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雷·格鲁贝如何反驳人口危机理论?雷·格鲁贝强烈反对科恩的人口危机理论,认为远古世界不存在人口危机或过剩问题。他提出,较晚的欧洲和美洲移民证明当时地球人口稀少;人类进入寒冷环境后,因微生物在低温下更难存活,欧洲和西伯利亚的患病率远低于非洲。约2万年前,地球变暖使
1、雷·格鲁贝如何反驳人口危机理论?雷·格鲁贝强烈反对科恩的人口危机理论,认为远古世界不存在人口危机或过剩问题。他提出,较晚的欧洲和美洲移民证明当时地球人口稀少;人类进入寒冷环境后,因微生物在低温下更难存活,欧洲和西伯利亚的患病率远低于非洲。约2万年前,地球变暖使非洲热带疾病(如疟疾、血吸虫病、钩虫)扩散为温带疾病,同时巨型动物因过度狩猎灭绝,依赖其生存的微生物转向人类,引发健康危机。格鲁贝认为,人类为应对疾病导致的人口减少,放弃每三年生育的游牧生活,转向定居以增加生育,其理论的关键价值是将定居与农业分离。
2、定居生活先于农业的观点如何被证实?1941年戈登·柴尔德提出“新石器革命”术语,认为农业发明催生定居村庄,这一观点现已被推翻。现存“石器”部落虽非古代狩猎采集部落同类,但展现出介于两者间的状态:清理土地、种植植物、简单放牧、养殖宠物且知晓植物药效。更关键的是,更新世结束期(约公元前10500年至公元前8300年,纳图夫和希阿姆时期),黎凡特资源丰富地带已有“定居的掠食者”,他们发展出植物储存、小规模栽培技术,常年居住在半公顷区域,这些证据明确证明定居生活早于农业革命,重塑了对早期人类生活的认知。
3、雅克·库文如何研究近东前农业村庄?雅克·库文曾是法国东方史前研究所荣誉研究主任,他详细研究近东前农业村庄,提出这些村庄始于公元前15500年至前12500年的约旦喀兰内,“营地”占地两千平方米,含露天圆形洼地。公元前12500年至前10000年,纳图夫文化传播至整个黎凡特(幼发拉底河至西奈半岛)。加利利海以北约旦河谷的艾南—马拉哈遗址发现储窖,证明该村庄是黎凡特首个定居社会,也是“谷物的收获者”。库文的研究为理解定居生活起源及与后续文化发展的关联提供了关键依据。
4、纳图夫文化有哪些核心特征?纳图夫文化的核心特征体现在多个方面。房屋上,六座房屋聚成村庄,建在半地下浅圆坑中,坑边有干砌挡土墙,屋内有灶台和同心圆柱群,属真正建筑雏形。工具上,石器不仅用于狩猎,还可碾磨、捣碎,另有大量骨器。丧葬上,单人或集体坟墓在房屋地下或“真正的公墓”,部分坟墓(含狗墓)饰有贝壳和打磨石头,可能具仪式性。艺术上,发掘出的骨头艺术品多刻画动物。经济上,阿布胡赖拉的纳图夫人曾大量收割野生谷物,后期因野生谷物减少转向两耳草和巢菜,且无特意分工,薄刀片既收割谷物又切割芦苇。
5、希阿姆时期有哪些关键发展?希阿姆时期因死海最北端以西的希阿姆遗址得名,有三大关键发展。一是出现新型武器,提升了当时人类的防御和狩猎能力。二是圆形房屋首次完全建在地面上,表明黏土开始用作建筑材料,建筑技术较纳图夫文化有明显进步。三是发生“象征革命”,纳图夫艺术以动物为主题,而希阿姆时期女性雕像出现,从会意性逐渐走向写实;约公元前10000年,房屋中埋有欧洲野牛头骨和角,牛角有时嵌入墙中,具象征功能;约公元前9500年,黎凡特出现女人和公牛两大象征人物,且女性居支配地位,常被描绘成产下公牛的角色,为宗教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6、库文如何解读宗教的起源?库文认为宗教真正起源于希阿姆时期,核心观点是此时首次出现人作为神的现象,女性法则和男性法则同时体现,标志着动植物驯化前的思想变化。女性被当作神灵,因女性形态是生殖力的象征,在婴儿死亡率高的时期,生殖力崇拜能保障部落或家庭繁荣。他还指出,可辨认的宗教约公元前9500年起源于黎凡特,且这一过程发生在栽培和定居开始后、真正驯化和农业开始前,为理解早期宗教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供了独特视角。
