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事关国运,不打不行!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9 17:42 1

摘要:高句丽不同于抢了就跑的游牧民族,这个民族和汉族很像。他们对于适宜农耕的土地拥有强烈的执念,在这种执念的催化下,他们敢趁着中原内乱时,以小博大吞并原属于汉族的辽东汉四郡。

高句丽壁画

授权自

zhihu.com/question/318582844/answer

01

高句丽不同于抢了就跑的游牧民族,这个民族和汉族很像。他们对于适宜农耕的土地拥有强烈的执念,在这种执念的催化下,他们敢趁着中原内乱时,以小博大吞并原属于汉族的辽东汉四郡。

而他们的扩张方式也和汉人如出一辙:每攻克一块土地,就驱逐、同化乃至物理消灭包括汉人在内的当地居民,然后筑城池、迁入高句丽移民,将当地变成自己的核心领土。

高句丽用这种方式,陆续吃下了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在内的汉朝四郡,从而控制了辽东+朝鲜半岛北部的大片国土。

<span leaf="">&lt;span leaf=&quot;&quot;&gt;&amp;lt;span leaf=&amp;quot;&amp;quot;&amp;gt;&amp;amp;lt;span leaf=&amp;amp;quot;&amp;amp;quot;&amp;amp;gt;&amp;amp;amp;lt;span leaf=&amp;amp;amp;quot;&amp;amp;amp;quot;&amp;amp;amp;gt;&amp;amp;amp;amp;lt;span leaf=&amp;amp;amp;amp;quot;&amp;amp;amp;amp;quot;&amp;amp;amp;amp;gt;&amp;amp;amp;amp;amp;lt;span leaf=&amp;amp;amp;amp;amp;quot;&amp;amp;amp;amp;amp;quot;&amp;amp;amp;amp;amp;gt;&amp;amp;amp;amp;amp;amp;lt;span leaf=&amp;amp;amp;amp;amp;amp;quot;&amp;amp;amp;amp;amp;amp;quot;&amp;amp;amp;amp;amp;amp;gt;&amp;amp;amp;amp;amp;amp;amp;lt;span leaf=&amp;amp;amp;amp;amp;amp;amp;quot;&amp;amp;amp;amp;amp;amp;amp;quot;&amp;amp;amp;amp;amp;amp;amp;gt;&amp;amp;amp;amp;amp;amp;amp;amp;lt;span leaf=&amp;amp;amp;amp;amp;amp;amp;amp;quot;&amp;amp;amp;amp;amp;amp;amp;amp;quot;&amp;amp;amp;amp;amp;amp;amp;amp;gt;&amp;amp;amp;amp;amp;amp;amp;amp;lt;span textstyle=&amp;amp;amp;amp;amp;amp;amp;amp;quot;&amp;amp;amp;amp;amp;amp;amp;amp;quot;

高句丽几乎与汉人互为镜像。二者都是在具备建立发达城市文明能力的同时,还拥有强烈扩张土地欲望的民族。

汉人在其北方用武力击垮了匈奴、乌桓、突厥使得其内附,南下征服了百越,就此成为东亚大陆的主宰。

高句丽人也凭武力慑服了其北方的黑水靺鞨(唐代少数民族)为其作战,一度打得南方的“南蛮”百济、新罗战战兢兢。

就此成为东北亚地区的巨无霸。

这就有点儿类似于罗马和迦太基的关系,也决定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必然是不死不休的。

02

而更重要的是,高句丽生产技术和国家政治体制并不比中原汉人差。

技术上,高句丽能够大规模制造精良铁器,拥有一支成建制的具装骑兵。

其建造的城池异常坚固,隋唐几次征讨高句丽都在其坚城面前望之兴叹束手无策。

政治体制上,高句丽是一个城邦联盟性质的国家,实行以王权为主导,地方贵族为辅助的二权并行制度。

除了正规军以外,各城池还拥有自己的部队,很多城市的守将就是当地的贵族首领。

这种制度在战争时期能够给予地方将领更多的自主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发挥地方能动性。

