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良“四朵金花”化身交通安全“代言人” 说的“三句半”不说教更接地气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9 16:50 1

摘要:3月9日,西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联合华商报开展“西安市银龄交通安全宣讲志愿者(团队)”招募活动,经西安公安阎良分局交警大队推荐,阎良区北屯街道的“四朵金花”报名银龄交通安全宣讲志愿者。

她们原本都是村里广场舞队的“台柱子”,如今用“三句半”把交通安全讲得让村民们拍手叫好!不是“说教”,更像“听戏”,这样的宣传,您见过吗?

3月9日,西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联合华商报开展“西安市银龄交通安全宣讲志愿者(团队)”招募活动,经西安公安阎良分局交警大队推荐,阎良区北屯街道的“四朵金花”报名银龄交通安全宣讲志愿者。

4月14日上午10时许,在西安市阎良区北屯街道的社区文化广场上,锣鼓点响起,四位身穿红衣的阿姨声音洪亮,她们时而用手比划方向,时而侧身做出刹车动作,脸上表情夸张,声调抑扬顿挫,用“三句半”的形式将交通安全知识说得头头是道。一场原本“枯燥”的交通安全宣传在她们的生动演绎下变得妙趣横生,演出变成了“家门口的剧场”。

“四朵金花”参与交通安全主题宣传演出

“车水马龙真热闹,危险因素真不少,红绿灯下等几秒,甭抢道!” “上车系好安全带,前排后排都要戴,司机提醒是责任,防意外!”朗朗上口的交通安全提醒,融合着方言俚语,听起来既像说书又像唱戏。

北屯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综合科科长许宏介绍,四位阿姨都是附近村子里经验丰富的文艺专干,常年活跃在社区文化舞台上。她们去年组成表演队,用群众喜闻乐见的“三句半”的形式,将交通安全等政策法规宣传到村民心中。“她们平日里活跃在村文化活动中,既有表达能力,也深受村民喜爱。村民评价说,她们的演出既像看戏又像上课,宣传效果明显。”

“四朵金花”的队长是71岁的雷福花,“我是李桥村人,父母都是农民。我爸爱听戏,在他的熏陶下,我从小就喜欢听戏,他晚上没事的时候就给我讲戏。上学后,我在学校里就爱唱爱跳,老师和同学们都喜欢听我唱。结婚以后,家里条件不好,每天忙着农活,也就不太唱了。”雷福花说,但她对文艺的热爱一直藏在心里,直到后来成为村里的计划生育专干。

1998年,为了宣传婚育新风,雷福花自编自演了一段快板节目,代表村里参加区上的文化宣传活动。那时没有专业道具,她就从家里找来一个旧鸡槽子,把它改造成演出用的快板。服装也没有,她便自己缝制了一套演出服。就这样,她首次登上了区里的大舞台,赢得满堂彩。

从那以后,雷福花成了村里的“文艺骨干”,还组织秧歌队、广场舞队。她还常常参与“北屯梨园大舞台”的秦腔演唱活动。“每周二晚上、周四白天,我们去唱秦腔。”她自豪地说自己不仅会唱秦腔,还自创了不少曲目。

“去年5月,领导让我带几个新人组建个‘三句半’表演队,我就找来三个帮手,她们各个多才多艺。”雷福花介绍,表演队从最初排练到登台,她们整整坚持了四十天的密集训练,“这四十天里,大家没有一次缺席,哪怕是下雨也照练不误。”

“四朵金花”(左起:雷福花、牛应娟、王红、张惠萍)

2024年6月30日,是她们首次登台演出的日子。雷福花说,那天的掌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我们几个人站在舞台中央,看着台下观众笑得前仰后合,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她将那一天称作“最有成就感的一刻”。

