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历经2时40分42秒“天工Ultra”顺利冲线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9 18:39 1

摘要:4月19日7点30分,20支人形机器人赛队与人类跑者共同站在北京亦庄全程21.0975公里的赛道上。随着一声枪响,全球首场“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赛事正式开跑。历经2时40分42秒,“天工Ultra”顺利冲线,夺得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桂冠。

未来网北京4月19日电(记者 张冰清)4月19日7点30分,20支人形机器人赛队与人类跑者共同站在北京亦庄全程21.0975公里的赛道上。随着一声枪响,全球首场“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赛事正式开跑。历经2时40分42秒,“天工Ultra”顺利冲线,夺得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桂冠。

在赛后采访中,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CEO熊友军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形机器人能够在雨后的湿滑路面、水坑、减速带等地况顺利通过,这是基于状态记忆的模块强化学习算法,使机器人具备了出色的环境适应能力。无论是草地、沙地,还是城市道路中的减速带、坑洼路面及斜坡等复杂地形,机器人都能轻松应对,展现出极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这一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为机器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未来机器人走进工厂、售后服务等实际场景做好了充分的技术准备。

“随着机器人技术正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机器人将成为教育、危险环境、城市管理等多个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熊友军向未来网记者表示,教育应用场景方面,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正利用天工平台,开展机器人辅助教学、智能评估等研究项目。这些项目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同时,北京还积极推动机器人技术在产学研方面的合作,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形成良性循环的创新生态。

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起点。(主办方供图)

赛场上,人类跑者与“钢铁跑者”们从南海子公园一期南门出发,途经泡桐大道、文博大桥、通明湖公园等网红打卡地,最终到达通明湖信息城。

据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李全介绍,这条赛道需要机器人爬坡过坎,转14次弯。这一匠心独运的设计,完美诠释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更实现了人文精神与自然之美的和谐共生。

据介绍,这是人形机器人首次在开放环境下的长距离耐力测试。每个参赛机器人须具备人形外观,实现双足行走或奔跑,禁止轮式结构;控制方式可选手动遥控(含半自主)或完全自主。参赛团队需确保机器人安全合规,严格遵守比赛线路与规则。

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向记者表示,“本次大赛我们秉持‘参赛即胜利,完赛即英雄’的理念,毕竟这不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个测试验证平台。21公里的长距离测试以及不间断奔跑,对机器人的多项技术都是巨大挑战。”

未来网记者注意到,为了适应长距离奔跑,有的参赛机器人会采用特殊设计。在更换电池环节,部分机器人具备不关机就能更换电池的特殊功能,以此提高续航能力。

而在材料选用上,为实现更轻量化且更耐用的目标,赛队也会进行独特设计。有些机器人还会采用穿鞋的设计,而有些则会在脚底安装耐磨设备,目的都是为了适应特殊地面状况。

参赛队之一的“天工队” 发言人魏嘉星介绍,主力机型 “天工 Ultra” 经轻量化设计与算法优化,搭载自主研发的慧思开物智能平台,通过大量室内外测试,力求实现拟人化稳定奔跑。

参赛队之一的“天工队” (主办方供图)

“‘天工’的奔跑速度在去年是6公里/小时,现在最高能达到12公里/小时。”魏嘉星向记者表示。

人形机器人踏上赛道奔跑,看似一小步,实则是科技和产业发展的一大步。梁靓向记者表示,人类挑战马拉松是挑战身体极限,而机器人跑马拉松则是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新起点。这次比赛致力于打造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

机器人产业已进入产业爆发期。北京经开区正全力打造全球一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新城,已形成产业链完整覆盖、生态体系健全完善、应用场景开放多元、强化全生命周期服务赋能四大显著优势。在具身智能领域,亦庄率先布局了以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为代表的创新平台,落地以小米机器人、优必选等龙头机器人本体企业,以星海图等为代表的头部具身智能企业,清能德创、灵足时代等为代表的关键零部件企业,基本形成覆盖核心零部件、整机到应用场景的具身产业链体系。

梁靓表示,从跑赢赛事到跑通产业链,这是对人形机器人行走、奔跑、全身协同、具身智能等能力的最佳检验场景之一。通过创新设计的专业规则与人机协同机制的探索,可有力加速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世界,撬动人形机器人蓝海市场。

据了解,此赛事由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总站、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共同主办,邀请了全球机器人企业、科研院所、机器人俱乐部、高校等创新主体的人形机器人参赛。

来源:燃新闻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