这与中原王朝中央集权大一统制度相比,可以说是各有千秋。

另外高句丽的民风也是彪悍尚武:

“其人性凶急,有气力,习战斗,好寇钞,沃沮、东濊皆属焉。”

——《后汉书》

高句丽与中原文明相比,唯一的劣势就是体量上的差距。

然而,按照耿铁华先生的《中国高句丽史》考证,高句丽在唐太宗年间的军队数量达到了四十至六十万人。

那么与之对应的人口,就至少有六百万以上,甚至可能接近一千万。要知道唐初全国人口不过两千五百万。

也就是说唐初中原与高句丽在人口数量上的差距,很可能也没有一般人想象的那么大。

03

说完宏观对比,再来看看高句丽的优势。

首当其冲的便是资源:高句丽盘踞的辽东地区,拥有优质且规模庞大的铁矿资源;而辽东的马匹不仅数量多而且马种优良,性情坚韧,耐力好,速度快,是天下驰名的名驹。在隋唐时期的排名里是仅次于千里马青海骢的存在。

坐拥这两大优势,高句丽可以用极小的成本组建规模庞大的重甲具装骑兵部队。

<span leaf="">&lt;span leaf=&quot;&quot;&gt;&amp;lt;span leaf=&amp;quot;&amp;quot;&amp;gt;&amp;amp;lt;span leaf=&amp;amp;quot;&amp;amp;quot;&amp;amp;gt;&amp;amp;amp;lt;span leaf=&amp;amp;amp;quot;&amp;amp;amp;quot;&amp;amp;amp;gt;&amp;amp;amp;amp;lt;span leaf=&amp;amp;amp;amp;quot;&amp;amp;amp;amp;quot;&amp;amp;amp;amp;gt;&amp;amp;amp;amp;amp;lt;span leaf=&amp;amp;amp;amp;amp;quot;&amp;amp;amp;amp;amp;quot;&amp;amp;amp;amp;amp;gt;&amp;amp;amp;amp;amp;amp;lt;span leaf=&amp;amp;amp;amp;amp;amp;quot;&amp;amp;amp;amp;amp;amp;quot;&amp;amp;amp;amp;amp;amp;gt;&amp;amp;amp;amp;amp;amp;amp;lt;span leaf=&amp;amp;amp;amp;amp;amp;amp;quot;&amp;amp;amp;amp;amp;amp;amp;quot;&amp;amp;amp;amp;amp;amp;amp;gt;&amp;amp;amp;amp;amp;amp;amp;amp;lt;span leaf=&amp;amp;amp;amp;amp;amp;amp;amp;quot;&amp;amp;amp;amp;amp;amp;amp;amp;quot;&amp;amp;amp;amp;amp;amp;amp;amp;gt;&amp;amp;amp;amp;amp;amp;amp;amp;lt;span textstyle=&amp;amp;amp;amp;amp;amp;amp;amp;quot;&amp;amp;amp;amp;amp;amp;amp;amp;quot;

