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英在朝鲜牺牲,70年后凶手身份被查出,最终下场大快人心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3 09:17 1

摘要:人有时候就是这样,明知来日无多,还要和命运死磕到底。你说,是不是所有做父亲的,都害怕送别自己的儿子?可命运这东西,总是比人想得更加绝情。1950年的一个寒冷清晨,毛岸英最后一次从窝棚里走出来,也许万万没想到,这一天,竟成了他生命的终点。

毛岸英:28岁的牺牲与父亲的沉默

人有时候就是这样,明知来日无多,还要和命运死磕到底。你说,是不是所有做父亲的,都害怕送别自己的儿子?可命运这东西,总是比人想得更加绝情。1950年的一个寒冷清晨,毛岸英最后一次从窝棚里走出来,也许万万没想到,这一天,竟成了他生命的终点。

朝鲜战场上,炮火连天,人心惶惶。屋外的警报拉响了,有经验的人都知道,这种时候,不赶紧找地方猫起来,准没好事。可是,就是在人人自保、四散寻找掩体的时候,毛岸英愣是一头冲回司令部,说是要把重大文件取出来。你说,有多少人在生死一线的时候,还想着文件?但他就回去了。偏偏就在这个当口,美军的飞机咆哮着钻了过来,把几十枚燃烧弹毫不留情地扔向地面。那小小的屋子转眼成了火场——当兵的恨不能立刻冲进去,可火势凶得连彭德怀这样的人都急得只能原地跺脚。

毛岸英和高瑞欣,再没能出来。身上的棉衣被火燎得分不清颜色,只剩下一具黑糊糊的遗体。彭德怀一听,脸色铁青,饭都吃不下,这事就这么在风雪中被传回了北京。

事后,有人还追查了执行那次轰炸的飞行员。据说那几位,最后一个赛一个惨。有个叫李科特的,也许平时还自认能飞天,现在却被自己的飞机扔进了地里,尸骨无存。还有人战后回国,本以为能耀武扬威一番,结果却命丧异国。或许冥冥之中,都有命中注定。可这些人与毛岸英的死是否真有关,谁又能下个准信?

把目光扯回北京,毛主席得知噩耗的那一刻,整个人愣住了。那是个倔强到了骨子的人,坐在那里,手里摸着烟,案上摆着火柴,却还是一遍遍摸身上的口袋。我听人说,他眼眶红了,眼泪顺着脸颊悄悄滑下来。有时候,大人物也不过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父亲。江山万里,抵不了骨肉亲情的断裂。可他很快又擦干了泪,说了句:“那么多战士都死了,岸英也不过其中之一个,不能因为他是我儿子,就觉得天塌下来了。”说得很平静,其实心里是碎的。

其实毛岸英小时候就没摊上什么顺境,8岁那年,和妈妈杨开慧一起被抓进牢房。那个年代,大人小孩都得咬牙熬着。牢里不分昼夜的鞭子,冷冷清清的饭食,母子俩能撑下来,全靠杨开慧那股子倔劲儿。大人挨了皮肉苦还不松口,孩子也学了点儿骨头硬。后来杨开慧没熬过那道鬼门关,就被害死了,留毛岸英和保姆在狱里。本来以为也活不长,结果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冒着枪口,把岸英抢了出来。

那以后,毛岸英跟着两个弟弟东躲西藏。大同幼稚园待了没多久就散伙,有段时间,兄弟几个直接流落上海街头。风里来雨里去,说到底,早年经历又苦又累,但这种吃苦,是他人生最初的底色。后面,组织上看情况不妙,安排兄弟俩去了苏联。在那边呆了好几年,也不是什么享福的差事,都是从零起步。

在苏联,毛岸英一边啃俄语,一边学军事。后来打仗去了,跟着苏联红军一路打到了柏林。当时谁都没把他当啥大人物的孩子,就当是个小兵。等到打完仗,他才第一次真正见到斯大林。老斯握着毛岸英的手,夸了一通。他倒是乖乖认了,摆手说自己不过是“普通兵”。再怎么看,这孩子有点轴,也算明白人。

战事一结束,毛岸英始想着回家。临走那天,斯大林还送他一把枪,说是当个留念。他背着枪回了国,见到父亲,是1946年1月的事了。那会儿离开家二十年,父子俩都不是从前模样。有人说,毛主席看着长大的儿子站在面前,病都好了大半。不知这话有多少夸张,但那一场重逢,肯定是老父亲心头的慰藉。

回到国内,毛岸英没沾爹的光。下放基层,做翻译,参与土改,活全是扎实的。他能吃苦,肠胃本来就不好,战场上的粗茶淡饭更不在话下。有人见他咳得不行,叫他去吃顿好的,他也总是摇摇头,一副不愿意麻烦人的样子。

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时,毛岸英刚新婚不久。他自己找上彭德怀,说要上前线。彭总开始还不肯,说:“美国佬的炸弹可不长眼睛。”可毛岸英又是一副倔劲儿,毛主席也没阻拦,他说,岸英是党员,会英语、俄语,那边肯定有用。再后来,毛岸英就成了志愿军司令部的翻译兼秘书。你说,这算不算“被宠爱”?他自己倒没什么优越感。战士们睡地铺、身上长虱子,他也跟着。大榆洞的冬天,冷得连棉裤都变硬了,吃的也蹩脚——此时的毛岸英,从前苏联到朝鲜,日子从没顺畅过。

后来,敌机轰炸频繁,岸英他们的司令部附近总能听见飞机声。到了11月的那天,那群天上掉炸弹的美国兵终于把大火带到了门口。毛岸英和几个人刚准备进防空洞,可又出了洞,说要去取机密文件。有意思的是,他们进去的时候,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好像,这份坚持,早就变成了他们骨子里的一部分。可谁想,这次火是真的跑不赢了。

身后的火焰吞掉了一切。彭德怀出来后,一直没说话,端着饭也吃不下,写给军委的电报草了几遍,还是一字一句斟酌着写完的。也许,在他眼里,这是忠诚士兵的归宿,可那种痛,真得忍下来才行。

再说袭击毛岸英的那些飞行员。说来也巧,这几个人后来的下场,一个赛一个倒霉。有的飞机返航时就被打下来,尸体都没找到;有的苟活回了国,偏偏遇上事故——你说世界是不是有个本账,兜兜转转,躲不过去。新闻没能做出大文章,这几个人死得也不算体面,可能他们自己都没意识到,头顶那些身体里烧着理想的中国兵,是多硬气。

毛岸英只活了28岁。他不是天生的“伟人之子”,早年吃了够多苦头,到死也不过是千万个平凡士兵之一。没有人会因此觉得解气,也轮不到我们为他感到骄傲。但在那些硝烟、饥饿和严冬的夹缝里,真正能支撑他的是不肯认输的骨气。

据说毛岸英日记里写过一句话:“我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儿子?”他可能永远没有等来答案。可某天,刘思齐鼓起勇气问了毛主席。老头抬起头,眼里有点光,说:“是的,岸英是我的骄傲。”

有些问题,并不是死后才能回答。人生许多困苦,其实早在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写在每一天的选择之中。你说,毛岸英到底想过什么?其实他未必比咱们看得更远,但他敢扛,也敢走进火里。这种人,或许才是真正的“合格”。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