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延安陷入困境,他护送一万两黄金前往延安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9 18:27 1

摘要:自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中日双方僵持不下,此时的抗战局势已进入相持阶段。

1942年,中共中央所在的延安陷入危局。

自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中日双方僵持不下,此时的抗战局势已进入相持阶段。

日军久攻不下,在我国实施丧心病狂的“三光”政策。

国民党也包藏祸心,中断了对八路军的军饷供给。

频发的自然灾害更是雪上加霜。

延安所在的陕甘宁边区陷入“没衣穿、没油吃、没被盖”的绝境。

延安地区尽力发展经济却还是捉襟见肘。

远在山东指导工作的刘少奇主动接下任务,护送万两黄金前往延安。

可从山东招远到陕西延安,这一任务何其艰难。

无论是超过1000公里的遥远距离,还是敌人的层层封锁,无一不令人绝望。

在这样的绝境下,他又如何能完成任务?

一、绝境求存:延安的生死危机

自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由于战局不断扩大,战线延长和长久以来的战争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人力陷入匮乏。

面对每况愈下的战场态势,日军企图“以战养战”,在华北地区实施“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华北地区在日军的摧残下艰难度日,延安所在的陕甘宁边区也成为重灾区,物资匮乏。

当时陕甘宁边区的财政开支,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国民政府颁发的军饷和华侨、国际友人的捐赠。

1938年,仅外援收入占边区整个经济收入的51.6%,党的领导班子在努力发展生产,增强自给能力,却很难在短期看到成果。

抗战形势逐渐好转,国民党又动起了歪心思。

国民党政府在1940年单方面破坏国共合作的合约,全面停止发放军饷。海外华侨捐助被断绝,苏联援助通道也受到阻隔。

不仅如此,国民党甚至对陕甘宁边区实施严密封锁,蒋介石在日记中直言:“封锁粮棉,困死共党。”

黄土高原本就贫瘠,陕北少雨苦旱、地瘠民贫,高原性气候干燥寒冷,年降水量仅400~600毫米,本就很难大量生产粮食,加之蝗灾肆虐,粮食产量一减再减,缺口不断扩大。

陕甘宁边区每人每年收粮不过三四百斤,一切用度只能靠这点收成。

而为维持抗战局势,大量农民脱产加剧了粮食供应的困难。

1942年脱产人员达到总人口的5.4%,仅1941年征收公粮20.167万石,占当时边区粮产量13.8%,人均负担达到1斗4升(合21公斤)。

中共机关所在地杨家岭吃粮不足,瓜果蔬菜更是难以保证供应。毛主席带领的革命干部与群众同甘共苦,一天三餐喝小米稀粥。

为挽救岌岌可危的财政状况,大量针对经济问题的研究文章被撰写,一条条指令发向各方,同时推动发展民营经济,助力商业发展,大生产运动也在延安如火如荼地进行。

延安的经济问题在逐渐好转,可长久积累的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向外部寻求助力已是必然的选择。

唯一的生机藏在千里之外的山东,那里有日军重兵把守的“黄金宝库”。

二、玲珑黄金:破局的唯一生路

战争时期,货币价值难以保证,此时唯一可靠的资金来源就是作为贵金属的黄金。

山东招远自古就以盛产黄金而闻名于世。

2000多条可供开采的黄金矿脉和1000多个古老的矿洞,让它被称为“金城天府”。

玲珑山是招远市黄金储量最大的山脉,而玲珑金矿就坐落在玲珑山中。

玲珑金矿号称“华北第一大金矿”、“亚洲金矿之冠”。

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招远就已经是亚洲最大的黄金产地。

日本早已对丰富的黄金资源垂涎不已。

20世纪初,日本就以入股玲珑金矿的名义掠夺的黄金资源。

1939年2月,日军占领招远,随后立即占领玲珑金矿。

为了最大限度地掠夺黄金资源,日军成立“山东金矿开发组合招远矿业所”,联合三菱公司对矿区实施掠夺式开采。

还叫嚣着所谓“宁失招远城,勿失玲珑矿”的口号。

大量黄金被日军粗暴地掠夺,变成一发发射向中国人民的子弹。

为防止中国人民夺回金矿,日军在此驻扎大量部队,修建了许多防御工事。

尽管条件艰苦,中国人民“虎口夺金”的行动从未停止。

1939年,党组织派苏继光在招远秘密筹集黄金,并成立了招远采金管理委员会。

在党的领导下,以姜璇为代表的地下党员带领众多矿工们与日伪军展开了黄金拉锯战。

有人把金粉藏入发丝,等回家后靠冲洗收集。

有人把金粉塞进窝窝头,在岗哨边吃边接受检查。

藏在棉袄的棉絮中,藏进鞋底的夹层里,放在送饭竹篮的夹层内。

更有人偷偷带出高纯度的矿石,用石磨磨成粉,再进行熔炼。

一次次躲过日军的搜查,为党的活动提供了大量资金。

胶东党组织还专门建立了负责收购黄金的地下收购站,秘密从当地群众手中收购黄金。

同时组织矿工罢工、怠工,破坏生产设备,武装伏击日军运金车队,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党组织“虎口夺金”的行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抗日行动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面对此时的危局,能否一次运出大量的黄金至关重要。