高句丽壁画中的重甲骑兵作战形象
<span leaf="">&lt;span leaf=&quot;&quot;&gt;&amp;lt;span leaf=&amp;quot;&amp;quot;&amp;gt;&amp;amp;lt;span leaf=&amp;amp;quot;&amp;amp;quot;&amp;amp;gt;&amp;amp;amp;lt;span leaf=&amp;amp;amp;quot;&amp;amp;amp;quot;&amp;amp;amp;gt;&amp;amp;amp;amp;lt;span leaf=&amp;amp;amp;amp;quot;&amp;amp;amp;amp;quot;&amp;amp;amp;amp;gt;&amp;amp;amp;amp;amp;lt;span leaf=&amp;amp;amp;amp;amp;quot;&amp;amp;amp;amp;amp;quot;&amp;amp;amp;amp;amp;gt;&amp;amp;amp;amp;amp;amp;lt;span leaf=&amp;amp;amp;amp;amp;amp;quot;&amp;amp;amp;amp;amp;amp;quot;&amp;amp;amp;amp;amp;amp;gt;&amp;amp;amp;amp;amp;amp;amp;lt;span leaf=&amp;amp;amp;amp;amp;amp;amp;quot;&amp;amp;amp;amp;amp;amp;amp;quot;&amp;amp;amp;amp;amp;amp;amp;gt;&amp;amp;amp;amp;amp;amp;amp;amp;lt;span leaf=&amp;amp;amp;amp;amp;amp;amp;amp;quot;&amp;amp;amp;amp;amp;amp;amp;amp;quot;&amp;amp;amp;amp;amp;amp;amp;amp;gt;&amp;amp;amp;amp;amp;amp;amp;amp;lt;span textstyle=&amp;amp;amp;amp;amp;amp;amp;amp;quot;&amp;amp;amp;amp;amp;amp;amp;amp;quot;

高句丽壁画中的重甲骑兵冲锋图

04

除了人口和战争资源优势,高句丽面对中原王朝还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span leaf="">&lt;span leaf=&quot;&quot;&gt;&amp;lt;span leaf=&amp;quot;&amp;quot;&amp;gt;&amp;amp;lt;span leaf=&amp;amp;quot;&amp;amp;quot;&amp;amp;gt;&amp;amp;amp;lt;span leaf=&amp;amp;amp;quot;&amp;amp;amp;quot;&amp;amp;amp;gt;&amp;amp;amp;amp;lt;span leaf=&amp;amp;amp;amp;quot;&amp;amp;amp;amp;quot;&amp;amp;amp;amp;gt;&amp;amp;amp;amp;amp;lt;span leaf=&amp;amp;amp;amp;amp;quot;&amp;amp;amp;amp;amp;quot;&amp;amp;amp;amp;amp;gt;&amp;amp;amp;amp;amp;amp;lt;span leaf=&amp;amp;amp;amp;amp;amp;quot;&amp;amp;amp;amp;amp;amp;quot;&amp;amp;amp;amp;amp;amp;gt;&amp;amp;amp;amp;amp;amp;amp;lt;span leaf=&amp;amp;amp;amp;amp;amp;amp;quot;&amp;amp;amp;amp;amp;amp;amp;quot;&amp;amp;amp;amp;amp;amp;amp;gt;&amp;amp;amp;amp;amp;amp;amp;amp;lt;span leaf=&amp;amp;amp;amp;amp;amp;amp;amp;quot;&amp;amp;amp;amp;amp;amp;amp;amp;quot;&amp;amp;amp;amp;amp;amp;amp;amp;gt;&amp;amp;amp;amp;amp;amp;amp;amp;lt;span textstyle=&amp;amp;amp;amp;amp;amp;amp;amp;quot;&amp;amp;amp;amp;amp;amp;amp;amp;quot;

如图,燕山山脉在横亘在中原北方,几乎构成了辽东的天然屏障,大军想要进攻辽东,必须走东侧狭窄的辽西走廊。

而辽西走廊长达两百公里,宽只有二十到三十公里,最狭窄的地方只有几公里。

本身又是滨海平原,虽然地势相对平坦,但受海洋气候影响很大,气候和地理环境复杂多变,存在许多的沼泽、湿地,在此行军和运输后勤同样非常困难。

古代高句丽应对中原王朝的战略很清晰:如果野战打不赢就暂避锋芒诱敌深入,反正中原的大军无法维持数千里的运输补给线,高句只需要坚壁清野,不断骚扰补给线,等到中原军队疲弊的时候,再伺机反攻就能取得胜利。

