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销12.9万辆的“国民神车”本田飞度,如今月销只剩23辆。对一款曾在中国市场创造高光时刻的小型车来说,这个落差很大。飞度的下滑并不突然,它的背后是整个小型车市场的深度转型,包括燃油车与电动车在消费趋势面前的涨落变化。
年销12.9万辆的“国民神车”本田飞度,如今月销只剩23辆。对一款曾在中国市场创造高光时刻的小型车来说,这个落差很大。飞度的下滑并不突然,它的背后是整个小型车市场的深度转型,包括燃油车与电动车在消费趋势面前的涨落变化。
飞度并不是一开始就卖不好。2001年在日本推出后,它凭借省油、空间灵活、质量稳定迅速受到欢迎。进入中国市场后,尤其是2004年国产两厢版本GD3上市,迅速俘获年轻消费者和家庭用户。
2018年,飞度在国内年销量达到12.9万辆,成为当年小型车中的销售冠军。那时的飞度,不仅是代步工具,更有“买发动机送车”的段子流传,保值率高达70%,堪称“国民理财产品”。
但到了2025年8月,飞度的月销量只剩23辆,累计全年销量也仅为2676辆,相比两年前单月还能破3000辆的表现,变化非常明显。这不只是飞度一个车型的出现这样的现象,而是整个小型车细分市场进入衰退期的开始。
国内小型车市场的下滑也可以看到。从2005年到2021年,小型车在乘用车市场的份额从38.1%一路滑落到2.1%。销量从2014年的180万辆跌到2021年的43万辆,市场规模不足十年前的三成。
大众Polo、丰田致炫、马自达2、雪佛兰赛欧等都相继停产或销量大幅下滑。2025年8月,大众Polo在国内的销量仅为107辆,和飞度的处境一样。
飞度的问题不在产品本身。它还是省油、空间灵活,也没有出现质量口碑的下滑。但今天的市场已经变了。用户对第一辆车的期待,不再只是“能跑、耐用、便宜”,而是“智能化、空间大、电动驱动”。
而电动车的快速崛起直接冲击了传统小型车市场。2024年,中国小型车市场中,电动车占比已经达到89.4%。比亚迪在这个市场的表现尤其突出。
2022年,海豚年销量为205,417辆;2023年增长到367,419辆。2024年,比亚迪推出更低定位的海鸥,全年销量达到453,593辆,占据该细分市场近45%的份额。再加上五菱缤果的210,374辆,两款车合计拿下65%的市场占比。
在电动车主导的小型车市场里,飞度的传统优势逐渐失效。原来的“省油”在电动车面前不再突出,原来的“保值率”也被海鸥、缤果这种“买新比买二手还便宜”的市场环境所稀释。用户更在意的是10万元内有没有大屏、有没有辅助驾驶、能不能远程控制。飞度的这些配置,基本缺位。
消费者对空间和配置的要求也更高了。在价格下探和技术普及的背景下,紧凑型轿车和SUV逐步取代小型车成为主流选择。飞度这类A0级小车,夹在入门与主流之间,既没有成本优势,也没有配置优势。面对上下夹击,小型车自然步步退让。
但小型车市场没有完全缩减。2025年前8个月,A0级轿车累计批发量97.25万辆,同比增长76%,创下近十年来的新高。这说明市场仍有活力,只是活力更多集中在新一代电动车上。
吉利推出的“星愿”,就是瞄准了这一趋势。它定价低于比亚迪海鸥,配置高于同级,空间表现也不差。2025年8月,星愿月销量达到4.6万辆,成为新的小型车销量冠军。这也说明,小型车市场不是没有机会,只是留给传统燃油车的空间越来越小。
飞度的衰退不是因为它不可靠,也不是不实用,而是没有在智能化、电动化转型中及时跟上节奏。曾经的优势在今天已不再构成竞争力。在电动车重新定义小车的今天,“省油耐用”已不再是核心价值,“智能化+电动化+空间大”的新逻辑才是用户的首选。
来源:老徐述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