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2018年开始,辽宁男篮就频繁向银行质押股权,到2025年6月,所有6000万股已被全部质押。 其中质押给丹东银行2100万股,农业银行3300万股,兴业银行600万股。 这种通过反复质押股权来给俱乐部融资输血的方式,据说是很多CBA民营俱乐部的常规操作。
谁能想到,刚刚完成三连冠伟业的辽宁男篮,如今却陷入了巨大的财务危机? 整整6000万股的球队股权,已经被全部质押给了银行。
这还没完,球队的实际控制人也在今年6月悄然变更,从刘子庆变成了刘伊林。 而这一切,据说都是为了保住球队股权,避免被债权人追责的“障眼法”。
回看辽宁男篮母公司这一连串操作,不难发现其资金链极度紧张,债务危机犹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爆发。
从2018年开始,辽宁男篮就频繁向银行质押股权,到2025年6月,所有6000万股已被全部质押。 其中质押给丹东银行2100万股,农业银行3300万股,兴业银行600万股。 这种通过反复质押股权来给俱乐部融资输血的方式,据说是很多CBA民营俱乐部的常规操作。
但辽宁男篮的情况似乎格外艰难。 与广东宏远队有广东省体育局支持、宏远集团输血和赞助商大手笔投入不同,辽宁队背后的辽宁省体育局资金有限,赞助商的财力也相对有限。
这就导致在不能夺冠、奖金锐减、赞助商投资减少的情况下,这种质押模式就很难玩得转了。
今年6月,辽宁男篮的实际控制人发生了变更,从原来的球队老总刘子庆变成了刘伊林。 但这并非是引入了新投资人,而疑似是为了保住辽篮而通过注册新公司壳子来变更实控人。
一系列复杂的股权操作后,刘子庆的持股比例从80%锐减至20%,而新注册的辽篮(辽宁)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为大股东,占股75%。
这家新公司的注册资金只有300万,却控制着注册资本达1亿元的子公司,这种“母小子大”的股权架构,被认为是为了最大程度规避风险。
类似的操作在CBA并非首例。 四川金强男篮去年就用过这种方式,将注册主体从四川金强男篮变更为四川锦城蓝鲸男篮,实控人也发生相应改变,以规避母公司的债务风险。
球员薪资是俱乐部运营中的一大笔开销。 辽宁队中拥有不少实力出众的球星,为了留住他们,俱乐部不得不开出高额薪水。
例如功勋外援弗格,年薪高达200万美金以上,占据球队薪资空间的大头。 这也导致在薪资调整空间有限时,像莫兰德、沙约克和丘尔等球员无奈离队。
上赛季辽宁男篮休赛期的阵容变动不小,张镇麟转会上海男篮无疑是最受关注的一笔。 作为球队锋线的核心球员,他的离开直接导致球队攻防两端的实力出现下滑。
这已是继去年辽宁男篮卖郭艾伦之后,又一个绝对主力球员被卖掉。 从此辽宁男篮的夺冠班底彻底瓦解了。 据了解球队也有意向把队内顶薪球员付豪卖掉。
除张镇麟外,球队已有六名球员确定离队,分别是退役的丛明晨、被禁赛三年的张峻豪和黄秋实、转会吉林的刘雁宇和赵率舟,以及仍在寻找新球队的任旭航。加上韩德君的退役悬念,球队阵容面临大幅调整。
韩德君的去留是辽宁男篮当前阵容的最大变数。 上个赛季结束后,这位38岁的老将在直播中透露了回归家庭的想法。
作为CBA现役年龄最大的球员之一,韩德君过去十几个赛季一直是辽宁男篮的内线核心,曾帮助球队夺得四座总冠军奖杯,他的退役将让球队内线失去重要支撑。
随着郭艾伦去年夏天离队、今年8人阵容调整,辽宁男篮的夺冠班底已基本瓦解,仅剩赵继伟、付豪、李晓旭三人。 新赛季球队大概率会以新老交替为主要任务,成绩目标也从争冠调整为冲击季后赛或八强,整体竞争力较此前几个赛季明显下降。
辽宁男篮作为CBA人气最高的球队之一,此前已经完成三连冠,门票收入和赞助商代言都被认为很可观,加上夺冠后的奖金,辽宁男篮看起来不应该这么困难。 但现在,辽宁队不断质押股权,又变更了实控人,种种做法都让他们看起来日子并不好过。
CBA的商业环境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各俱乐部为了提升球队实力,在球员引进、赛事推广等方面投入巨大,这使得赞助和转播等收入的竞争异常激烈。 辽篮在这方面,可能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收入增长缓慢。
加之当前整体经济大环境不太景气,企业在投资体育领域时变得更加谨慎,投入热情下降。 这对于以民营资本为主的辽篮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球迷们都在密切关注着辽篮的下一步动作,希望球队能够顺利度过这次危机。 辽宁男篮此次实控人变更以及背后所反映出的资金和债务问题,给球队的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对于辽宁男篮来说,眼前的出路似乎有几条:模仿江苏肯帝亚把球队卖了;或者模仿广州龙狮通过卖球员变现,把队内高薪的球员交易出去,既可以减轻球队薪资压力,又能获得转会费;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结局跟四川男篮一样。
但第一种办法把球队卖了,未必能卖到好价钱,因为CBA球队本身不赚钱,甚至亏钱,所以很少有其他企业愿意接手。
来源:小慧看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