为此他们甚至会放弃一些可有可无的城池,牺牲掉一些老弱兵卒,将敌人吸引到规划好的决战地点,然后集结主力部队进行聚歼。

典型的如第二次东征高句丽时,宇文述率领的隋军受“一日七捷”鼓舞,无视补给匮乏的现实,率部继续渡过鸭绿江兵锋直抵平壤城。

但他们在坚固的平壤城下遭到了高句丽军的顽强抵抗,损失惨重,只好撤退。

当疲惫不堪的隋军沿路返回到萨水(清川江)时,遭到被隐匿在附近的高句丽军主力的半渡而击之,隋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第二次东征彻底失败。

05

坐拥这些优势,再加上自身实力过硬,可以说高句丽面对鼎盛时期的中原王朝,也堪堪称得上是立于不败之地了。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动用军队和民夫累计超过两百万,堪称史无前例空前绝后。

结果却是高句丽损失不大,仍然继续发展;而隋朝却葬送了几十万精锐,几十年积攒下的国本被挥霍一空,直接原地崩溃。

然而,就在高句丽志得意满,自以为稳操胜券,做着日后可以对中原徐徐图之的美梦时,中原却出现了一位有逆天改命之能的英雄天子,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至此,高句丽的好运终于到头了。

贞观十七年(643年)初,新罗遣使入朝,控诉高句丽联合百济攻取新罗四十余座城,并且与断绝新罗入朝之路。乞求唐朝出兵救援新罗。

唐太宗李世民于是向高句丽送出诏书,要求高句丽与百济停止军事行动,高句丽不但不从,还遣使前往薛延陀,挑唆薛延陀汗国与唐的关系,大有要与唐朝直接对抗的架势。

事关大唐国运,唐太宗李世民决定对高句丽用兵。

他以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兵四万从莱州走海路,直插高句丽首都平壤。

又任命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张俭任瀛州都督,率精锐步骑六万合并原兰、河二州归降的胡人两万人,合计八万兵马向辽东进军。

有了此前隋朝三征高句丽惨败的教训,李世民这次调集军队就非常理性,后勤负担远小于之前。

他还特地找到已经退休的宜州前任刺史郑元寿。

郑元寿曾经跟随杨广出兵攻打过高句丽,对高句丽的环境和地理地貌十分熟悉,也了解高句丽军队的战术,他将自己所知道的全盘告知,并且绘制了一幅辽东地图,详细标识出了沼泽的位置和高句丽军队可能的伏击地点。

根据郑元寿的经验,李世民也总结出了两点战略上的注意事项:

1、高句丽地势偏远,粮草供给困难。

2、士兵擅长防守城池,难以在短时间解决。

介于这种情况,李世民迅速调整了对高句丽的战略:不幻想毕其功于一役,而是利用有限的时间窗口和资源,最大限度摧毁高句丽的有生力量。

一场针对高句丽量身定制的闪电战,已然箭在弦上,蓄势待归发。

06

与此同时,高句丽却还沉浸在此前对抗隋朝的辉煌战绩中,认为唐军无非就是换皮隋军。

然而这次高句丽人完全失算了,尽管同为中原汉人军队,但唐军相比隋军在作战模式上早已脱胎换骨。

其实最开始,唐军依然遵循中原王朝的传统思维,着重于正面对决的防御力和杀伤力 因此将重具装骑兵作为骑兵主力。

然而具装骑兵在面对全员轻骑兵,来去如风的草原突厥人时,却常常因为机动性差,有力使不出,只能疲于应付。

陷入一种胜了追不上,败了跑不掉的尴尬境地:

人马披甲,贼来即战——终日跨马披甲结阵,由是马多瘦死,士卒疲劳,无有战志。

——《旧唐书》

唐军痛定沉思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主力骑兵主力改为人披铠甲但马不披甲的快速机动轻骑兵。