50岁的王红是靳家村的文艺专干,她最擅长广场舞。“我自幼热爱舞蹈,听到音乐就能跳起来。从2014年开始,我每晚都带领村民一起跳广场舞,锻炼身体。”王红说,随着参与者越来越多,广场舞队伍也越来越大,现在已经发展为十多个分队、上百人参与其中,还多次代表村里参加广场舞大赛并多次获奖。

对于“转型”参与“三句半”表演,王红坦言,起初是一次“被临时点名”的任务,“以前只跳舞不说话,现在要一边说、一边唱、一边演,刚开始真是挺紧张的,排练了一段时间后才逐渐适应。”

58岁的张惠萍是李桥村的文化专干和广场舞队长,她自小就热爱文艺,爱唱爱跳,有舞台天赋。“小学一年级时,我表演的第一个节目叫《我是公社小社员》,我就是主角!”张惠萍说。

学生时代的张惠萍不仅热爱表演,更是校园里的运动健将,几乎在所有体育项目都是主力。在村里,她将这份活力带进了文艺工作中,先后组建了广场舞队、秦腔自乐班以及锣鼓队。她骄傲地介绍:“我们村是出了名的酥梨之乡,有4500亩梨园。每年梨花节、采摘节,我们的表演队都会参与助兴,十分热闹。”

50岁的牛应娟是北屯村的文艺专干。她笑着说,自己小时候和其他姐妹们的兴趣有些不同——她最大的爱好是做饭。直到中年后,她才逐渐接触并爱上了文艺活动。

“刚开始去跳广场舞,其实就是为了减肥。”牛应娟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跳了大半年,居然瘦了十几斤,于是越跳越带劲。2015年成为文艺专干,在她的带动下,北屯村的文艺活动越办越红火。

张惠萍深有感触地说:“相比广场舞,‘三句半’的传播力更强。我们说的都是村里老百姓身边的事儿,大家一听就乐,一听就懂。”

“表演服装我们自己准备,乐器我们自己凑,队伍名也自己起。”王红笑着说,“有人打趣说我们是‘女版F4’,我说那咱也行,就叫‘Flower 4’,‘四朵金花’嘛!”

“我们都是义务表演,没有经费,没有服装,但我们四个也能干出点响动来。”雷福花说,“尽管都是义务的,但我们从没有人觉得表演是负担,这也是服务社会。我们宣传过交通安全、反电信诈骗、垃圾分类等政策法规,我们坚持用陕西方言表演,这样才最接地气。”

当被问及是否打算“退休”时,雷福花笑着摆摆手:“虽然年纪大了,很多词记不住了,但只要有宣传需要,我就来表演。只要还能动,我就要上台。站在舞台上,我就觉得自己是有用的人。”

张惠萍说:“年纪大了不等于要躺平。我们有时间、有热情、有经验,就该为社会做点事。表演不是年轻人的专利,有人爱听,我们就乐意说。”

“交通安全知识要宣传到村里,形式就得接地气,不仅要讲清楚,更要让老百姓爱听、听得懂、记得住。”阎良区交警大队教导员惠建锋说,四位有文艺特长的农村阿姨,她们平时就活跃在村里,热心又有感染力,还特别擅长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观点。不同于传统的说教,她们把骑乘摩托戴头盔、拒绝酒驾、不坐超员车等交通安全知识编进“三句半”表演中,幽默风趣又朗朗上口,“这不仅是一场文艺表演,更是一堂生动的安全教育课。老百姓不仅听得高兴,还记住了要点。”

“四朵金花”配合阎良交警进行交通安全“三句半”演出

惠建锋介绍,这支队伍每次表演完,总会有村民上前点赞,说内容接地气,比广播、传单都好使,四位阿姨的宣传成效也在逐步显现,村民戴头盔的意识明显增强,骑乘电动车不规范的行为少了,交通事故发生率也有所下降。“今后我们也会继续挖掘更多文艺形式,把交通安全知识送进千家万户。”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袁金会 李小博 文/图

来源:华商独家

相关推荐