三、千里护送:万两黄金终抵延安

这一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刘少奇。

1939年9月,刘少奇由延安出发,前往各部队驻地指导工作。

1942年1月13日,中共中央发出电报通知:“中央决定少奇同志回延安参加七次大会。望少奇同志即将工作交代,携带电台,动身回延。何日可起程,望告。”

自此,返回延安一事被刘少奇提上日程。

3月19日,刘少奇带领100多名干部,从苏北阜宁单家港出发,踏上回城之路。

当延安局势陷入困境时,刘少奇就在鲁南抗日根据地。

他不惧艰辛,接下了为延安运送黄金的任务。

从山东招远运送黄金返回延安,光是直线距离就超过1000公里,路上的封锁线更是多达103道。

刘少奇没有被旅途的艰难吓退,护送着黄金一路过关斩将前往延安。

完成对当地抗日根据地的考察和指导任务后,他一步不停地踏上征途。

此次护送任务被交给鲁南铁道大队,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铁道游击队。

大队接到 “护送胡服到达微山湖区”的命令后反复研究护送路线和方案,最终确定由副队长王志胜执行此次护送任务。

王志胜特意买了烧鸡和酒到附近的岗楼与伪军“套近乎”,晚上假借替伪军站岗的名义,混入伪军队伍,利用探照灯照亮道路。

就在以外一切都万无一失时,胡服牵着的骡子却突然受惊,把他甩到了沟里。

恰恰这时日军装甲车巡逻经过,王志胜急中生智,借着伪军的身份上前交涉,日军看他们是“自己人”,就没有继续盘问。

最终护送任务有惊无险地完成,刘少奇带着队伍成功地离开。

后来,王志胜发现胡服等人的背包都非常沉重,一问才知道里面全是黄金,要送到延安革命根据地。

才知道这位化名“胡服”的同志,就是刘少奇。

与铁道游击队分开后,刘少奇带领队伍一路疾行。

在完成对革命根据地的考察和指导工作后,11月下旬,刘少奇一行人准备离开太岳区前往晋绥区。

150里的晋中大平原横在眼前,敌人据点星罗棋布,穿越难度极大。

时值晚秋,行动又缺少了“青纱帐”的掩护,白日行动不便,只能在夜间赶路,如此一来就必须在敌占区停留一天。

最终刘少奇化名许行仁,装扮成普通的商人。

靠着部队和群众的巧妙配合,安全到达平遥仁庄。

此时横在刘少奇与晋绥根据地之间的障碍只剩下最后一道封锁线。

可这条封锁线被敌人重兵把守,敌军摩托队不断往来,封锁沟宛如天堑。

计划出发的时间将至,侦察员突然发现接应地点附近有日军活动!

刘少奇当机立断停止行动,重新制定了突围的计划。

当地部队故意在其他地点活动以迷惑和钳制敌人,为他的突围制造条件。

刘少奇一行人一路疾行,顺利通过封锁。

此次“长征”最艰巨的任务顺利完成,刘少奇一行人快马加鞭前往延安。

1942年12月30日,刘少奇一行安全到达延安。

一路途经山东、冀鲁豫、冀中、晋绥,历时9个月,穿越了敌人103道封锁线。

历经重重险阻,万两黄金终于抵达延安。

在延安面临弹尽粮绝的绝境时,这批由刘少奇亲自运送的黄金解决了燃眉之急。

但延安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不止靠这一批黄金。

抗日战争时期,经由这条黄金之路送往延安的黄金就多达13万两。

这相当于陕甘宁边区1943年财政收入的7倍,可购买近5亿斤小麦,极大缓解了物资短缺的状况。

它不仅为中国共产党的抗争提供了物质保障,而且以忠诚与牺牲诠释了中华民族的坚韧。

它所代表的精神价值远超黄金本身。

虎口夺金送延安--陕西党建网

13万两黄金送延安—甘肃党史网

胶东军民的“黄金抗战”-秦风网

党在延安时期对民营经济的保护和发展_共产党员网

《红色印记》第49集:最特殊的受降_共产党员网

1943年:开展大生产运动和经济建设_延安党史网-中共延安市委党史研究室抗战时期延安经济(三) - 经济战线 - 抗日战争纪念网

解放区的大生产运动(1942年—1943年)_延安党史网-中共延安市委党史研究室

【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延安时期经济问题研究

来源:子青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