这才有了后面李靖、李世勣率领精骑连战连捷最终攻灭东突厥的壮举。

反观高句丽仍然在刻舟求剑,把对付当年隋军的战略战术直接套用在对付唐军上,这就已经注定了其失败的命运。

07

有了郑元寿的情报支持,李世勣率领的唐军避开沼泽和伏击点一路急行军。

而另一边高句丽由于此前对隋朝的胜利,对唐朝亦十分轻视,疏于防范,以致唐军很快逼近辽水,与高句丽坐落在辽水东岸的重镇隔河相望。

在这里,李世勣再次把唐军恐怖的速度和执行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先是集结了一万步兵,旌旗大张,作出一副要渡河直线强攻怀远的态势。

高句丽军果然中计,马上将两万机动部队调拨到怀远附近埋伏。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李世勣已经率主力军连夜北上,从直线距离最远但防守最空虚的通定渡河,仅用一晚大军就顺利渡过了辽水,直插高句丽腹地。

此后的战争中,原本趾高气扬的高句丽人惊恐地发现,唐军根本不像当年的隋军那样拘泥于攻打一城一池,而是充分发挥中原骑兵的速度优势,用虚虚实实的战术调动高句丽军队,然后趁高句丽军防线出现薄弱点时,骑兵迅速集中突破。

一旦唐军突破防线,旋即会分成几路,在高句丽的防线后方穿插突进,遇到坚城就直接绕过,高句丽人根本来不及坚壁清野,故而唐军能够保证以战养战。

08

唐军这种其疾如风、侵掠如火的闪电战,打得高句丽人惊恐不已。

对于当时的高句丽而言,眼下唯一能遏止其行动的方法就只剩野战击败唐军这一条路了。

而让高句丽被迫在自己不擅长的野战领域与唐军决战,这正中李世民的下怀。

事实上,唐军不但擅长大纵深穿插,同样也擅长围城打援,这得益于唐军成熟完备的斥候体系赋予唐军的优秀战场感知能力。

往往高句丽军距离唐军还很远时,唐军便能料敌于先提前设下埋伏。如此高句丽军便已输了一半。

但真正恐怖的地方还在于,经过百战磨练的唐军,其野战战斗力和组织力已经甩出高句丽军十八条街!

高句丽人的噩梦接踵而至。

如辽水之战:

唐军渡过辽水后,很快兵围辽水沿岸的重镇建安城,高句丽军随即从盖牟城抽调五千精锐支援。这五千人沿着辽水西进。

然而他们刚一开拔,动向就被唐军掌握。

唐军马上集合以五千骑兵在山隘口设伏,结果是五千对五千,唐军仅用一下午的时间,便将这五千高句丽精锐全歼。

建安城守军眼见援军被唐军如杀猪宰羊一般尽数歼灭,顿时军心大乱,索性举城投降。

此战过后,高句丽再也不敢派出低于一万的部队在野外作战,每次出动兵力都在三四万以上。

又如辽东之战:

高句丽派出四万军队,支援被唐军五万兵马围困的辽东城,唐军闻讯出动两万骑兵,趁高句丽扎营时,分批次发起突袭。

高句丽军在经受唐军三次打击后全线崩溃,唐军趁势一路追杀,高句丽幸存者不过十之一二。

最精彩的一战,发生在李世民御驾亲征时,唐军以三万骑兵,分三面突袭增援安市城的高句丽十五万援军,高句丽军再度被打得全线崩溃,唐军如水银泻地一般猛打猛冲,此战十五万高句丽军幸存者不足一万人。

唐军的这套轻骑兵闪电战,在第一次征讨高句丽中可谓大放异彩,歼灭高句丽军十余万,而唐军损失不过数千人。

如此,唐军彻底夺取了战争的主动权。

后续面对唐军的轻骑兵闪电战,高句丽始终没有找到有效解决的办法。

只能被唐军拖着陷入运动战中,看着自己的有生力量被一点点吃掉。

到这里,其灭亡也就成为了定局。

来源:喝水都会胖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