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恩表态:朝鲜将正式承认韩国的存在,李在明别幻想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3 14:01 2

摘要:9月21日金正恩在平壤开口了,这一回的意思再明确不过:朝鲜和韩国,两个国家,各过各的日子,统一这事就别再提了。

| 人文社

| 人文社

«——【引言】——»

9月21日金正恩在平壤开口了,这一回的意思再明确不过:朝鲜和韩国,两个国家,各过各的日子,统一这事就别再提了。

几十年的南北剧本,一夜间翻篇。

那么,究竟是半岛走向长久的“冷和平”,还是迎来更深的隔阂?

历史的分岔点

在半岛南北关系史里,曾经有不少惊心动魄的时刻:板门店握手、文在寅跨越军事分界线的那一步、曾经的高峰会谈等这些画面在新闻里反复播放,也一度让人觉得彼此的距离可以缩短。

但记忆停留在画面里,现实却在另一条轨道上奔跑。

9月21日,在平壤的最高人民会议上,金正恩直接宣布会在国家法律里写下朝鲜与韩国互为不同的国家,法律确认分治,未来不谈统一。

对熟悉半岛历史的人来说,这相当于是推倒了一座象征性的桥,把它彻底封死在地图上。

从“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怀,到冷冰冰的“两国定义”,这种转向在朝鲜政治体系里极少出现,因为它牵动的是国家叙事的根本。

半年里的步步加码

如果只看这一次表态,会觉得突兀,但其实这是一个渐进过程。

在年初的施政演说里,朝鲜已经把韩国列为“永远的主敌”,同时撤掉所有为南北合作服务的机构,那些带着“和平”“民族”字样的委员会和局处,长期是两岸沟通的渠道。

把机构撤掉,就意味着不再保留合作的制度接口。

春季到夏初,朝鲜媒体在报道中强化对韩敌视的语气,甚至细数韩国历届政府换了十几次班子、改了九次宪法,却始终保留那条“统一朝鲜半岛”的条款。

在朝鲜看来,这是一枚写在纸面上的、永远针对自己的宣战令,跟任何政府口头上的缓和表态没有冲突,外表柔软,内核钢硬。

到了秋天,这一步骤终于落在了法律层面。

法律的作用不只是约束普通人,它是国家行为的底线。

一旦把“南北是不同国家”写进宪法,就等于提前为未来可能的领袖画出红线:谁都不能轻易重开统一的议题。

制度性承认的深意

外界讨论这次讲话时,常用“承认韩国”来概括,但这不是外交承认那种意义,而是内部制度构架上的承认。

它改变的,其实是朝鲜自己的国家叙事,从曾经不断重复的“民族统一”口号,转向明确定义的边界政治。

这种变化对半岛关系的心理冲击很大。

在过去,即便彼此对话不畅,“一家人”是悬在空中的安全缓冲,哪怕它只是象征。

现在,这块缓冲彻底被撤掉,两边在政治立场上正式划线,等于是告诉民众和军队:对方是另一国,不是兄弟。

这样的心理建设,会影响下一代两国人看待彼此的方式。

法律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逻辑,它比政策更难反转。

在一党制的政治结构中,领导人当然有权改变政策,但改变宪法需要经过整个体系运转,这比单独取消一个合作项目的代价高得多。

朝鲜这一步,等于是为未来锁死了一个大门。

南边的旧剧本

在半岛另一端,新上任的李在明,在公开场合一直强调“和解”“改善关系”“和平推进”,甚至提出核冻结的设想,认为可以作为一个临时措施,用来为后续的无核化扫清路障。

在一些国际采访中,他解释只要不放弃最终目标,就能让朝鲜逐渐停止核导研发。

这种思路在纸面上合乎逻辑,但在现实碰撞里碰到的问题是,这跟朝鲜的政治新定位几乎完全错位。

朝鲜已经不把统一当作目标,相反,在不断强化安全和体制隔离。

要在这样的背景下用过去几十年的剧本说服对方重回谈判桌,成功的可能性就像用旧地图寻找已填埋的河道。

朝鲜对现任韩国政府的态度,在讲话中表达得很直接:所谓的“和解路线”只是换了名词的“吸收统一”,而且更隐蔽。

这种指控固然有朝鲜自己的过滤和偏见,但它反映出的是一个固定认知,只要韩国宪法不改,任何缓和姿态都被视为战术包装。

半岛之外的算计

这次讲话另一部分引起了外交观察人士的兴趣,金正恩在拒绝放弃核武的同时,也留了一个条件:如果美国能放下无核化的坚持,承认现实并寻求真正的和平共处,那么朝鲜没有理由不坐下来谈。