7、穆赖拜特文化有哪些建筑与技术突破?穆赖拜特文化位于今叙利亚幼发拉底河附近的穆赖拜特丘,有显著的建筑与技术突破。建筑上,房屋结构更复杂,有专门睡觉区、高出地面的独立灶台和储存区,屋顶为黏土平顶,用相互连接托梁支撑;房屋间有公共露天区,含多个盆状大火坑,坑中装满石子,类似波利尼西亚炉子,可储存热量长时间散热,且火坑周围有烧焦动物骨头,可能用于烧煮公共肉食;公元前9500年后出现世界首批已知长方形建筑,房屋和储存室多为长方形(部分屋角圆形),用“雪茄形状”白垩加灰泥砌成,能在更小空间容纳更多物品,库文推测其目的是防御。技术上,使用烧焙土制作女性雕像和小型容器,虽近东普遍使用陶器还需1500年,但当时人类已充分了解并有意识利用火加固黏土模型。
8、库文的中心观点是什么?库文的中心观点是,在穆赖拜特这类地方,驯化发展并非因贫穷或经济威胁突然产生,定居生活早于驯化,房屋从半地下圆形结构发展为地上长方形建筑,砖块和象征性手工制品已出现。由此可推断,早期人类约1万至1.2万年前经历深刻心理变化,实质是宗教革命,且发生在动植物驯化前,这与梅林·唐纳德“语言首次用于神话而非‘实际’目的”的观点有相似之处。他还认为,宗教革命体现了从动物或神灵崇拜向可辨认崇拜的转变,即女神(有公牛作为男性伴侣)作为最高存在被崇拜,此时神和人之间出现新的屈从关系,神“高高在上”,人“在下面”。
9、公牛象征在中东有怎样的演变?库文指出公牛象征在中东有鲜明演变过程。希阿姆或穆赖拜特文化早期,公牛头骨被埋在厚重墙中,人们无法看见,可能是在房屋建造时通过象征性献祭保护房屋抵御毁坏性力量,此时人类尚未直接面对动物象征。之后,公牛象征扩散到黎凡特和安纳托利亚各地,公元前8000年左右艾因—加扎勒遗址首次明确提及斗牛行为,且男人在其中居主导地位,男性气概受到赞美。公牛不仅象征男性法则,还代表自然的不可驯服(如暴风雨释放的宇宙之力),同时,穆赖拜特文化中普遍的圆滑石棒被认为是阳具象征,公牛象征的演变也将农业革命与宗教革命联系起来,二者均满足“人类对动物王国的支配欲”,属“心智”变化而非经济变化。
10、定居生活如何推动社会与思想变化?定居生活的出现推动了一系列社会与思想变化。经济上,黎凡特地区丰富的野生谷类为定居提供可能,人类开始栽培野生谷类,虽初期无意识,但为后续植物驯化奠定基础。人口上,定居生活缩短生育间隔,使人口数量增加,进而产生村庄。社会结构上,人口增长和村庄形成让社会组织更复杂,逐渐出现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区分。思想上,复杂的社会结构可能催生新的宗教观念,宗教观念又与农业、建筑等思想相互渗透。建筑上,为满足储存、家庭规模扩大和防卫需求(定居导致财产增加,引发嫉妒和偷窃),房屋从圆形发展为长方形,长方形建筑更易配搭、调整大小、建造“内”室且能更多共用墙壁,这些变化共同推动了早期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
11、新石器文化有哪些核心思想及传播路径?新石器文化的核心思想包括农业、宗教和长方形建筑。农业方面,以动植物驯化和野生谷类栽培为基础;宗教方面,以女神和公牛为核心象征,体现生殖力崇拜和对自然力量的认知;长方形建筑则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适宜的居住和储存空间,满足防卫需求。其传播路径清晰,首先从起源地传播至肥沃新月地带,随后进入安纳托利亚,往西传入欧洲,往东传入伊朗和高加索地区,逐渐扩展到整个旧大陆,在传播过程中,三大核心思想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塑造了早期人类文明的形态。
12、耶利哥遗址有哪些重要发现?20世纪30年代英国考古学家多萝西·加罗德发掘耶利哥遗址,有三大重要发现。一是该聚落含七十座建筑,可容纳一千人,属于“镇”的规模,反映出当时耶利哥已发展成较大的定居社群。二是发现一座高八米、底部直径九米的塔,塔内有二十二阶楼梯,这种建筑前所未见,经推算需一百人工作一百天才能建成,体现了当时较高的建筑技术和社会组织能力。三是在台地B出土完好的纳图夫烘焙/烧煮台,台地有适合打谷去壳的铺砌面、碾磨谷粒的杯状盆和石臼、搅拌谷粒或“面粉”的大盆,且靠近灶台,展现了当时较为完整的谷物加工和烹饪流程,为研究纳图夫文化的经济生活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
来源:伏未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