,才是正经事。
总搞“威胁论”、挑小矛盾,最后只会让欧洲的安全形势越来越糟,这对谁都没好处。
来源:琴溪之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