这是一种带窗口期的拒绝。

看似强硬,但和去年朝鲜的核政策写入宪法的逻辑一致,核武是安全保障,不是交易筹码。

金正恩还点出了与特朗普的“美好回忆”,这是他较少提及的细节,很可能是在释放一种定向信号:目前的美方并不友好,但他认同曾经部分时期的直接沟通。

与此同时,朝鲜也在尝试多边露面,今年9月时隔七年重新派高级官员参加联合国大会。

这不是软化,而是展示自己有参与全球事务的姿态。

配合此前跟我国、俄罗斯的高层互动,可以看出朝鲜正在编织一个多向度的外交安全网,让自己在对美、对韩关系变化时有更多支撑点。

两岸心理的长远变化

法律确认分治,不只是政治文件上的变化,它会逐渐渗入民众的日常认知,尤其是年轻人一代。

在南边,多数年轻人早已将朝鲜视为另一个国家,在生活圈和媒体圈里与朝鲜没有直接联系。

而在北方,以往的教育依然强调民族同源,即便有敌对叙事,统一这个词还是会出现。

新宪法如果删除类似表述,意味着教育和宣传会全面跟随调整。

这会带来一个深远的后果,民族身份感淡化,国家身份感强化。

一旦这样的认知根植下来,未来哪怕经济或安全环境变化,恢复统一的呼声也很难再形成政治合力。

这类心理的转变在其他分治地区的历史上曾留下过长久影响,比如德法早期的边境地区,在政治边界确定几十年后,地方人口的自我认同已经改变。

李在明的十字路口

对于韩国现任政府来说,这是一道棘手的选择题。

如果坚持无核化目标,必须面对朝鲜的强硬,如果放弃统一叙事,可能在国内政治上引发保守阵营的反弹。

与此同时,韩国在经济方面也面临对美关系的新考验。

李在明在接受国际媒体采访时已经表达过担忧:某些美方的经济要求,如果没有保障措施,可能让韩国陷入类似1997年的金融危机。

这说明,李在明不仅在对朝议题上需要寻找平衡,对美谈判也必须权衡风险。

而朝鲜政策的突然硬化,会削弱他在对外谈判中的灵活筹码,因为过去可以用半岛合作前景作为外交的软实力,现在这一牌被对方直接废掉。

半岛剧本的换幕效应

过去的半岛关系,即便敌意浓烈,也会在某些时候出现缓冲窗口,无论是运动员短暂的同队比赛、文化代表团的互访,还是领导人偶尔的会谈。

这些事件会在媒体、民众心中制造情绪波动,让人觉得关系总有回温的可能。

现在,法律化的分治几乎切掉了这种窗口。

南边的和平统一话语,在北方的认知体系里已经失效,两国之间的关系从“兄弟吵架”进入了“邻国竞争”。

这种格局可能不会天天爆发冲突,但长时间的冷漠和隔离,会使半岛的互动逐渐稀薄。

尾声与思考

半岛两边的民众,很可能在未来几十年接受这条新现实:对面是另一个有边界的国家,不是同一个家的另一间房。

这不仅是政治现状的反映,更会深刻影响历史书写、文化交流乃至安全战略。

李在明能否在这样的背景下找到新的政策路径,决定着韩国在半岛事务中的主动性。

如果仍旧执着于旧剧本,现实会一次次提醒,对面的门已经锁上,钥匙从法律上被丢进了大海。

真正的考验,是认清剧本已换幕,不再试图按旧台词去对答,而是去制定符合新舞台的新角色和新策略。

这是政治的智慧,也是生存的必要。

参考资料:中国国情——金正恩:朝鲜和韩国“绝不会合并成一个国家”

京报网——金正恩:朝韩决不会合并

来源:渣叔罗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